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甲骨文“王”字是甚麼形象
甲骨文王字(見附錄),古文字學家對它的本義的解釋,意見紛紜,莫衷一是。許愼《說文解字》說:“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爲王。’”對於許愼的解釋,古文字學家大多數都加以否定,認爲他只就小篆形體解說,而且帶有東漢時流行的讖緯學觀點,牽強附會,不足爲訓。
對於甲骨文的王字,吳大徵認爲“漢儒多依小篆以說經,與古初造字之本義不盡合。王字古文作,或作
,從二從山、不從三畫。山爲古文火,二爲地。地中有火,其氣盛也。火盛曰王,德盛亦曰王,故爲王天下之號。”張舜徽先生的《說文解字約注》採納了吳大徵的意見,認爲“地下之火稱王,猶天上之日稱帝。二者皆天地間威力最烈之物,故初民取以爲統治者之號。”
孫海波對甲骨文的王字,又有他的不同見解。他說:“王,像王者肅容而立之形。”徐中舒初期認爲“士王皇三字,均像人端拱而坐之形,其不同者,王字所象之人,較之士字,其首特巨,而皇字則更於首上著冠形。”嚴一萍也同意徐中舒的看法,並批評《說文解字》說:“許氏說解,望文生義,皆非本義。”
吳其昌解釋“王”字說:“王字本義斧也。……以上所舉例二十五字考之。……其柄與柲之處並無大異。而其鋒刃之處,則四類顯各不同。……古之王者皆以威力征服天下,遂驕然自大,以爲在諸侯之上而稱王。以王之本義爲斧,故以斧爲武器以征服天下。故引申之凡征服天下者稱王。”(武漢大學文哲季刊五卷三期)。
吳其昌對“王”字的解釋,影響很大,不少甲骨文專家都採用他的結論。王延林編著的《常用古文字字典》、趙誠編著的《甲骨文簡明詞典》都將甲骨文王字解釋爲像刃部朝下放置的無柄的斧鉞。甚至徐中舒也改變了自己原有的看法,在由他主編的一九八八年出版的《甲骨文字典》中對王字作了如下的解釋:“像刃部下向之斧形,以主刑殺之斧鐵象徵王者之權威。”
對於吳其昌的解釋,我一直未能信服,因爲甲骨文王字的字形雖有像斧鉞的,但更多的字形則與斧鉞並不相似。因此總感到他的解釋仍未能消除我的疑問。
最近,我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齊文心(女)的《王字本義試探》一文,深深感到她的解釋確有道理,令人信服。
齊文心認爲:“‘王’的造字本意是刻畫出一個體裁超群的大人的形象。它是原始社會後期父系氏族部落首領‘大人’的生動寫照。”齊文心解釋甲骨文的王字,就像一個與常人不同的大人端正地站立在大地上。她在文章中旁徵博引,舉出了中國古代的君主,例如周文王、殷紂王都是高大雄偉的人物,少數民族中如烏桓、南匈奴都是推舉身體健碩孔武有力者爲“大人”(首領)。古代兩河流域的蘇美爾的“王”,也可直譯爲“大人”。她又在古文獻和古文字資料中找到了證據。例如《廣雅·釋詁》:“王,大也,君也。”《說文解字》:“大,人也。”甲骨卜辭中,有大乙、大丁、大甲、大庚、大戊。這五個先王都冠以大字,這個大字有偉大、崇高之意,是一個讚美之詞。
齊文心最後作結論說:“綜上所述,王字本意爲大人,這與古代社會首領的稱謂‘大人’正合。後世常把君王與天相聯繫,把君王看作是天地之間的主宰,而‘天’的本意即來源‘大’,這與古代社會以領袖爲‘大人’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無論從文字的形體還是從考古發掘來看,都證明古人的觀念是以人處正面位置表示地位崇高。王字所從爲正面人形,說明古人是以正面的大人形象來表現對首領的尊敬。”
附錄:甲骨文“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