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再談“畫皮”
——答曾鳴先生
五月一日《語林》刊載了曾鳴先生的《也說“畫皮”》,拜讀之餘,現將我的一些不同看法寫出來,以就教於讀者,並答覆曾鳴先生。
曾鳴先生認爲“畫皮”是偏正結構,“畫”是名詞,我還是堅持“畫皮”是動賓結構,“畫”是動詞,是描繪,繪畫的意思。
這個“畫”字,在普通話裏無論是動詞還是名詞都只有一個讀音,但在粵語裏卻有分別,作爲動詞,它讀作“或”,作爲名詞,它讀作“話”或讀作“剮”(娃字的高調上聲)。
《形音義綜合大字典》在“畫”字作爲動詞時,它列舉了六個義項,其中第一個義項是:繪、描繪。例:畫餅充飢、畫蛇添足、畫虎類犬、畫龍點睛;又:“畫以虎豹”(《儀禮·鄉射禮》)。試查《漢語常用動詞搭配詞典》的“畫”字,它首先列出了動賓結構:書畫兒;畫圈兒;畫一張草圖;書一張表格;畫山水;畫報頭;畫像;畫一條綫;畫十字;晝一對鈎……
我認爲作爲動賓結構的“畫皮”,它和“畫餅”、“畫虎”、“畫龍”、“畫蛇”、“畫畫”、“畫像”以至“張敞畫眉”的“畫眉”等的結構,並無不同。
“畫皮”的意思是描繪人皮,描繪毫無疑問就是動詞,因此“畫皮”正是動詞和名詞構成的動賓結構。
現在讓我們看看“畫皮”的出典:“《聊齋志異·畫皮》:‘躡足而窗窺之,見一獰鬼,面翠色,齒巉巉如鋸,鋪人皮於榻上,執彩筆而繪之。而已擲筆,舉皮如振衣狀,披於身,遂化爲女。’後因以畫皮比喻掩蓋醜惡本質的外表。”(《辭源》修訂本)從上引的文字看來,所謂“畫皮”就是“鋪人皮於榻上,執采筆而繪之。”“執采筆而繪之”就是“畫”的意思,這個“晝”字不是動詞是甚麼?
曾先生說:“思放先生只說了第一句話的意思,還有更重要的第二句的意思未說。第二句話的意思是:獰鬼將繪了美女的人皮披在身上,化爲美女。可見這‘美女’的外衣,正是一張用彩筆繪成的‘畫皮’,是用來掩飾其猙獰面目的美麗外衣!從整段文字的文意來看,由‘繪人皮’到披上‘繪了美女面目的人皮’。重點應該在第二句話,思放先生只憑第一句話的意思去判定‘晝皮’的‘畫’是動詞,是沒有顧及原文的本意。”曾鳴先生寫了一大段話,正犯了“增字解經”的毛病,“畫皮”的原意就是“鋪人皮於榻上,執采筆而繪之”,其他如“舉皮如振衣狀,披於身,遂化爲女。”應該平實地給予解釋,不要馳騁自己的想像力去加以解釋,更不應說成比前面的句子更爲重要。
我們再看看新版《辭海》的“畫皮”:“《聊齋志異》中的一則故事。謂有一惡鬼,用彩筆在人皮上畫眉目手足,披上後即變成美女去迷惑人。現用以比喻掩飾猙獰面目和兇殘實質的美麗外表。”請大家看看“用彩筆在人皮上畫眉目手足”這樣來解釋“畫皮”,這個“畫眉目手足”的“畫”字不是動詞是甚麼?
曾先生又說:“《辭源》‘畫皮’條下所引的原文,與思放先生所引的原文一樣;可是,兩者的結論卻截然相反!《辭源》在引用了《畫皮》的那段原文之後指出:‘後因以晝皮比喻掩蓋醜惡本質的外表。’”其實《辭源》後面這句話,是補充說明“畫皮”一詞發展至現在的比喻義,這和《聊齋志異》的“畫皮”的原意既有繼承的關係,亦有所變化發展。我們不能將已經變化發展的比喻義,看成是“畫皮”出典時的本義,這一點是應該注意的。
曾先生又說:“綜觀這篇一千二百字的文言小說,‘繪人皮’只是其中一個極小的細節,它的描寫文字只佔全篇的一百分之一,而絕大部份的篇幅都是描寫那隻披着‘繪了美女面目的人皮’的獰鬼的害人行徑。可見作爲題目的‘畫皮’,其實是‘披着畫皮的獰鬼’的簡縮,而不是解作‘繪人皮’。”《辭源》在“畫皮”詞目中爲甚麼只在一千二百字中僅僅引了不足六十字作爲注釋呢?因爲這幾十個字正足以表達“畫皮”這個詞目的原意,曾先生不作深思,反而馳騁自己的想像力去推敲“畫皮”題目的原意,其結果,越想只會離題越遠。
至於曾先生說:“《現代漢語詞典》中‘畫皮’一詞是偏正結構,並不是思放先生所說的動賓結構:‘畫皮’,傳說中妖怪僞裝美女時披在身上的人皮,可以取下來描畫(見於《聊齋志異·畫皮》)。……”其實“描畫人皮”正是“畫皮”的原意,這不是動賓結構是甚麼?
〔補記〕本書付印前偶遇澳門大學一位訪問教授,曾請教“畫皮”的讀音問題。教授認爲合成詞由語素(通常是兩個)組成,但合成詞的詞義不是語素意義的簡單相加。合成詞的結構分析通常以成詞時語素配搭的性質爲依據;至於合成詞成詞以後的詞義演變,乃至詞類歸屬,那是與詞的結構分析無關的。“畫皮”是個合成詞,它的結構類型應屬“動賓結構”,即以“畫”爲動素,“皮”爲名素。讀如“或”音的“畫”正是動素,這可以旁證本文的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