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談談粵語的入聲
今天翻閱十二月四日刊出的拙作《“我識你”和“我食你”》,大吃一驚。在第二欄倒數第二行:“高調入聲的字,例如:區、周、收、秋、急、吸、濕、汁;”其中區、周、收、秋四字,本來是高調平聲字,竟誤爲高調入聲字。這是我的疏忽大意,因爲執筆爲文時曾參考《粵音讀例》,一時眼花繚亂,竟將高調平聲的字誤認爲入聲字,其實應爲“益、碧、的、即、急、吸、濕、汁”才對,謹向讀者致萬分歉意。
王力先生在《漢語音韻》中寫道:“古代漢語的聲調系統和現代漢語的聲調系統不同:古代漢語有四個聲調,即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在現代普通話裏,古平聲分化爲陰平、陽平;古入聲則消失了。入聲還保存在現代許多方言裏(如吳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湖南方言、山西方言等)。”元代的周德清在《中原音韻·自序》中說:“夫聲分平、仄者,謂無入聲,以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也。”《中原音韻》編定於一三三三年,據王力先生的考證,元代時的《中原音韻》已經沒有入聲字,當然仍有人對此持異議,陸志韋先生就是其中的表表者,他認爲《中原音韻》裏仍有入聲。不管怎樣,現在普通話裏已沒有入聲,這是不爭的事實。因此,用普通話讀一些唐詩宋詞,就不及粵語朗誦來得悅耳動聽。例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峯如簇。征帆去棹殘陽裏,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書圖難足。念往昔豪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這首詞的特點是押入聲韻,入聲韻一般比較難押,故也稱險韻。其中如目、肅、簇、矗、足、逐、續、辱、綠、曲等十個字都是入聲字。由於普通話沒有入聲,因此用普通話朗誦這首詞就表現不出它的藝術特點,喪失了它的神韻。
甚麼是入聲字,明代的眞空在《篇韻貫珠集·玉鑰匙歌訣》中寫道:“入聲短促急收藏。”如果沒有音韻學的知識,看了這句話,也只知其意,不能掌握它的要訣。粵語中凡是p、t、k結尾的就是入聲字。試拿上述王安石的《金陵壞古》一詞來看(爲求通俗起見,就用英語拼音,不採用國際音標):目(mook)、肅(sook)、簇(chook)、矗(chook)、足(jook)、逐(jook)、續(jook)、辱(yook)、綠(look)、曲(kook)。又如:急(gup)、吸(kup)、濕(sup)、汁(jup)。又如:一(yut)、失(sut)、質(jut)、吉(gut)。這些有p、t、k結尾的字在粵語中都屬於入聲字。
粵語中的入聲字是有規律可尋的,凡是平聲字中有m、n、ng結尾的都有入聲字,沒有m、n、ng結尾的就沒有入聲字。平聲字中m音結尾的,它的入聲字是p結尾,平聲字中n音結尾的,它的入聲字是t結尾,平聲字中ng結尾的,它的入聲字是k結尾。它們的對照關係是m-p、n-t、ng-k。我們只要將平聲字中凡是m、n、ng收音的字,將m換成p,將n換成t、將ng換成k就可以把入聲字讀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