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氹仔墳場辛酸史
張卓夫
根據政府當局的計劃,氹仔最大的公園已計劃在高勵雅馬路與三家村原址之間興建,但須將現時氹仔市政墳場對開沙崗墳場的墳墓搬遷。
沙崗遷墳,少不免又勾起居民的一頁傷心往事。原來氹仔的沙崗、北澳等處,一百多年以來,埋藏着老一輩居民難忘的血淚史。
沙崗是氹仔最古老的墳場。話說在一百多年前,大潭山與小潭山還未連成一片,由三家村至吳家園一帶還是個海灘。海灘上搭建了四五十間木棚,住的都是窮苦人家。那一年農曆八月十二日,平地裡突然颳起一股掘地風,海潮被捲起像小山,岸邊木棚一間間被摧毀,洪水直淹過現在氹仔市區的地帶。
那一天,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慘被淹死在海裡。颶風過後,澳門政府當局叫人打撈浮屍。奉召打撈的人,其中一個就是當時氹仔的“山大王”成喜。
無人認領的屍體被撈上來後葬在沙崗,女的被葬在一起,即爲“女塚”,小童被葬在一起,即爲“童塚”,其餘屍體則通通葬在“義塚”之中。這三座集體墳墓數年前遷入氹仔市政墳場,每個墓碑分別刻上的上述字樣仍依稀可辨。
氹仔還有另一個較爲惹人感觸的墳場,稱爲“炮竹先友墳場”或稱炮竹廠墳場。當炮竹工人而有專用的墳場,其間死於非命者之多可想而知。氹仔炮竹業興盛時期,謙源、謙信、廣興泰、益隆、寶昇、光源等六間廠,無一未發生過慘劇。其中光源廠發生的一次爆炸,全廠盡毀。益隆廠發生的一次,亦是震撼整個氹仔,據說有八成人家的玻璃窗被震碎。爆炸的發生,往往釀成屍橫遍地,有的頭、手、腳飛脫,幾日後才在山邊樹上找到。
搬遷墳場最大的一個難題,是許多墳墓無人認領,更無死者或家屬的姓名可考,因爲許多死者都是死於意外,面目無法辨認,因而集體下葬的。
氹仔還有個最大的集體下葬場地,位於北澳(友誼大橋氹仔橋頭西側附近)。
四十年代,本澳曾經疫症流行,死人無數,殺人最多的傳染病就是霍亂、傷寒等。
當年全澳死於疫症而無人領葬者,都葬在那裡,所以氹仔曾流行一句罵人的話“去北澳喇!”
抗日戰爭時期,本澳的糧食來源被封鎖,同時疫症流行,澳門居民習慣上稱那一段歲月爲“風潮時期”。幾年間,幾乎日日有人倒斃;那些祇靠吃木瓜莖或野菜度日的人,往往與外間街坊不見一、兩日,便全家死光。
澳門政府不停出動拖船,將在街上和民居中無人殮葬的屍體運去氹仔,在北澳海邊掘了好幾道寬兩、三丈,長幾十丈的深坑,屍體被重重疊疊的亂丟在坑中。據說有的還未斷氣,還會突然發出呻吟聲,令人毛骨悚然。這時運屍的民伕連忙往坑中塡坭土。他們塡了一道坑又再掘一道坑,估計被埋在該處者達萬人之多,所以叫做“萬人坑”。
對於這一情景,本澳資深報人陳冰曾有詩以誌,詩曰:“憶昔風潮時,傷心滿地屍。米珠焉可得,無食氣如絲。”
早年氹仔居民在北澳海邊剷沙時還經常剷到死人的手骨和頭骨。當地街坊又說,有一段時期該處海灣的蝦蟹特別肥,可能與萬人坑的屍骸有關。八十年代以來,隨着澳門大學(前稱東亞大學)設施以及其他工程的興建,北澳海灣大部份塡平成爲道路、住宅和地盤,萬人坑已經面目全非了。
當年霍亂等疫症流行而造成大批人口死亡,主要原因是許多人飢不擇食,不講究衛生。一位老街坊說,他在本澳親眼見到一個患病的人吃了玉米不消化,一個窮人見他大便時疴出一粒粒的玉米,馬上拾起來隨便洗了洗又吞下去。那時街邊賣的所謂“狗肉”,有些其實是死去不久的或者未死去便被人拉去劏的人肉,有些“人肉包”在街邊賣,每個祇賣一兩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