“良莠不齊”的讀法

  五月十六日下午七時,澳門電視臺報告一則有關澳門保安部隊的新聞時,將良莠不齊讀作“良秀不齊”,這是不對的。
  良莠不齊的“莠”應讀作“有”。“莠”就是狗尾草,是田間常見的雜草。《孟子·盡心下》有一句話說:“惡莠,恐其亂苗也。”意思是說:討厭這種狗尾草,就是怕它冒充禾苗,使人眞假不辨,好壞難分。
  好的叫做“良”,壞的叫做“莠”。例如好的醫生叫做“良醫”,好的老師叫做“良師”,成語就有“良師益友”。壞話叫做“莠言”。《詩經·小雅·正月》:“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毛傳》:“莠,醜也。”鄭玄箋:“善言從女(汝)口出,惡言亦從女(汝)口出。”
  形容好人壞人混在一起,就叫做“良莠不齊”。《官場現形記》五十六回:“且說彼時捐例大開,各省候補人員十分擁擠,其中魚龍混雜,良莠不齊。”
  當然“莠”字也可讀作“秀”,但讀作“秀”的“莠”解爲荼。《集韻·宥韻》:“莠,荼也。”荼就是苦菜。是一種菊科苣菜屬和萵苣屬的植物。花黃似菊,可食,但有苦味。《詩經·邶風·谷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句中所說的荼,就是苦菜。因此“良莠不齊”的莠只能讀作“有”,不能讀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