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我識你”和“我食你”
——談談粵語的聲調
外國人學粵語,感到最困難的是聲調的掌握,因爲外語着重的是重讀、非重讀,着重的是語調、句調,而每一個詞則沒有聲調之分。粵語不同,每一個字,如果聲調不同,意義也有分別,因此對於平、上、去、入這四聲非常講究。
很多人都會舉這麼一句話來說明外國人不懂掌握粵語的聲調,“老陳,你多多有好人。”他們把“陳”字、“人”字都一律說成上聲,變成“老診,你多多有好忍。”聲調呆板,如果不是面對面聽他說,就如丈八金剛摸不着頭腦。
有一位教授外國人學粵語的專家對人說,他教外國人學粵語,首先要他學會分辨聲調,例如不能把“我識你”說成“我食你”。“我識你”——當然是很親切、很友好。雖然是相隔多年,仍然沒有忘記,可見印象猶深,友誼牢固。“我食你”——怎樣食?是蒸?是煮?是煎?是炸?太可怕了。“識”是高入聲,“食”是低入聲。同是入聲,也要分清高調和低調,不然的話,對方的反應如何,可想而知。
粵語一般分爲九聲,即高調分平、上、去、入;低調也分平、上、去、入;還有一個中入。高調平聲的字例如:天、風、花、生、山、東、鄉、村;高調上聲的字,例如:總、統、左、手、好、紙、寫、稿;高調去聲的字,例如:太、快、帶、怪、拜、曬、派、債;低調平聲的字,例如:談、蠶、南、巖、彈、殘、蠻、還;低調上聲的字,例如:那、下、馬、也、晚、懶、眼、覽;低調去聲的字,例如:大、敗、艾、賴、但、賺、爛、飯;高調入聲的字,例如:益、的、即、急、吸、濕、汁;中調入聲的字,例如:揷、塔、夾、鴨、百、拍、索、册;低調入聲的字,例如:雜、踏、納、俠、白、額、擇、賊。其中平、上、去、入的上字一定要讀作上樓的上。
粵語的九聲是誦讀字音的基本聲調,但在口語時往往發生一些變化。高平有時變成更高的調字,可以叫做“超平調”。例如,“出老千”這個“千”字就往往說成“超平調”。“少奶”這個“奶”字也是“超平調”。
有些字一經變聲調,意義就不一樣,如果不是廣東人就會莫名其妙。例如“大”字。“咁(這麼)大。”“大”字讀低去聲,意即“是這麼大”;變讀高上聲:“咁大(音歹)”,意思變爲“只有這麼大”;變讀超平調,意思竟變成:“只有這麼小”。又如“長”字,“咁長”,“長”讀低平聲,即“這麼長”,變讀高上聲“咁長(搶)”,意思變爲“只有這麼長”;再變讀爲高平聲“咁長(槍)”,意思竟變爲“只有這麼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