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蕩”和“盪”,“全”和“存”

  三月八日,澳門一份期刊有一篇《澳門主教府簡介》,其中有一些字句,可能不夠準確,在這裡寫出個人的看法,以就教於各位讀者。
  文章寫道:“到五十年代,因爲金字蓋瓦頂早遭白蟻侵食,無法修茸,便改建爲水泥屋頂,因而二樓美麗的天花裝飾,一盪無全。”“一盪無全”似應寫作“蕩然無存”。“盪”和“蕩”音同義近,很多時會誤用。在解作“搖動;來回擺動”、“觸碰;衝撞”、“震動”、“放縱;不受拘束”、“洗滌;清除”時,“盪”和“蕩”相通,作者可任意寫其中一字。但當作“毀壞”解時,只能寫“蕩”,不能寫“盪”。因爲“蕩”有“毀壞”義。《國語·周語下》:“夫周,高山,廣川,大藪也,故能生是良材,而幽王蕩以爲魁陵、糞土、溝瀆。”韋昭注:“蕩,壞也。”“蕩然”——完全毀壞。《後漢書·黨錮傳序》:“其後‘黃巾’遂盛,朝野崩離,綱紀文章蕩然矣。”“蕩然無存”就是完全毀壞不再存在的意思。至於“盪”字,它沒有“毀壞”這一釋義。因此“一盪無全”似應改爲“蕩然無存”。
  文章另一處寫道:“該圖則終於得獲工務局批准,而政府文化署當局則嘖有煩言。教會當局爲顧存政府保護文物的用心,便棄置該重建計劃,改爲重修。”
  “教會當局爲顧存……的用心”“顧存”似應改爲“照顧”。我翻查《現代漢語詞典》、《新編現代漢語多功能詞典》等只有“顧全”,沒有“顧存”。“顧全”——照顧並保全,使不受損害。例如:顧全大局;顧全面子。
  “全”可以解釋爲“純玉”、“純;純粹”、“完整;完好”、“保全”、“完備;齊全”、“整個;全體”、“病愈。後作痊”、“完全;都”等。
  “存”可以解釋爲“問候;省視”、“存在;生存”、“保存”、“有”、“寄託;心懷(某種感情或想法)”、“止息;安頓”、“積聚;停滯”、“留存;存放”、“結存;餘留”、“觀察;審察”、“思;念”等。
  “全”和“存”在粵方言中雖然同音,但意義不同,應該將兩者的意義弄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