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副名人軼聯

鄧景濱

  丁巳(一九一七年)五月十三日,張勳擁宣統復辟帝制,被段祺瑞舉兵擊敗。之後,軍閥內鬥,孫中山在粵稱大元帥,局勢漸趨緊張。七月十二日,汪兆鏞攜媳孫避至澳門,居於雀仔園北面的蕉園圍一號。
  汪兆鏞居澳期間,不失文人風雅,時時往松山、媽閣、普濟彈院等名勝遊覽吟唱,擁有亭池竹石之雅的盧氏娛園,當然少不了他的足蹟身影。是年,汪兆鏞特爲娛園題詩一首,此詩後來收入《澳門雜詩》:
  竹石清幽曲徑通,名園不數小玲瓏。
  荷花風露梅花雪,淺醉時來一倚筇。詩後有註:“盧氏娛園擅竹石之勝,有梅花五百樹,香雪彌望,池荷亦極盛。余爲撰亭聯云:“人間何世,海上此亭。”又於竹石佳處題聯云:‘竹屋詞境,石林文心。’”
  此詩頗有韻致,且切景切人。竹、石、風、露、曲徑、荷花、梅樹,一一寫來,如現眼前,是一首名副其實的竹枝詞,從詩註中更知詩人曾爲娛園撰寫過兩副景物聯,意境超脫,文筆瀟灑。
  二十年之後的戊寅(一九三七年)秋,汪兆鏞已屆七十八歲高齡,又爲娛園寫了《重過盧氏園》七絕二首,再次在詩註中提到:“余昔年題園亭聯云:‘人間何世,海上此亭。’”汪兆鏞似乎對娛園情有獨鍾,除了上述的兩副風景聯和三首詠娛園詩外,在《微尚齋詩續稿》中尚有兩首七律詠及娛園,一是寫於丙寅(一九二六年)正月的《丙寅正月十三日娛園祝嘏同集者八人敬紀小詩用甲子韻》,一是寫於戊辰(一九二八年)清明的《清明日過盧氏池亭次伯越韻》。
  筆者曾多次遊覽娛園,並將園中各聯盡行抄錄,但一未見過汪氏昔年所撰的兩副風景聯,甚感惋惜。汪氏在《澳門雜詩》的詩註中亦曾提及“媽閣僧廬中有小樓甚佳,廳事懸張南山先生所書楹帖。”
  張南山,即“粵東三子”之一的張維屏,南山是他的號,番禺人,少負才名,與林則徐、魏源等人相交,曾任汪兆鏞母校學海堂的學長。鴉片戰爭期間所作的《三元里》、《三將軍歌》等詩篇,熱情謳歌廣東人民的抗英鬥爭,流傳甚廣。張氏不僅工詩文,尤精書法。可惜當年筆者在媽閣抄錄聯匾時,亦不見張維屏之楹帖。每每念及澳門名勝古蹟之歷史文物日漸湮滅,眞令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