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玉清及其詩歌創作
杜艶芬
引言
冼玉淸——中國近現代著名文獻專家,自署“琅玕館主”、“西樵女士”、“西樵山人”,集“不櫛進士”、“嶺南才女”、“海外東坡”等美譽於身;更是位具有高尙情操和民族氣節的愛國學者、敎授、詩人、畫家。她的生與祖國命運息息相關,畢生奉獻敎育事業,育李栽桃,在文獻硏究工作上的卓越成就,備受世人所推崇。
詩詞創作在冼玉淸生命裡佔了很重要的地位,生與詩詞結下不解之緣。冼玉淸以古典格律詩詞見稱,深受中國儒家文化傳統影響,對中國古典文學有極深的造詣,在詩詞創作方面碩果纍纍,成就昭彰。她的詩旣有柔情的流露,也有義正嚴詞的宣示,更有伸張正義的傾訴。在抗戰期間寫下了大量詩詞和文章,鼓舞士氣,譴責投降者,抒發了深厚的愛國之情,在跳躍着時代脈搏的文字下,蘊含着對生命的眞誠,對世事的執着和對民族的摯愛。
一
冼玉淸(一八九五—一九六五),農曆甲午年十二月十五日丑時,生於澳門,原籍廣東南海西樵鎭簡村,淸咸豐年間祖父爲覓生計,遷居澳門。父冼藻揚(輪廷),少孤貧,年十五輟學,跟族人來往於欽州、廉州、高州、雷州一帶經商。光緒廿五年(一八九九)發展西江航業,倡辦天和輪船公司;日後在香港、澳門入股投資於電燈公司、牛奶公司、麻纜公司等,並開設建昌榮藥莊,爲港澳知名人士。母劉氏、庶母文氏爲農家出身。
童年在澳門生活,先後入讀澳門林老虎私塾、澳門啓明學校、澳門灌根學塾(後易名子褒學校)。她在子褒學校普通科畢業後轉往香港聖士提反女校讀英文。二十五歲赴廣州嶺南大學附中升學,一九二四年畢業於嶺南大學文學院敎育科,畢業後曾任嶺南大學國文系助敎、講師、副敎授、博物館文物保管委員會委員。一九三八年晉升嶺南大學國文系正敎授,抗日期間冼玉淸隨嶺南大學逃避戰火而輾轉流離。從廣州逃到香港,及後香港淪陷,孤身潛返澳門,在澳門小住後折回內地,隨後撤退至粵北韶關仙人廟的嶺南大學再事敎育工作。抗日戰爭勝利隨校旋歸廣州。一九四六至一九五一年先後任廣東文獻館委員、省文獻委員會委員、嶺南大學文物館館長、廣州文物保管委員會委員。一九五二年廣州各大學院系調整,嶺南大學併入中山大學;冼玉淸任中山大學中文系敎授。一九五五年退休,時年六十歲,但沒有因此而輟筆棄學,她仍然在學術硏究領域上馳騁,筆耕不輟。一九五六年被委任爲廣東省政協常委、廣東省文史硏究館副館長,多次隨省政協委員到各省視察、觀光,並將沿途所見所聞匯集成詩,反映民意。一九六五年十月二日,因癌病逝於廣州腫瘤醫院,享年七十歲。
二
冼玉淸一生經歷了殖民割據年代、飽嘗了抗日戰爭苦難、度過了新舊中國交替引起衝擊的風雨歲月,她對國家民族的愛,是對外國侵略者的恨歷史地形成的;她生長在殖民地的澳門,但卻沒有被殖民色彩而掩蓋了對國家的熱情,反而從中國傳統中培養了一般人不易獲得的愛國愛民的品位。
南海一隅的澳門不僅是冼玉淸的出生地,也是她的思想啓蒙地,幼年受業於子褒學校,受改良敎育家陳子褒立意育民救國、立志委身敎育的思想薰陶,影響極深。少年時候已絕意紅繩,獻身敎育。在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自傳》回憶說:“我一生受他①的影響最深:也立意救中國,也立意委身敎育。自己又以爲一有家室,則家庭兒女瑣務,總不免分心。想全心全意做人民的好敎師,難免失良母賢妻之職;想做賢妻良母,就不免失人民敎師之職,二者不可兼,所以十六七歲我就決意獨身不嫁。”數度婉拒紅絲,更以詩明志:“香餌自投魚自遠,笑他終日舉竿忙。”語出堅定,從她在二十多歲至三十歲期間仍埋首於求學所見,其獨身主義,表現得相當決絕。
詩人的進取意識和特別強烈的使命感促使她要爲社會、爲國家貢獻力量。她鍥而不捨的求學精神及獻身敎育的執着,往往流露在字裡行間。在《應林校長以宗嶽仙生詩屬和奉答二首》之一寫道:
破碎山河極目非!飛花啼鳥意都違!
哀笳吹落千人淚,運算空輸一局棋。
釁兆蒼鵝悲蕩析!巢翻綵燕歎離仳!
艱難尚有孤貞在,講學危城志不移。
儘管在戰火瀰漫、“山河極目非”及“巢翻”家傾的日子,祇要“孤貞”仍在,其心志難移。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詩人義無反顧地爲敎育獻身的堅定信念,展現了詩人的特殊體驗和內心感受。由此可以眞實地窺見詩人崇高的內心世界。她在《流離百詠》自序中剖白其心跡說:
……育才之天職未完,一己之安危,有不遑瞻顧者哉。間關內地,茹苦含辛,哭甚窮途,愁深故國。成流離絕句百首,……
她視敎育爲天職,在民族存亡的日子裡,個人安逸名利,何以足惜。艱苦患難的環境中,最能顯現一個人的品格高下。從這篇自序中所見,實是一種“眞情”的表現,寄託了自己的抱負,抒發了對國家的摯愛,一再表述她對敎育事業的專注和遠大志向。
在敎育藝術和學術上,冼玉淸一生篤志學問、敦品勵行,印證了她在《流離百詠》中《授課》一詩所表現的精勤意志、孜孜不倦的嚴謹治學態度:“更無紗幔障宣文,百二傳經愧博聞。虞溥著篇先勸學,一生砥礪在精勤。”在《寫志》一詩中,詩人寫道:
廿載皋比自抱芳,任銷心力守書堂。
拒霜冷淡秋荼苦,欲植青松蔚作梁。
《流離百詠》其中一首《嶺南大學遷韶書事十首·遷校》:
播遷此到武江濱,竹屋茅簷結構新。
辛苦栽培憐老圃,一園桃李又成春。
詩中借景抒懷,流露了冼玉淸的敎學情操,更不會因“竹屋茅簷”等外在物質的簡陋而改變其心志。詩中又託物言情,通過“辛苦栽培憐老圃,一園桃李又成春”,將周圍的景觀融入主觀色彩,化景物爲情思,傾注心力着意培養人才,那怕處身在惡劣的環境,祇要堅持敎育,深信一園桃李定可成春。
抗日戰爭爆發後,時局每况愈下,日軍大舉入侵廣州。在無情戰火蹂躪下,嶺南大學被迫停課,冼玉淸回到老家——澳門暫避戰火。她不愧是一代學者風範,在澳期間,沒有擱置對學術三硏究,她的《澳門小住》成爲日後硏究澳門因戰爭波及引致一段“風潮”②艱辛時期的一份珍貴史錄。
《流離百詠》篇首歸國途中雜詩十首《之》壬午七月初六初抵赤坎《更記下了一段感人肺腑的史實。詩題的壬午七月初六即公元一九四二年八月十七日,香港已被日寇佔領了八個多月。此時,冼玉淸已謝絕眾親友的好意挽留,毅然繼香港經澳門繞道湛江赤坎北上曲江,以便重返嶺南大學復課。當冼玉淸途經赤坎寸金橋這法租界址時,不禁感懷國難,旣悲且憤,憶起香港淪陷之初,日酋組織香港東亞文化協會,企圖引誘她和前淸瀚林張學華兩人牽頭而被她拒絕之往事,更堅定了她抗戰救國的心志,於是爰筆爲詩,首兩句追憶往事,末兩句即景抒情:
國愁千叠一身遙,肯被黃花笑折腰。
地限華夷遗限在,幾回癡立寸金橋。
冼玉淸以此詩再次表明心迹,其赤子之心可證日月,可貴的民族氣節躍然紙上。她多次不爲高薪厚祿所動搖,毅然拋棄個人的安逸和富裕的生活,離開澳門和家人,投身祖國,甘願冒險也堅決返回因逃避戰火而臨時遷往粵北窮鄉僻壤的嶺南大學。國難當前,人人自危,她卻不偏安一隅,決然重執敎鞭,再次踏上“征途”。於八月下旬又從寸金橋出發,輾轉道溪、廉江、盤龍、郁林、柳州、桂林等地,途中行李盡失,終於九月廿七日抵達粵北曲江嶺南大學。這段顛沛流離,風雨漂泊的歷程,爲她詩詞創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豐富了詩人的人生經驗和閱歷,將詩人的愛國情感進一步昇華。在戰火高張歲月中,民族嚴重危機下寫成了《流離百詠》,這是典型的“國難文學”,通過自己的聲音,自己的情感記錄了一段令人刻骨銘心的歷史。
憂時憤世,觸懷感事,傷古憂今之語,無疑是亂世作品的一大特徵。《橫江看李花》:
縞衣如雪簇林隈,陡憶蘿岡千樹梅。
一樣氛塵殘劫日,鷓鸪啼起異鄉哀。
細膩地刻劃了人在異鄉中的哀愁,道出了哀怨沉痛之處,充滿傷感漂泊意識,籠罩於凄淸、蒼茫的氛圍中,流露出作者心境的荒漠與孤寂,這些傷感不僅是個人的,也是民族的,藉此詩興感賦一抒國難的悲憤,也借以一洗遷客戰塵的煩怨。這個時期作品最顯著之處,是憂患意識中呈現積極意義,使她的詩歌不會因充滿憂患之情而顯得灰沉鬱怨,其中也不乏激勵志氣,表現堅定信心的力作。《應林校長以宗嶽先生詩屬和奉答二首》之二寫道:
不信神州可屬胡,青山綠水足馳驅。
中宵舞劍光迴白,半夜看星斗在樞。
七日包胥誰哭楚?十年勾踐可吞吳。
相逢且住新亭淚!莫向春風聽鷓鴣!
她對國運前景寄予深切的期望。
《流離百咏》有相當多的詩歌是與抗日戰爭有關的,詩人爲國土淪陷而哀,爲民族存亡而憂,如《感事》、《聞長沙奉令撤退感賦》、《過鹿鳴關》、《敵駐桂頭入山躲避》、《劫掠頻聞周郁文技正邀住五山羅雨山秘書約來仁化區林淸君留居黃坑感賦》等;詩人着力刻劃亂世之苦,土地荒廢守護無人,大片國土即將淪入敵手,極爲惋惜;對災難降臨的曲江老百姓,傾注滿腔熱情和關懷,正因詩人深深地愛着人民,故對人民的疾苦才有切膚之痛,她將這些心情如實地記錄下來,寫成《曲江告急疏散至坪石嶺南農學院》其一:
喪亂相逢各苦辛,窮途棖觸易沾巾。
離離蔬果盈原野,世亂誰為宇土人。
其二:
迎雲晚對金雞嶺,入廛朝渡水牛灣。
擔驚一月看農事,烽火難容十畝閒。
又如《聞曲江陷》:
枕席何曾片刻寧,怕聞宵鶴唳華亭。
關門自此無關鎖,風度樓頭有血腥。
詩中描繪在腥風血雨中曲江淪陷,風聲鶴唳,難求一枕安寧。又如《甲申十二月七日八日坪石墟樂昌城以次失陷嶺南大學停課疏散》:
忽報前墟鐵騎橫,鳥飛猿哭鬼神驚。
冥鴻幸未罹矰繳,可奈樟林滿棘荊。
此詩敘述已遷往粵北的嶺南大學屢受戰火摧殘,倉惶疏散的情景,炮火連天,鐵騎爭鳴。“鳥飛猿哭鬼神驚”的樟林(大學所在地),頓變人間煉獄,大學前景堪虞。再如《黃岡烏蛟塘訪卓振雄秘書别業留贈》雨首:
野塘一角過烏蛟,竹屋虛明對水坳。
退食無魚詩更好,風光如許莫輕拋。
哀鴻遍地苦饑寒,我輩何妨苜蓿餐。
宦橐早聞空似冼,少翁廉吏古稱難。
詩人謳歌讚頌祖國河山“莫輕拋”,隱喻保衛國土,何忍毀於敵寇之手;看哀鴻遍野,江山變色,感慨萬千!她爲國家前途焦慮萬分,創作詩歌時也就很自然地把那股濃烈的憂患之情注入詩篇裡。
詩是抒情述志的藝術,情摯意眞是詩歌藝術的重要因素,被喻爲詩歌的靈魂。須出自詩人肺腑的眞情實感,冼玉淸這時的詩作之所以感人至深,完全是詩中蘊含着眞摯淳厚的情感,其作品所流露的憂患意識,旣可使讀者感受到詩人生於亂世的不幸年代,但又不會因一時的失落而使人感到頹廢;反之,她的詩歌中所顯露的憂患意識蘊含着一種特殊魅力,使讀者的精神、情操受到感染升華而激奮,鼓舞着人們的信心和斗志,從而煥發了對敵鬥爭的堅強意志和必勝信念!
冼玉淸是一位處於新舊中國交替時代的人物。她見證八年抗日歲月的苦難,深深體會新中國的成立帶來的希望,詩人意氣風發地謳歌讚頌社會主義制度爲人民創造新的生活。在《慶祝廣州市社會主義改造勝利聯歡大會》:
隆冬和煦同春陽,越秀山頭如錦裝。
慶祝社會主義大改造,六萬群衆歡未央。……
充份體現冼玉淸對祖國推行社會主義的信心及對前景的樂觀,全情投身了社會主義改革事業的大道上。
一九五六年久旱成災,詩人曾隨省政協到佛山、三水、蘆包各鄉視察,所到之處,皆有題詠,以詩記事述懷,寫成《視察春耕八首》,一方面肯定農民爲抗旱作出的辛勞,歌頌工農群眾的力量,如《農民車水》:
車水輪班足不停,女丁勤不讓男丁。
高田十遞都無水,辛苦深宵火一星。
《農民日夜搶插》:
黑夜拔秧朝搶插,長宵割麥日扒田。
廢眠失食農忙候,粒米都由血汗捐。
另一方面亦讚揚農村大隊調整制度後所取得的成果,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道出了她對勞動人民情深意摯。
窩工僨事改包工,一日完成兩日功。
按件計酬人負責,展開競賽奪旗紅。
(《行包工制》)
然而,詩人對社會的熱切關注並不是盲目陷入感情羅網,任由情感牽制,而是將感情建立在理智之上。每遇到不合理的現象,她都毫不諱言地加以批評,義正嚴詞地提出意見。一九五八年十月,冼玉淸隨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及省政治協商委員會五人工作小組到汕頭梅縣視察,她將沿途所見及調查所得實況,寫成《潮梅視察十二首》以反映人民心聲,敷陳實事,其中有詩提及領導階層的不正之風,如《黨群問題》有云:
黨群何事隔高牆?民主原來未發揚。
深坐公廳聽會報,偏聽偏信事堪傷!
直斥某些領導不深入了解情況,祇憑下屬的報告而判斷是非的歪風。她毫不保留地透過詩歌把自己的心聲表露出來,批評某些領導者不顧民生疾苦:
玉石誰能辨假真,如山資料亦陳陳。
高懸幌子名徒爾,指導何曾到衆人。
(《領導問題》)
又有詩殖:
政治勤攻遗業務,試場催老白頭人,
長篇報告言無物,半日光陰對欠伸。
義正詞嚴地指出當時老師爲了應付各種各樣政治學習而荒廢業務。《福利問题》:
配肉評薪意見紛,可憐此腹負將軍。
金名福利應思義,惆悵多時旱望雲。
詩人從視察得知,梅縣敎師每月僅配豬肉數雨,而評薪要憑群眾意見,而群眾有全不認識該敎師;有疾病或急需者,申請福利金,而該款從不及時發放,遂失效用。作爲一個深入群衆、素以敎育爲本的敎授、學者的冼玉淸,所見及此,能不痛心疾首,奮然以筆伐之。她觀察細緻,批評深入中肯,深切地反映了人民的疾苦,道出了人民的呼聲。言他人所不敢言,從而成爲社會、時代以及人民的代表和喉舌。她耿介直言,敢於勸諫,對罡風腐敗現象提出善意批評,體現了詩人對特定時間裡的國事、世局的關懷,旣有藝術價値,亦有社會功能,富有鮮明的政治色彩,又不會流於“政治化”。
三
冼玉淸的詩詞創作甚豐,題材廣泛,這和她的出身和境遇有着密切的關係,不同的歷史背景和經歷,賦予她不同的感受和體驗,客觀社會生活激發了詩人的情感浪花。如言情述志:“樹人千載事,豈為稻粱餘?直道難為悅,窮愁遂著書。側身天地窄,盪氣酒杯虛。後世吾何敢,桓譚倘起余。”(《琅玕館詩鈔·<朗若謂我拼命著書寫此答之>》)、羈旅抒懷:“添膏不起寒檠燄,鑿壁難分隔室光。猶似兒時陪夜織,恨無慈母共燈旁。”(《流離百詠·<挑燈>》)、吟詠山水:“一別名山閱昔今,每憑魂夢復登臨。似曾相識山迎面,未了聲聞水悟音。說偈對僧依曲磴,傷高懷侶指遥岑。貪癡待懺浮生夢,空愧龍潭日冼心。”(《琅玕館詩鈔·<重遊鼎湖山>》一、憶古惜今:“儒冠底事誤沉淪,稷契心期不遇身。一樣哀時同廋信,孤墳獨弔幾酸辛。”(《流離百詠·<杜甫墓>》一、悼念故人:“亂離翻喜往來勤,破曉山前共看雲。問訊旅遊新記述,一緘誰料是遺文。”(《流離百詠·<輓詹菊人先生>》一、友人酬唱:“騷懷惘惘對寒梅,劫罅憑誰訊落開!鐵干肯因春氣暖,孤根就托嶺雲栽。苔碑有字留殘篆,藥灶無煙剩冷灰。誰信兩周花甲後,有人思古又登台。”(《琅玕館詩鈔·<漱珠網探梅次陳寅恪先生>》)……等等。都能融入作品中,廣泛的題材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了詩人的“多情”,訴諸筆墨,動之以情,通過她的情對現實生活的抒寫意境的營造,形成了她的詩歌風格具有情摯意眞、誠樸自然的藝術特色。
一切文藝作品都是感情的表現,文學創作反映了詩人的豐富情感和敏銳的觸角、滲透着作者的主觀思維,詩歌作品尤如清泉明鏡,一定程度上呈現作者的思想品德、精神情操。生活是創作的泉源,感情是詩歌的血液和生命,是文藝創作的基本特徵之一。詩尤其要有感情,緣情而生,出自肺腑,更要有充沛而又熾熱的感情。“人必先有芬芳悱惻之懷;而後有沉鬱頓挫之作”。③如果冼玉淸沒有對祖國和民族的深切熱愛,沒有對同胞的誠摯感情,沒有豐富的閱歷和淵博的學識,大槪是很難寫出這樣感奮的詩歌。詩歌創作體現了冼玉淸生命與感情的歷程,詩人無論是言情、狀物;還是對現實生活的鞭策,或對美好生活嚮往,總離不開一個“情”字,飽含着自己思想感情的渾厚,眞情流溢於筆端。
八年抗日苦難日子,隨着日本的投降,劃上休止符。詩人欣喜地寫下《喜聞日本降》二首:
八年忍苦意如何?一夕山城報凱歌。
看到扶桑殘日落,不須東指魯陽戈。
踏破東瀛富士山,九州無恙戢驕頑。
檢將舊服歸歟歎,尚有征塵雜淚斑。
她描繪了經歷了八年戰火折騰的中國人民,聽到日本戰敗投降的消息時喜悅和歡騰,戰鼓已停,唯是傷痕難癒。這種悲喜交織的情感,通過她的一字一句呈現了一段國難史,如實地記敘了日本侵華對中國人民造成的創傷和災難,留下不可磨滅的烙印。征袍尙有淚斑斑,嗚咽縈懷,讀之感涕。句句出自肺腑,親切感人,出之於心、發之於情,具有深情遠韻之美,益發產生強大的藝術感染力。
不假雕琢、語言通俗易懂是冼玉淸詩歌另一特色。遣詞造句,絕不矯情,不論是戰爭局勢、政治風雲、發揮議論,寫情狀物近於白描。《九龍暴亂感賦》之二:
勞動人民寧有罪?惨遭荼毒太無辜!
鐵條木棍交加下,腦破腸流輾轉呼!
忍看長街成血海!更憐鬧市變災區!
男兒有力應殲敵,同類相殘事亦愚。
直抒胸臆的描寫手法,抨擊時弊,一針見血,但言簡而意賅。如:《中秋夕有懷》
此夜羊城月,天涯共爾圓。
清光空萬里,別路已三千。
款語憑尋夢,相思慣廢眠。
天人何寂寂,把酒問嬋娟。
文筆淺白,感慨卻深沉,寄詩味於淡泊之中,抒情述懷採用樸素的敘述筆調,寓意深長,詩風不假浮藻,誠樸自然仿如流水行雲。
四
欣賞一位詩人的作品,首先要弄淸這位詩人的歷史背景,才能眞正欣賞其作品所蘊含的藝術精髓,感受詩人的深邃情思,並能引起共鳴、共識,體現詩的眞義。
綜上所述,顯見詩人的思想是與祖國共命運、共患難。哀國家的哀,痛民族的痛,把民族存亡與個人的苦難緊密聯繫一起。她一生淡泊名利,胸懷坦蕩,對敎育文化事業鞠躬盡瘁,不離不棄。古往今來,抱獨身主義不乏其人,但爲作育英才而矢志不嫁,拋卻了一直被人們視爲女性幸福標誌、不可或缺的婚姻生活,且復在敎育事業及學術領域能有如斯成就者,能有幾人!更令人敬佩的是她在彌留之際,傾一己私蓄,無條件奉獻給國家發展敎育文化事業。這些都體現了冼玉淸作爲一個知識份子心懷天下的憂患意識與人道主義精神,遺愛人間,永遠閃爍着無比的光輝。
其實,冼玉淸不僅對歷史文獻考據、鄉邦掌故淵源的硏究工作上卓有成就,並留下幾百萬字的硏究的成果。而且她的詩詞創作亦有其獨特之處,不過,她在文獻硏究工作的輝煌成就,往往掩蓋她在詩詞創作上多彩的一頁。在近代嶺南文學界中,冼玉淸是一位頗具成就的女學者、女詩人,宛如一塊不可多得的寶貴璞玉,有待琢磨,從而全面發掘、硏究其作品思想,當可更深刻地確定她在近代嶺南文學史和文獻史上的地位。
註 釋:
①指陳子褒,廣東新會人,冼玉淸先師,改良敎育先驅者。
②受中日戰爭波及,澳門曾一度陷入缺米斷糧、民不聊生的日子,這段災難性的歲月,被稱爲“風潮”時期。
③淸袁枚《隨園詩話》中分析詩歌風格與詩人的關係。
參考資料
一、《冼玉淸誕生百年紀念集》,澳門歷史學會出版,一九九五年。
二、《流離百詠》,冼玉淸,一九四九年琅玕館自印。
三、《琅玕館詩鈔》,冼玉淸,一九四三 年十二月刊於《宇宙風》雜誌。
四、《文史札記》,鄧景濱,澳門日報,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五日。
五、《澳門圖說》,陳樹榮,澳門日報,一九九五年九月十八日。
六、冼玉淸遺稿(此稿尙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