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馬交”得名又一說
陳業東
澳門爲何稱“馬交”?由來說法不一。有說因馬閣廟諧音而來,有說因馬蛟石得名,有說是一外文的縮寫;更有說是某句粵語粗言的訛音。衆說紛紜,迄無定論。近日翻閱舊書,發現“馬交”得名的另一說法,以前似未見有人提及,頗堪一記。
楊鐵夫著《鐵城土語語原考》謂:“葡萄牙租借地之澳門,西人名之曰馬交,或曰前以有馬蛟石得名。按《說文》瓜部:,小瓜也。徐鍇曰:“今有馬
如小瓜也。”按:古人於植動物,往往因其大小而加以牛馬之名,馬
亦然。澳門一隅,與錢山相隔,有一窄長之過脈小徑聯之,今人呼為蓮花莖,實瓜蔓也,蓋謂澳門如瓜然耳。又曰南環者,亦瓜環也。”
《說文》對“”字的解釋是:“
,小瓜也。從瓜,交聲”。楊鐵夫認爲“馬交”之得名,乃因澳門狀如小瓜,與錢(前)山相聯的蓮花莖就是它的瓜蔓。換言之,今所稱之“馬交”,乃由“馬
”轉化而來。
楊鐵夫名玉銜,字季良,號鐵夫,世居中山縣隆都鄉。鐵夫是清光緒辛丑舉人,甲辰考取內閣中書。善塡詞,曾師大儒朱彊村。他對廣東方言硏究頗深,著有《<說文解字>述證》、《鐵城土語語原考》等。楊鐵夫卒於一九四四年,享壽七十九歲。
《鐵城土語語原考》共三卷,寫成於一九三九年。書中對廣州話、石岐話(城語)、隆都話(鄉語)、三灶話一漁家語)的本字,都作詮釋,“以明其語根之所由,及音變之所屬”(鐵夫《自序》)。此書刊行後,頗受當時學者推重。
文中提及的徐鍇(公元九二一——九七四),是五代南唐文學家,精研文字學。著有《說文解字系傅》四十卷、《說文通釋》四十卷。惜詩文已無傳本。
徐鍇所言之“馬”,是否即今日之澳門?楊氏在其著述中沒有提供更多的論據,但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十多年前從路環黑沙出土的彩陶,被證實是六千多年前的珍貴古文物,可知在史前時期,先民已在現今的澳門地區活動。又據費成康著《澳門四百年》載,在公元前三世紀,澳門地區已正式成爲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在公元十世紀,澳門半島附近地區的經濟開始得到發展。生活在公元十世紀末的學者徐鍇,在考據文字的時候,注意到孤懸海表的“馬
”,是毫不奇怪的。
無論如何,“馬”一說,爲專家學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是很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