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漢字的優越性
——常用字的集中性
幾十年來,方塊漢字被認爲難認、難寫、難讀,必欲除之而後快。有些人以拼音文字爲標準,認爲拼音文字是最先進的文字,具有易認、易寫、易讀的優點,將來全世界的文字都要走上拼音化的共同道路,漢字也不例外。
近幾年來,不少專家學者解放思想,破除迷信,進行了認眞的研究實驗,得出了不少驚人的結論,一反以往認爲漢字落後、拼音文字先進,這樣一個牢不可破的觀點。
北京語言學院語言教學研究所,從一九七九年十一月至一九八五年七月,歷時五年零八個月,他們用人工和電子計算機相結合的辦法,對四大類,一百八十萬字的語言材料進行了多方面的統計研究。第一類是政治、經濟、哲學、法律、歷史、地理、軍事等方面的文章和專著。第二類是數理化、生物、醫學、石油、鋼鐵、紡織、建築、工程、技術、航海、宇航、科學史、科學家傳記以及有關衣食住行的通俗文章。第三類是劇本名作、相聲、評書以及一些專題採訪等。第四類是長篇、中篇、短篇小說,散文、童話、傳記等。北京語言學院語言教學研究所多年研究的主要成果,就是由它編成了一本《現代漢語頻率詞典》。
對於上述的語言文字材料的統計研究結果表明,這一百八十萬零八千一百一十四字的語言材料,只用四五七四個不同漢字組成。這四五七四個漢字又組成了三萬一千一百五十九個詞條。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其中出現三十次以上的二千四百一十八字,它們在一百八十萬字中累計出現一百七十九萬零三十七次,累計的覆蓋率爲百分之九十九。這種情況說明,最常用的字是二四一八個,其餘的二一五六個次常用字,在一百八十萬字的材料中才出現一八零七七次,只佔百分之一。
常用字的集中性,正是漢字的最大優點。只要掌握四五七四個常用字,閱讀報刊雜誌固然不成問題,就是閱讀小說、詩歌、劇本、哲學、社會科學等文章也毫不困難。再退而求其次,只要認識二四一八個常用字,必要時再查閱一下字典,也可以閱讀一般文章。而要認識二千多字,幾年時間就可以辦到。因此只要編寫教材方面肯花一些心思,教學方面肯多想一些辦法,掌握漢字並不是困難的事。
解放前有一種較有代表性的說法:“國勢積弱,由於教育不普及;教育不普及,由於漢字繁難。”這是一種倒果爲因的說法,教育不普及是由於經濟不發達,對教育長期撥款不足,重視不夠的結果,絕不能歸咎於漢字的繁難。一九八六年,巴黎出版了萬德密希的專著《中國文化的新世界》。他從幾個使用漢字的國家和地區,包括日本、新加坡、南朝鮮、台灣和香港等,近年經濟突飛猛進的情況,斷言所謂漢字文化傳統對現代化進程,不像一向所說的那樣是巨大的“障礙”,而是“具有巨大的動力”。可見使用漢字並不會使國勢積弱。
對於漢字難學問題,有些人是未學先喊難。如果認眞學起來,就會感到不如想像般那麼難。就是外國人中,也有說中國字不難學的。研究了中、英、法、德、意等十國文字的奧地利文字學家羅逸明說:“如果說漢字難學,那是太不公平了。”這位專家的話字字千鈞,具有較大的客觀性、科學性和權威性!
北京的小學生曾作過一個實驗,發現聽寫漢字的正確率遠遠高於拼寫漢語拼音的正確率;抄寫漢字的速度比抄寫拼音文字快三分之一。有百分之八十的六年級學生識漢字三千個左右,卻分不清b、d、p、q這四個拼音字母。可見對比之下,方塊漢字並不難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