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環古名“迴瀾”

張卓夫

  路環譚公廟是遊人常到的一處名勝,但廟門的一副石雕對聯很少人看得明白。筆者爲了找到解釋,經過一番調查,卻無意中得知路環的另一個古老的地名。
  石角鍾靈符筆嶺;
  迴瀾勝島宛蓬來。
  這副對聯較惹人爭議的是“迴瀾”一詞。一般的解釋,認爲“迴瀾”祇是指迴旋的波瀾,用以修飾“勝島”,其實“迴瀾”是路環的一個地名。
  路環中街觀音廟外面的土地公神壇,有一塊年代久遠的石頭(在未有神像之前,石頭就代表了神,海島不少神壇都有這種情形),上面刻有“迴瀾土地福德正神”的字樣。根據習俗,冠於“土地福德正神”的“迴瀾”,不會是解作“迴旋的波瀾”的普通詞,而是作爲地名或坊名的專有名詞。
  根據歷史記載,路環被稱爲“過路灣”及“路環”,是自從有海盜團伙盤踞島上的年代(百多年前)開始的;被稱爲“鹽灶灣”,是曬鹽業在這個地方興起的年代(大約淸朝乾隆年前後,即二百多年前)開始的;至於在曬鹽業未興起以前,現時路環市區所在地方原本叫甚麼名字,則一直未見淸晰的記載。
  在曬鹽業未興起之前,現時路環市區一帶原本不是路環島最重要的地方,那時島上最興盛的地方是九澳。淸朝乾隆年間先後任澳門同知的印光任、張汝霖在《澳門紀略》中,把路環稱爲九澳山。淸朝道光廿二年出生的王之春在《國朝柔遠記》的附圖中,標明路環島之名爲“阿婆尾”(阿婆尾即九澳阿婆嶺的後面,狹義來說大槪是指現在的九澳村),兩者都顯示當時九澳才是路環具代表性的地點。
  筆者認爲在曬鹽業未興起,路環島的中心地帶仍在九澳的年代,現時路環市區的一部分(當時祇是一條小漁村)被稱爲迴瀾,範圍大槪在譚公廟以北及觀音廟以東(現時觀音廟以西至整條十月初五日馬路,在本世紀初以前是個海灘)。因爲那時這個島未有一個正式的總體名稱,筆者估計當時路環島以東較接近九澳的外地人,認同將路環島總體上稱爲九澳山或阿婆尾,而路環島以西較接近迴瀾的外地人,認同迴瀾一名兼作路環島總體的稱呼。
  根據李兆豪、楊輝、梁石泉等路環老一輩居民所述,路環與橫琴(以前的大橫琴島)之間的海峽,向來有漩渦急流。譚公廟對開海面以前肉眼可見水流迴旋的景象,船隻行經該處,常會不期然地在海面打轉(現在從海面看不見大漩渦,可能由於大小橫琴之間塡海及海床淤積的影響所致),相信“迴瀾”一名,與這一景象有關。
  再就譚公廟的門聯來說,上聯中的“石角”,李兆豪先生表示作爲一個譚公廟所在海角的地名,他以前曾經聽過。以前天后古廟對開就是一個弧形的海灣,譚公廟所在地點正是海灣之角。楊輝先生亦說,譚公廟所在地點以前是個石崖,“七星伴月”的故事(註),就是他從那裡的採石工人聽來的。若“石角”爲譚公廟所在地名的話,則以楹聯的對偶關係來看,“迴瀾”作爲譚公廟所在村落之名就有更進一步的可能。
  旣然“石角”和“迴瀾”是路環本身的地名,則這副對聯的解釋就跟傳統的解釋應該有所不同,而且意思已較爲淸晰。
  這副楹聯的意思應是:在位於石角的譚公廟裡,譚公的神靈跟在惠東家鄉的相符(“筆嶺”當指惠東一帶的山嶺,譚公與路環市區早期居民原本都住在惠東一帶,譚公自幼上山當道士);路環正如蓬萊一樣,是個優越的島嶼。

  註:“七星伴月”的故事是説,淸嘉慶二年,石匠李必達與母親梁氏從惠東附近家鄕來到路環。梁氏獲神仙報夢說,譚公廟後山坡埋着一甕金和七甕銀,是梁氏前生留下的。梁氏與兒子到該處尋找,卻無所獲,梁氏爲此心緒不寧。李必達靈機一觸,在該處造了一張石檯和七張石櫈,再帶母親去看,梁氏一看大悟,認爲有如此孝順的兒子,更勝金銀財寶。路環街坊四廟慈善會爲了紀念這件事,於一九八零年重修這些檯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