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澳門直達空郵服務史初探
姚鴻光
澳門是一個彈丸之地,面積15.5平方公里,僅爲珠海特區八分之一。澳門雖然沒建立過民航機場,卻曾多次開辦民航,30年代曾將航線伸展到美洲、歐洲,是澳門航運史最燦爛的年代。
澳門最早的直達空郵服務是1934年11月27日,葡國飛機“DILI”號,在機師古斯和機械師羅巴度的駕駛下,將323封信件裝在兩個郵包上,空運經果亞抵達里斯本。附圖可看到里斯本郵政中央總局和北區分局加蓋的到達戳,這是一枚珍貴的首航封,也是珍貴的歷史記錄。首次試航成功,展開澳門直達空郵服務歷史的第一頁。
1935年11月30日香港澳門開闢兩地之間的航線,採用水上飛機搭載乘客和郵包,經營者是美國泛美航空公司。1937年4月28日泛美航空公司正式將太平洋航線延伸至澳門,即“三藩市——檀香山——關島——馬尼拉——香港——澳門”。舉行了隆重的首航儀式,郵件加蓋澳門首枚紀念郵戳,由四引擎的“馬丁——M——130”型水陸兩用機,命名爲“菲律賓飛剪”號(後易名“中國飛剪”號)運載9,500件郵件。以後,飛剪號每星期飛抵澳門一次,每次逗留30分鐘便起航。這條航線直到1941年12月,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而中斷。
1948年4月9日,由葡籍富豪羅保擔任董事長,港澳名人梁昌爲經理的“澳門航空運輸有限公司”開辦港澳航線,採用兩引擎的“卡德連納”PBY5A型水陸兩用機,命名爲“澳門小姐”號,有客座約30個,單程票價40元,相當於當時普通職員的月薪,每次航程20分鐘,可從澳門新口岸飛抵啟德機場,方便快捷,大受歡迎。7月16日,航機遇劫失事墜海,造成機毀27人死亡,震驚世界航運界,這是港澳第一次劫機空難案。航線亦宣佈停辦。
1961年4月,“澳門航空運輸有限公司”恢復通航港澳線。由羅保的兒子羅碧主理。使用“P135IL2型”水陸兩用機,機身較小,僅能載客4人,每位收費50元,每日對開四班,至1963年因水翼船的通航,使航機因客况大受打擊而停辦。
澳門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空郵服務,除了“飛剪”號時期能直接與外地通航(絕無僅有的與葡國試航活動)之外,主要是依靠香港轉運。澳門數次的直航,都是使用水上飛機,皆因澳門沒有民用機場,沒有機場設施總是不利於民航發展,港澳之間也因爲距離近,短程航線開設不能吸引集郵人士的注意,沒人刻意製造首航封。當年澳門發寄的航空郵件,也不一定經水機運載往港。
50多年前,澳門就已有興建機場的計劃,1936年6月25日廣州“建國日報”引述何大章、繆鴻基合著的“澳門地理”中的一段記載“往年因澳門尚未有機場之故,飛剪號多降落於東岸海面上,須用駁艇登岸,旅客頗感不便,惟澳門以位置適中,將來航空,大有發展。今美國爲發展太平洋航運事業,已極注意於此,正擬於路環島闢飛機場及倉庫,並計劃塡海工程事,闢築新港而與香港競爭,可見其重要”。今天,澳門正開始動工興建國際機場,在展望美好明天之際,回憶、探討歷次空郵服務的過程,將是一件有意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