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路環的大灣和石排灣
張卓夫
路環島的西岸,由現在的豐怡石礦場至荔枝灣之間,古時候是個海灣,叫做大灣。隨着聯生工業村塡海工程完成,大灣已經湮沒,現在許多人以爲那裡是石排灣,其實石排灣另有所指。
由現時石排灣水塘至聯生工業村北端(豐怡石礦場門口對開處),原本是一片石崖。本世紀二十年代初,荷蘭公司開始在該處承包採石工程,澳門外港的“斷基”和“長命橋”,就是由在那裡開採的石塊堆砌成的。當年民工採用特製的木船,從路環運石塊到澳門新口岸,拉開船底的活動木板,石塊就從船倉落到水中,在工程初期節省許多起卸的人力。時至今日,新口岸仍有“斷基”,但長命橋已隨着新塡海區的塡海工程而湮沒了。
採石工程開始之後,石崖的石頭逐漸被挖去,部份陸地形成凹形。據路環老居民說,在這以後,才開始逐漸聽聞有石排灣的名字,由此可知,石排灣的名字與開鑿石板(鋪路的材料)的工作有關。現在的聯生工業村、石排灣公園以及大部份的石排灣馬路其實都不在石排灣的範圍。
現在的石排灣公園,原本是大灣的岸邊,海水一直浸到現在的金龍餐廳門前。
石排灣馬路以前叫石排灣公路,原本是一條海堤,這與路環市區十月初五馬路形成的方式是一樣的。叠石塘山(古稱高佬山)山谷原本有三眼泉水沿西坡流到大灣,現時在石排灣公園裡仍然可見三處小溪。第一條水溪從山上流到中央廣場的舞台下面一個水池,原後經密封或半密封的渠道流出大海,半密封處渠口有花架遮蓋。水池以上的溪流,流經一個山塘,以前叫新娘潭。據說,以前路環女子出嫁之後不久,便跟隨妯娌上山割芒草作燃料,新娘貪靚,經常在挑芒草回家途中到這個山塘洗頭、洗腳,將汗漬、泥漬洗淸才回家見夫婿和翁姑。這條小溪出海處附近岩石,以前叫了哥崖,是垂釣的好地方。了哥崖以南,即石排灣公園在高頂馬路的後門附近,原本有一間供奉魯班的小廟,名叫師傅廟,數十年前由於年久失修而倒塌,遺留的磚瓦、牆壁已由政府當局派人淸除。第二條小溪在金龍餐廳、觀鳥園旁邊流入天鵝湖,第三條小溪在公園東北面通往山頂的小路旁邊流入暗渠。這些小溪至今每逢雨季仍有山泉潺潺流淌。
石排灣原本有張保仔洞,據說曾是珠江口一帶著名海盜張保仔的藏身之處,不過經過多年開採石礦,張保仔洞不知有沒有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