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首次航空與首航封

姚鴻光

  首航封是一個世界性的集郵專題,是集郵人士重點收集的內容之一。許多國家都有專門收集首航封的集郵者協會,並出版會刊。首航封是通過兩地首次航班運送,可從兩地收寄局和投遞局郵戳區別出來,亦可從特殊紀念戳記和文字圖案說明辨認出來。同時也可以使我們對各地區的地理環境、經濟文化,航空交通等增加知識,促進了解。因此,值得提倡收集首航封。
  世界上最早的首航封是1911年,由英國飛行員懐特在布萊克魯爾飛機場駕駛一架飛機,機上載有一郵包,飛到7英里外的索恩波特,這是首航封的開始。中國最早的首航封,是1920年5月7日北京至天津試航紀念。這些首航封片,已成首航封專家夢寐以求的珍品了。
  澳門最早的飛行紀錄是1915年,美國華僑譚根,攜同他自行設計製造的水上飛機來到澳門,在黑沙灣上空舉行飛行表演。轟動整個澳門。但這僅是飛行表演,實際上沒有進行郵政運輸與通航。1937年4月28日,美國泛美航空公司開辦澳門第一條航線,實際上是將著名的“中國飛剪號”(原名菲律賓飛剪號)遠東航線延伸至澳門,即由美國三藩市啓航,沿線經檀香山——關島——馬尼拉——香港——至澳門。然後再回航返回三藩市。這是澳門航郵史上第一個里程碑。
  “中國飛剪號”是美國製造的“馬丁——M——130”型水上飛機。機身與普通飛機相似,但機翼下安裝了兩隻船型浮筒,用來支撑飛機在水上漂浮。水上飛機活動範圍廣,可以在海面上升降,不受機場限制,但乘客和郵件都要由駁船接載上岸。“飛剪號”每星期一班機次,每次在澳門停留約半個小時,“飛剪號”最高時速爲130英里,由香港到澳門祇需25分鐘,港澳之間每程機票爲港幣20元,在當時已足夠一家三口之一個月伙食,所以當時乘客都是非富則貴的達官貴人。爲了保證航行的安全,港澳間使用專門無線電通訊導航設備。
  澳門郵政局十分重視這次首航活動,提早一年發行了第一套航空郵票。這套6枚郵票實際是將1934年發行的普通票,在澳門加蓋葡文和希臘文,改値而成。因爲當時來不及向葡國方面要求印製新票。這套臨時加蓋郵票在當時發行十分搶手,郵局祇得採取特別措施,每人限購十套。
  爲了紀念這次有意義的航線開航,澳門郵政局特於首航當天,加蓋紫色,有“飛剪號”圖案的紀念戳,爲澳門紀念郵戳首開先河。由於郵件很多,郵局人員要通宵達旦工作才能裝包妥當。爲方便寄運,航空郵件要延至航機抵澳前一小時截收。
  首航當天,約在中午一時,“飛剪號”徐徐降落在澳門新口岸(今東方酒店附近),當時舉行了隆重的交運儀式,澳門郵政局長馬丁士親自將9,500多件郵件(亦有資料稱當時寄、接信件數目達到81,432封),交給“飛剪號”機長,並互相握手祝賀。觀禮者在岸邊熱烈鼓掌,揮手致意,當時觀禮場面“墟撼”,儘管當時沒有巴士等交通工具,且道路亦崎嶇,但澳門市民卻不惜路途遙遠,扶老攜幼,從各住地步行前來觀看“飛剪號”升降的雄姿,被視爲最佳欣賞節目。
  “飛剪號”首航澳門6天後的5月4日,終於歷經沿線各站,飛抵太平洋彼岸,完成歷史上的“三藩市——澳門——三藩市”往返航程,前後歷時13天。
  這條洲際遠程航線,可惜祇維持了數年,到1941年12月,便因太平洋戰爭爆發,繼香港淪陷而告中斷。
  時至今日,澳門首航封仍是這條航線上最搶手而又價俏的首航封之一(見圖十一)。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澳門首航封都貼上1、2元或2至3元郵資,卻很少貼全套6枚而面值僅4角的航空郵票。切記着,首航封以實地寄過有到達戳,而非請求銷印者爲上品,而澳門首航封有全套航空票者則爲上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