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讀音考
鄧景濱
戊寅重陽,陽光燦爛。小小的澳門,又創下一個“世界之最”:聳立在路環叠石塘山頂的媽祖像,選用北京房山漢白玉、經一百二十位石雕匠歷時八個月雕刻而成;塑像高十九點九九公尺(寓一九九九年回歸之數),重一千噸,是目前全球最高的一座媽祖塑像。
一、澳門的“媽祖熱”
澳門媽祖塑像開光大典之日,正是九九重陽節(又寓九九之數),且是媽祖羽化昇天一千零一十一年紀念日。來自十二個國家地區及本澳總督韋奇立、新華社澳門分社社長王啓人等逾千名嘉賓出席儀式。是日先後有兩萬餘信眾登山參拜。此前,由澳門福建同鄉會組織“赴湄州媽祖祖廟接駕團”前往媽祖故鄉恭請湄州媽祖祖廟正殿金身來澳供奉,已先後舉行送駕、護駕、迎駕及巡遊儀式。海峽兩岸的傳媒,尤其是港澳的報紙、電台、電視台,連日來紛紛報道,形成一股頗爲熱鬧的“媽祖熱”。據不完全統計,僅《澳門日報》一家在短短數日內,便刊出有關報道、特稿、專訪、花絮等二十餘篇,並配以大量的彩照。具有社評色彩的《新聞小語》亦先後發表了題爲《弘揚媽祖文化,把握無限商機》、《增設配套以弘揚媽祖文化》的文章。至於電台和電視台,“媽祖”及“媽祖文化”之聲更是不絕於耳。
然而,在有聲傳媒中,對“媽祖”的“媽”字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讀法:一讀如“嗎”(平聲),一讀如“馬”(上聲)。甚至同一電視台的同一節目中,在不同人的口中也有不同的讀法。例如,澳門電視台在十月二十六日的晚間新聞中,一位男報道員說如“嗎”祖;但在現場採訪的女記者則說如“馬”祖。女記者在現場採訪恭迎媽祖金身儀式的組織者時,該位閩籍組織者也用粵語淸晰地把“媽祖”的“媽”說如“馬”。又如香港翡翠台在十月二十八日的午間新聞報道,報道員說如“嗎”祖;但該電視台駐澳門記者在現場報道時則說如“馬”祖。
二、媽祖身世與封號
“媽祖”的“媽”,究竟應該說如“嗎”,還是說如“馬”?相信不少讀者會有興趣破解這個疑團。
要破解這個疑團,首先要明確一個讀音規則:名從主人,即遵從命名者的本意與讀音。
那麼,誰是“媽祖”的命名者?毫無疑問,當然是媽祖故鄉的眾鄉親。媽祖,原籍福建莆田湄州島。其父林顯,五代南唐都巡檢官。媽祖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九六零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至滿月時仍不哭不嚷,一聲不響,故取名“默”,後稱“默娘”。她八歲拜師求學,十歲學佛經,十一歲能“婆娑按節樂神”誦經,十三歲學道,十六歲能踩浪渡海,救助遇難的漁民和商船。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九八七年)重陽節羽化登天,時年僅二十八歲。爲感謝她生前濟世救人之恩,鄉人隨即在她出生的湄州島爲她建造第一座廟堂,尊其爲“通靈聖女”,並因其畢生未嫁,匿稱她爲“媽姐”。自此之後,奉祀媽姐的廟堂越建越多。其民間稱謂及官方封號也越來越多。民間的稱謂旣尊祟又親暱,最初稱媽姐,後又稱阿媽、娘媽、姥媽、媽娘、媽姑、媽婆、媽祖、媽祖婆等。朝廷封號則始自北宋宜和五年(公元一一二三年),經南宋、元、明、淸共賜封號四十六個,由“夫人”到“妃”、“天妃”、“聖妃”再到“天后”、“天后聖母”。甚至連天主敎敎皇也於一九五四年在菲律賓舉行的天主敎全球祈禱大會上賜封她爲天主敎七位聖母之一,難怪澳門路環的聖方濟各敎堂也有一幅“聖母媽祖”的晝像!
儘管中國官方和西方敎會封了媽祖許許多多的封號,但百姓還是喜歡以民間稱謂尊稱她,尤其是“媽祖”一名更風行全世界。爲甚麼會有這種奇異的文化現象?這固然體現了民眾對“平民之神”的親切感,同時也蘊含了另一層文化因素。據郁餘龍敎授所說:“福建、台灣船民在遇險之時多呼“媽祖”,因爲媽祖是民間稱呼,一呼媽祖,立即披髮而來,馬上獲得救護。天妃是官方的封號,所以若呼天妃,必須鳳冠霞披,講究禮儀,穿戴需要時間,不能呼之即來。”①這個論斷極爲中肯,揭示了媽祖之名遠盛於其他謂稱的主因。
三、媽祖應讀何音
福建的閩方言頗爲複雜。著名方言學家詹伯慧敎授將閩方言分爲閩北、閩東、閩中、閩南和莆仙五個次方言區。原福建省中國語言學會副會長李如龍敎授曾繪畫《福建省方言分區圖》,內分九區,其中一至五區是閩方言的次方言區,另有客家方言區、贛方言以及閩客贛方言過渡區、閩東閩南方言過渡區一詳見附圖一②。媽祖故鄉莆田湄州島正屬莆仙方言區,位於閩東方言區和閩南方言區之間。莆仙方言區包括莆田、仙游兩地,以莆田話爲代表。其語言兼有閩南方言和閩東方言的特點,屬過渡型方言。閩方言五個次方言區的聲、韻、調有同有異,字的讀音亦有同有異。據熟悉閩語的閩籍學者介紹,這五個次方言區的“媽”字均有兩讀:一是“媽媽”的“媽”,平聲,讀如“嗎”;一是對老祖母或年老慈祥女性的尊稱,讀上聲,與當地的“馬”同音同調。閩語各次方言區“媽祖”的“媽”,均讀如“馬”。由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敎硏室編著的《漢語方音字匯》,選用了二十個方言點的字音材料。其中閩語有四個方言點:閩南方言點的廈門、潮州,閩北方言點的建甌,閩東方言點的福州。這四個方言點的“媽”均有兩讀:一讀平聲,一讀上聲;而上聲則與“馬”音相同③。

直至今日爲止,筆者尙未看到閩北、閩東、閩中和莆仙的方言字典。故未能直接使用莆仙方言辭典去解說“媽”的讀音。幸好閩語各次方言中的“媽”字均有兩讀,且對應整齊,故不妨利用在省內外最具影響的閩南語系辭書印證“媽祖”的“媽”是否讀如“馬”。筆者翻閱了如下的三部辭書。
一是由廈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硏究所漢語方言硏究室主編的《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海外版)④。該書“媽”字條下的第二個讀音是上聲,意指“長一輩或年長的已婚婦女”。
二是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的與閩南方言同一語系的《潮州方言詞匯》⑤。該書“媽祖”條下釋義爲“菩薩名”。註音爲上聲。
三是陳修主編的《台灣話大詞典》⑥。該詞典註明是“閩南話漳泉二腔系部分”。其“媽祖”條下註釋有:“神名,司航海的女神。亦即天上聖母也。”並有與媽祖相關的詞語:“媽祖婆,其異稱。”“黑面媽祖,喻公正之人。”這幾個“媽”字的註音均爲上聲,即讀如“馬”。
從上引三部辭書可以淸楚看到:閩南方言“媽祖”的“媽”的確讀作上聲,與“馬”同音同調。雖然閩方言內幾個次方言點的上聲,其調値略有不同:閩南方言點廈門(51)、潮州(53),閩東方言點福州(31),閩北方言點建甌(21)。但方言間的同步對應是取其調類(上聲)而非調値,故閩方言內各次方言均將“媽祖”讀如上聲的“馬”,卻是一致的。旣然閩方言的“媽祖”均讀如“馬祖”,那麼,作爲粵方言地域的澳門,自然亦會“名從主人”,根據與閩方言的調類對應關係,亦應將“媽祖”的“媽”用粵語讀如上聲的“馬”。
媽(馬)祖之名傳遍海內外
由於民間對“媽祖”的最初稱呼爲“阿媽(馬)”,所以,利瑪竇於一五八二年八月來到澳門時,也聽到“阿媽”、“阿媽港”的稱謂。由於“阿媽港”的“媽”讀如“馬”,所以在中國的古地圖亦有因音記字而寫成“亞馬港”。例如明代南海人郭棐於萬曆年間(一五七三至一六一九)所繪的《廣東沿海圖》中,便標有“亞馬港”三字。由此亦印證,當時“阿媽港”的“媽”讀如“馬”音。葡文Macau的第一個音節亦當從“馬”音而來。難怪Macau的中文轉譯是“馬交”而不是“媽交”。類似的例證尙有如下數則。
在福建省福州市建江縣有馬祖鄉、馬祖島、馬祖列島之地名,在福建的福鼎則有馬祖村。上述“馬祖”的“馬”,均由“媽祖”的“媽”同音別寫而來。
在澎湖列島,有一地名“馬公”。其地名源於島上的一座“媽宮”(即媽祖宮之簡稱)。因“媽宮”與“馬公”之音讀完全相同,故島上居民便以“馬公”作爲該島的地名。
在廣東海豐縣亦有一個地名“馬宮鎭”。其地名亦源於鎭上的“媽宮”。
“媽祖”的“媽”不僅在中國境內讀如“馬”,在海外亦然。例如,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北部三寶壠海港附近的“瑪琅”城,舊譯“瑪良”,其讀音均與該地“媽娘廟”的“媽娘”(媽祖娘娘之簡稱)相同,故稱。可見當地人亦將“媽”字讀如“瑪”。
“媽祖”的“媽”讀如“馬”還有一個有力的佐證。在閩方言區,作爲被尊崇的女性神祇的“媽”,除了“媽祖”外,在“觀音媽”(即觀音娘娘)或“七娘媽”(即七夕女神)等的稱號中,其“媽”字亦被讀如“馬”。在《台灣話大詞典》第四一六頁的“七夕娘媽”詞條下,釋爲“七夕的女神”,其“七娘媽生”釋爲“七娘媽的誕辰”,“七娘媽亭”釋爲“七夕與七娘媽衣等同時焚化的美麗紙亭”。這幾個“媽”字均註爲上聲,讀如“馬”。
在這部大詞典第九百一十九頁,另有“觀音媽”一詞,釋義爲“觀音”。詞例中引用了一條歇後語:“觀音媽前——無好囝。”因爲傳説“觀音慣收惡少予以敎育善導而使成佛”,所以初初被觀音收服留在面前聽佛的少年原來都不是“好囝”。意含“本不是善類,你不可太輕侮之”。這“觀音媽”的“媽”亦註爲上聲,讀如“馬”。
綜上所述,“媽祖”讀如“馬”祖,應無疑義了。
註 釋:
①轉引自《澳門媽祖論文集》,澳門海事博物館、澳門文化硏究會合編,一九九八年四月,第八六頁。
②《漢語方言字匯》,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敎硏室編,文字改革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六月第二版,第二頁。
③李如龍著,《地名與語言學論集》,福建省地圖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八月,第一七四頁插圖。
④《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廈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硏究漢語方言硏究室主編。三聯書店香港分店福建人民出版社聯合出版,一九八二年十月,第五一零頁
⑤《潮州方言詞匯》,蔡俊明編著,張雙慶審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一九九一年,第三二一頁。
⑥《台灣話大詞典》,陳修主編,達流出版公司,一九九四年二月,第三零四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