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運用成語應力求準確
日前無綫電視翡翠臺播放《鏗鏘集》,在播放前,該臺曾作預告,介紹《鏗鏘集》將要播出的香港獵頭公司的情況。其中說由於獵頭公司網羅人才,一些專業人士一時“洛陽紙貴”。
用“洛陽紙貴”來形容專業人士,這是不夠貼切的。《鏗鏘集》預告片的編者,可能沒有弄懂“洛陽紙貴”的典故。
“洛陽紙貴”出自《晉書·左思傳》。由於左思作的《三都賦》寫得非常好,受到人們的喜愛。“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爲之紙貴。”以後人們多用“洛陽紙貴”來讚美別人的著作。用這一成語形容專業人士由於大家爭相羅致因而身價大升,這是不夠確當的。這種情況,用“聲價十倍”似乎比較恰當。
“聲價十倍”一典出自唐代李白《與韓荊州書》:“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所以龍盤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於君侯。”後來“聲價+倍”這一成語也演變爲“身價百倍”。專業人士由於大公司的爭相羅致,因而“聲價十倍”,這樣就比“洛陽紙貴”更爲妥貼了。
當然,要準確地運用成語並不容易。因爲,中國的成語浩如煙海,以搜羅宏富見稱的上海辭書出版社的《中國成語大辭典》,已收集了一萬八千多條成語,但仍有遺漏,由此可見運用成語之難。不過,只要遇有疑難,勤查書籍詞典,問題總是能夠解決的。不查成語詞典往往容易出錯。例如有一些成語,表面上看來似乎明白如話,易懂易記,其實可能別有“弦外之音”,另含深意。例如“沒字碑”,一看便知是沒有文字的石碑。但作爲成語,它是比喻虛有儀表而不識文字的人。此典出自《新五代史·任圜傳》。
有一些成語,經過時代的變遷,原來是褒義的可能演化爲貶義。例如“難兄難弟”和“一意孤行”。“難兄難弟”語出《世說新語·德行》,原來是說東漢陳元方、陳季方兄弟二人才德難分高下。後來以“難兄難弟”比喻兄、弟都好,但現在多用作貶義。“一意孤行”,一眼看去,就會認爲是固執己見,獨斷專行之意。現在就是這樣理解,作爲貶義成語使用。其實“一意孤行”,是讚揚漢武帝時一位廉潔清正,謝絕外來請託,堅持自己高尚主張的官吏趙禹的。此語出自《史記·酷吏列傳》:“趙禹者,斄人。禹爲人廉倨,爲吏以來,舍毋食客。公卿相造請禹,禹終不報謝,務在絕知友賓客之請,孤立行一意而已。”如果不查辭書就不會弄清這些成語的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