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古稱龍崖門

陳業東

  澳門自古以來別名甚多,除“馬交”、“鏡海”、“濠江”、“濠鏡”之外,尚有“香山澳”、“濠鏡澳”、“南澳”、“蓮島”、“媽港”等。
  至於澳門曾被稱作“龍崖門”,知者恐怕不多。
  “龍崖門”之稱,見於明代嘉靖年間鄭舜功所著的《日本一鑑》。
  明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鄭舜功奉命出使日本“宣諭採訪夷情”,三十六年返國。後被誣入獄,至四十三年才雪冤出獄。其介紹日本情况的著作《日本一鑑》寫成於一五六七年。鄭舜功奉使從浙江出發時,曾繞道廣東,目的是要了解葡萄牙與日本商人勾結、混入廣東海上貿易的情况。他有詩紀其行程:“欽奉宣諭日本國,驅馳嶺海乘槎出。五羊歌鼓渡三洲,先取虎頭出幞頭。“鄭氏此行有無到過澳門,至今尚未確證,但在《日本一鑑》裡,卻記錄了澳門開埠初期的一些情况:
  嘉靖己未,廣東監察御史潘季訓禁止佛郎機夷登陸至省,惟容海市……今年,佛郎夷號稱海王者,官市至廣東龍崖門,得聞三洲有船私市,謂減己利,而乃牽入龍崖,與之伢市而去。稱海王者,蓋屋居止龍崖門,民厭其禍,官懷隱憂,遣使驅逐,恬然不懼。此患積至十年矣。又聞市銅鑄造大銃,聲言朝貢,莫知所為。
  “佛郎機夷”,乃明代時對葡萄牙人的稱呼。早在嘉靖十四年(一五三五),葡船已取得在澳門停靠的便利。嘉靖二十八年,在屯門、上川島及漳洲被逐的葡人聚集於浪白澳,他們懾於明朝官員的禁令,不敢在浪白建屋築寨,祇是在船舶到來後,臨時“搭篷棲息,迨艙出洋即撤去”。故知鄭舜功所述,葡人“蓋屋居止”之地,並不是浪白澳。
  事實上,葡人早就覬覦居留和貿易條件遠優於浪白的澳門。嘉靖三十三年,葡人借口晾曬受漬貢物,獲准在澳門登陸。起初,僅篷累數十間。約從一五五七年起,葡人得寸進尺,他們勾結“牟奸利”的工商,從大陸運來磚瓦木石,在南灣一帶用強硬法“蓋屋成村”,開始在澳門非法定居。不逾年,堅固的西式房屋已“多至數百區”,使澳門出現了葡萄牙人的居留地。到一五六三年,聚集在澳門的葡人已激增至九百人。他們“蔑視澳官”、“抗拒抽稅”,使廣東官吏感到憂慮。有關官員雖曾提出驅逐“澳夷”的建議,但得不到朝廷的重視。一五七八年,澳門“遂專爲所據”,成爲葡人獨佔的商埠。
  一五五七年,中國政府准葡人在澳建工廠。波加勞即在竹仔室村開設鑄炮廠,製造銅炮、鐵炮和彈藥。鐵炮始自華工,銅炮創自葡人。鑄炮廠所需的銅材大半購自日本。該廠所鑄大炮射程遠且耐用,遠銷歐亞,一時馳名遐邇。
  由上述史實,可知《日本一鑑》所載“佛郎機夷”在龍崖門“蓋屋居止”以及“市銅鑄大銃”,正是葡人在澳所爲,龍崖門確是澳門之古稱。明代《霍文敏公全集》說;“香山海濱有峭壁石立,世呼爲龍崖。”大約,“龍崖門”的稱呼乃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