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夬夬”談起

  近日閱讀高亨《周易大傳今注》,當讀到“夬”卦九三:“壯於頄,有凶。君子央央獨行,遇雨若濡,有愠無咎。”高亨解釋經意:“壯讀爲戕,傷也。頄,面顴也。央借爲趹。趹趹,急走之貌。王念孫曰:‘若猶而也。’濡,濕也。愠,不快意也。爻辭言:傷於面顴,是凶象。君子外出以避凶,急急獨行,遇雨而衣裳濕,僅令人不快而已,無咎。”
  高亨的解釋詳盡而明確,我爲了準確地弄清“夬”字的音義,於是隨手翻閱《漢語大字典》,我查了“大”字部,沒有“夬”字,查了“人”字部也沒有,再查“一”字部也沒有,查“丿”部也沒有。該字典沒有難檢字表,到這時候我實在一點辦法也沒有,只得翻閱其他辭典。
  我於是查閱《漢語大詞典》,在“大”部查到了“夬”字,它分爲兩個讀音,一讀古邁切(粵讀怪)有兩個義項:①《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乾下兌上。②堅決;果斷。另一讀作古穴切,通“決”。也有兩個義項:①鈎弦用的扳指。②決定(勝負)。
  我回過頭來再查閱《漢語大字典》。我相信這本號稱收字最齊全的權威性字典,決不會漏收“夬”字,我不厭其煩地翻閱這本字典,終於被我在“乙”部三畫中查到了這個“夬”字。《漢語大字典》自有它的特色,它先羅列了《說文》、睡虎地簡、《老子》帛書等五個不同的“央”字字形。然後引述《說文》和徐鍇繫傳對“夬”字的解釋。它也分列了兩個讀音,第一讀音古賣切。有兩個義項:①分決。②六十四卦之一。第二讀音古穴切,列了三個義項:①鈎弦器。②損傷,傷壞。③通“缺”。空缺。
  我不明白爲甚麼《漢語大字典》要將“夬”字歸入“乙”部,是不是一種傳統的觀念作崇?我於是翻查《康熙字典》,是不是編者謹守清代權威字典的規矩?事實打破了我的懷疑,《康熙字典》也將“夬”字收入“大”部。
  我於是又翻閱《辭源》、《辭海》、《中華大字典》、《大辭典》,它們都無一例外將“夬”字歸入“大”部。
  我不明白《漢語大字典》的編者爲甚麼要將“夬”字編入“乙”部,它有悖一般常理,而且作爲讀者也很難聯想“夬”字會躱在“乙”部裏面。我是經常查字典的人,但爲了要在《漢語大字典》中找到這個“夬”字,我花了一個多小時。大多數字典、詞典都將“夬”字列入“大”部,爲甚麼《漢語大字典》要標新立異?而且這種標新立異的做法也並不使人感到方便和合理。
  我認爲字典的編者一定要爲讀者着想,要方便讀者、幫助讀者作爲出發點。讀者要查字典就是因爲他不懂這個字的意義,如果翻查困難,那他們就會視爲畏途,不會喜歡這本字典。我發覺《漢語大字典》收入“乙”部的一些字,例如:了、丩、、《、卫(衛的簡化字)、习(習的簡化字)、夬、、予、
、书(書的簡化字)、、买(買的簡化字)我相信不少讀者
不會懂得從“乙”部查找這些字。
  我認爲如何設立合理的漢字部首,以及如何將漢字合理地歸入各個部首中去,這都是值得主編字典、詞典的學者、專家認眞研究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