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風馬牛不相及”?

  “風馬牛不相及”一語出自《左傳·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辭海》(修訂本)對“風馬牛”的解釋是:“風,放逸、走失的意思,謂齊、楚相去很遠,即使馬牛走失,也不會跑到對方境內。一說獸類雌雄相誘叫做‘風’,馬與牛不同類,不致相誘。後用以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過去我們解釋“風馬牛不相及”,都是根據《辭海》這兩種說法,一直沒有產生任何疑問。最近一個月,我看到了兩種說法,與《辭海》的解釋不一樣。
  《松遼學刊》一九八九年第三期登載了錢中立先生的《<辭海>辨正》,其中有一則“風馬牛”。錢先生否定《辭海》對“風馬牛”的說法,他認爲“在颳風的時候,馬總是逆風而走,而牛是順風而行的。這種有趣的現象,成爲常識,便在民間口語中產生出‘風馬牛不相及’來了。既然大風中的馬和牛,因習性不同,‘背道而馳’,就可以比喻‘不相干’。《幼學瓊林》注釋:‘風馬牛言風則走,牛喜顺風,馬喜逆風。’《古文觀止,注釋:‘牛走顺風,馬走逆風,兩不相及,喻齊楚不相干也。’這兩起解釋都是這個意思,卻未被《辭海》採納。”
  王泗原先生著的《古語文例釋》對於“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一語又有不同的解釋:“按:按句法,唯,句首助詞。是,代指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之情狀。是下表語風馬牛不相及,以爲喻。風放古音同,‘風,放也’,解是。然此文風馬牛,謂人放馬牛,非馬牛風逸。書費誓‘馬牛其風’,馬牛乃風之主語。風馬牛,馬牛乃風之受語。相及,諸家皆未得其義。牝牡相誘乃相及義,非風義。……國語晉四:‘男女相及,以生民也。……男女不相及,畏黷敬也。’韋注:‘相及,相嫁娶也。’解是。云男女相及,實即今語所謂發生男女關係,含蓄言之。風馬牛不相及,意取放馬牛於野,馬與牛,牛與馬,牝牡各不相及,以喻不相干也。”
  《辭海》對於“風馬牛不相及”的解釋,現在看來是不能令人滿意的,首先它對於“風”字的解釋,顯然是囿於東漢經學家服虔的疏解:“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服虔對於“風”字作出兩種不同的解釋,既解爲放,又解爲牝牡相誘。另一方面它也吸納了鄭玄對《尚書·費誓》“馬牛其風,臣妾逋逃,勿敢越逐。”的注釋:“風,走逸。”因此《辭海》對於“風馬牛不相及”也作了兩種不同的解釋,莫衷一是。我同意王泗原先生對“風馬牛不相及”一語的解釋,他肯定風就是放,不相及才是牝牡不能相誘之意。對於“相及”一詞的解釋,他引用了《國語》的文字,又引用三國時代韋昭的注釋加以證明,說來有根有據,非常有力。我認爲《辭海》、《辭源》等將來修訂對於“風馬牛不相及”一語的解釋,應採納王泗原先生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