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同道合
楊國富
澳門明愛
澳門明愛是澳門天主教會的社會服務機構,以提供社會福利爲宗旨。
宗旨:爲個人、家庭、團體及社區服務,協助他們在社會、經濟、道德及精神生活方面,達致更符合人類情況的境地:對自己的生活動向負責;在他們的環境內,建立基於眞理、秉乎正義、發乎仁愛、實現自由與和平的的社區。
目標;爲最有需要和最被人遺棄的人們服務;迅速給與災民賑濟援助;促進扶助各項自力計劃,以便需要扶助的人能自立並對社會提供積極貢獻;鼓勵及培育個人的友愛和合作精神,並提倡社會正義。研究社會上貧窮、痛苦等情況,以了解其成因並找出解決方案。
簡史:戰後的五十年代初期,澳門人生活普遍艱苦,又出現來自鄰近各地的移民或難民潮。剛到澳門的陸毅神父,本著服務最小弟兄的基督徒精神,向澳門教區借用了利瑪竇會院(即現在的崗頂明愛),開始“利瑪竇社會服務中心”。最初,服務對象是難民,中心除了爲他們解決最迫切的食宿問題外,也爲他們辦理證件、找工作及學校等,助他們自力更生,有尊嚴地在新環境中生活。另外,中心還協助開辦利瑪竇學校及聖德蘭學校,讓難民的子女有機會接受教育。
六十年代,澳門的難民漸移外地,陸毅神父漸將注意力放在因社會貧窮而產生的無依老人身上,並親自開展了澳門第一間男性及女性安老院,分別是伯大尼安老院及聖母安老院,更在北區及氹仔爲貧困老人提供派米,現金及個案援助。由於當時的貧窮問題,出現了不少童工,陸毅神父遂派發米糧予貧困家庭以減輕生活負擔,讓他們的孩子有機會上學。“利瑪竇社會服務中心”於1971年正式成爲澳門天主教區屬下的機構,並加入了“國際明愛”,易名爲“澳門明愛”。除了在組織起了變化外,澳門明愛的工作在鞏固和改進的基礎下,逐漸趨向多元化的發展,以回應日益複雜的社會問題。家庭個案服務、嘉模聖母安老院、聖類斯公撒格之家及本澳首間培訓社工的社工學院都在這時期由澳門明愛創立。
到了八十年代,隨著本澳城市的急劇發展,澳門居民面對的不只是基本生活問題,更涉及都市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同時,隨著社會工作者的參與,明愛服務的模式也有所改變。在安老服務工作上,除了從嘉諾撒仁愛修女會接管聖方濟各安老院外,亦開設了三所分別位於崗頂、青洲及氹仔的老人中心。另外,在弱能人士服務層面上,除了先後接管了聖路濟亞中心及聖瑪嘉烈中心外,基於“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開辦了一所特殊教育學校,直接參與弱智兒童教育工作,名爲“明愛學校”。七十年代的多元化服務亦在八十年代延續下去。明愛婦女中心、庇道學校、傷殘人士駕駛訓練及生命線輔導中心就在這時段展開,它們的服務對象都是社會上最被忽略,而又最有需要的一羣。
踏入九十年代,澳門明愛的行政架構再起了一個重大的變化,就是設立了主席團、監事會、執行委員會、顧問委員會、總幹事等職能,由陸毅神父擔任總監,潘志明擔任總幹事,用更切合時宜的管理方法,有效地監管及執行“爲最有需要的弟兄服務”的使命。在服務方面,明愛仝人依然上下一心,因應社會的需求而不斷地發展,如青少年服務、露宿者服務、社屋老人中心、臨終院舍服務、日間護理中心、明愛幼稚園及明愛托兒所等。透過有系統的多元化的社會服務,體現了明愛“人類發展”的服務糢式,讓所有人都能得到發展機會,成爲獨立、自主的個體。直到今天,明愛這個大家庭,仍然不斷的改進,回應社會上的需要,盡力加以援手,並希望透過實際行動,促進整個社會產生迴應,散發互助互愛的精神。
捐款方式
如果大家認同澳門明愛所做的工作,願意在經濟上支持明愛,可以選擇以下方式:
(1)親臨崗頂前地一號A;
(2)以劃線支票(抬頭請寫“澳門明愛”)或將現金存入下列戶口:
永亨銀行238260-101(葡幣)
238260-100(港幣)
國際銀行10222-100257-9(葡幣)
匯業銀行02016000393-1(葡幣)
因篇幅有限,下期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