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下愈況”和“每況愈下”

  一月十七日閱讀《明報》專欄《寫眞篇》朱維德先生的大作《七種粵音》。朱先生列舉了七種粵音:(一)讀音;(二)語音;(三)破音;(四)俗音;(五)錯音;(六)外音;(七)新音。短短幾百字,要言不煩將七種粵音說得清清楚楚,有條不紊。最後朱先生作了一個簡單的總結;“既然源流複雜,很易夾纏不清,錯音充塞,謬種流傳,每況下趨了!”
  其中“每況下趨”,假如不是手民之誤,可能是朱先生一時的筆誤了。“每況下趨”極可能是“每況愈下”之誤。
  “每況愈下”原作“每下愈況”。“每下愈況”這句成語出自《莊子·知北遊》:“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豨也,每下愈況。”
  “每下愈況”就是從東郭子問莊子“道”在甚麼地方,引發出來的。莊子答覆東郭子說,“道”無所不在。東郭子要求莊子具體證實“道”的所在。莊子便回答說,“在螻蟻。”“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東郭子認爲他的答覆愈來愈卑下。莊子最後答覆東郭子的話,他的意思是說,有一位名叫獲的市正(官名),問市場上的市魁分別豬的肥瘦的方法,是愈往下踩試豬腳難長肉的部份,愈容易判斷豬的肥瘦。因爲如果這部份都長了肉,這當然是肥豬,否則就是瘦豬。意思就是說,愈是卑下的地方,愈能顯示出“道”無所不在。
  “每下愈況”的“況”字是“比擬、譬況、顯譬”之意。“每下愈況”意思是說每驗於下,愈能對照而顯明。現在“每下愈況”這句成語多作“每況愈下”,表示情況愈來愈壞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