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自己的“鷹”
——《盜墓者言》序

李觀鼎

  王和的詩集《盜墓者言》即將出版。日前他把清樣送來,囑我寫序,這讓我感到十分爲難。因爲我一向認爲,綴文作序是方家名流的“專區”,像我這樣的凡夫俗子是絶對不該涉足的。可是,王和在澳門大學讀書時曾是我的學生,在五月詩社又是我的詩友,這種“亦師亦友”的關係,使我實在無法推卻他的付托,只好於匆匆披閲之後,提起筆來寫下一點感想,一點希望,權當對年輕詩人的祝語罷。
  讀《盜墓者言》,不由令我想起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名著《十日談》裡的一則故事:從前佛羅倫薩有一個名叫費代里奇的青年,愛上了全城最美麗動人的女子喬凡娜。他爲她舉行騎術和武藝比賽,供她消遣;還一次次宴請高朋貴友,給她快樂。但是這一切都不能打動那美麗女人的芳心。直至費代里奇耗盡了全部家財,也未能贏得她的愛情,從此只有安貧度日。後來有一天,喬凡娜去費代里奇家中深訪,他苦於囊中羞澀,便把那隻陪伴自己多年的最心愛的鷹殺了,做成一道菜式來款待她。她聽説這件事大爲感動,終於嫁給了他,並且給他帶來一份豐厚的陪嫁。
  這則故事給我們的啓示是深刻的。耗盡萬貫家財得不到的愛情,卻僅憑一隻鷹便得到了。費代里奇的成功,在於他拿出了一種自己獨有的東西。詩歌創作也是如此。詩人要感動讀者,就得殫精竭慮去尋找只屬於自己的東西。德國作家保爾·海澤在創作過程中,常常詰問自己:“我的‘鷹’,在哪裡?”“我的與衆不同的獨特之點在哪裡?”這不是同樣值得每一位詩人反躬自省嗎?
  所謂“獨特之點”,主要是獨特的藝術發現。畢加索就曾指出:“在繪畫中沒有别的,只有發現。”此言用之於詩,不但完全適合,且須加一“更”字。詩的藝術發現,乃是詩人在大量表象貯存和長期情感積累的基礎上,通過能動性的思考、聯想和想象而實現的從審美感受到審美創造的一種飛躍。這種發現,業已超越了一般語詞意義上“看見”的層面,而成爲與鮮活的印象、深切的感受、飽滿的激情、超卓的識見結合在一起的“觀照”,其過程充滿了“言人之所未言,發人之所未發”的難能可貴的獨創性精神。
  《盜墓者言》表明,作者是努力於詩的發現的。這比較突出地表現在對一些司空見慣的事物底蘊的開掘上。誰沒有觀棋或對奕的體會呢?詩人卻從棋局中發現了“作爲棋子/接受擺佈就是唯一命運”(《棄卒》);誰沒有治印或用印的經歷呢?詩人卻從印章上發現了“只有鐵筆能詮釋”的“血的意象”(《治印》);多少人佩戴飾物習以爲常,詩人卻從情人所贈的“觀音玉墜”發現了“在翡翠裡流轉”的“兩個靈魂”(《觀音玉墜》);多少人聽慣了教堂裡的祈禱,詩人卻從神父的禱語中發現了教堂油畫上“活潑的安琪兒”“急墜而下”,化作“捲起旋渦的一羣浪花,而旋渦,竟蘊釀着一個未揭盅的賭局”(《老神父的獨禱》)。諸如此類的發現,往往伴隨着强烈的情緒高漲和情感震顫,於平凡中展現不平凡,於現象裡見出特質來,不但新鮮,而且深刻。記得法國作家福樓拜説過,任何事物都有未曾被發現的東西,哪怕是“最細微的事物裡,也會有一點點未被認識過的東西。”詩人的本領,就在於把這“一點點未被認識過的東西。”尋找挖掘出來,並如以藝術的物化。應該説,王和已在相當程度上具備了這種本領。
  王和於勤奮的藝術實踐中練就的敏鋭的透視力,使他不僅能在尋常領域展示新境界,而且能在别人涉足過的領域另僻蹊徑,寫出獨特的構思和視角。比如《飲你的漆黑》:


一想到你散在風中的長髮
便立即跳進那淺黑色的溫柔
順流而下
如一尾產卵後的三文魚
浮沉於快意的高度空虛
和一種奪目的黑色視覺
……………………

情人的秀髮,可説是一個詩歌老題,出新很難。而此詩躍出“瀑布式長髮”的窠臼,顯示出一種心理超驗。詩人在情感與想象的驅動下,對客體進行深入體驗,並施以實實在在的寫照,致令詩行產生磁場效應,深深吸引和感動着讀者。再如《鄉愁二式》:

…………
也許我的故鄉
應在盃底
被一種琥珀色的透明
凝在時間之內

鄉愁也是一個寫濫了的題目,而“借酒澆愁”更是常見的“濫調”。這裡,詩人雖也不免因愁把盞,卻讓情思定格在“盃底”,“被一種琥珀色的透明/凝在時間之內”。時間無窮,鄉愁不絶。凝無爲有,化虛爲實,盃中不僅有形象,更有感悟,有寄托,於是三言兩語便表現了一個永恆的主題。又如《長城》[之五]:

由點而綫
是贏政的鞭痕

由綫而面
是民族的足印

古往今來,詠長城之作多如過江之鯽。而此詩則寫得别具一格,深厚凝重的感受化爲簡潔洗練的傳達,由“點”而“綫”而“面”,是對長城的總體認識和全面把握。詩人所寫,并非現實的自然景觀,而是主體的心理景觀,從中可以窺見作者鮮明的情感態度和生命見解。
  詩的發現是由創作主體與生活客體兩者之間互動的結果,而主體的能動性則是這一互動過程的決定因素,因此,觀察點的高低常常關係到作品的成敗。所謂“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看得眞,詩人尤其應該如此,努力成爲如高爾基所説的“具備了從將來觀看現在的稀有本領的人”。事實上,《盜墓者言》那些最好的篇什,多是從較高的歷史層面和哲學層面出發而獲致詩質美。其中,榮膺第二屆文學奬詩歌組第一名的《天使的化石》,便是相當成功的作品。這首詩借一塊“化石”寫參觀大三巴宗教博物館的“發現”,由“物”及理,以小見大,實非一般泛泛觀感可比。詩由具體意象透出的深層寓意,不但有歷史內容,而且有哲學意味。試讀:

最大的悲哀
是那慘白的枯骨
已沒有能力證明
早已空虛的心

試讀:

(天使)幽邃的眼洞
可有看到橫陳於玻璃框內的今天
和在禱語中緩緩降下徽號的明天
你豈能衝破這透明的牢籠
再次召喚上帝
挽既倒於狂瀾(非挽狂瀾於既倒)

試讀:

小城的基石
本來就是一方燒紅的鐵
以五千年華夏深情煉鑄
當放進時代的潮水中
整個世界便馬上沸騰起來

  這裡,作品的語言——結構層和藝術形象層所喚起的,是深層的歷史思考,而這三個層面又共同指向或暗示着更深層的哲學意味的傳達,於是詩行進入如波蘭學者英伽登所説的“形而上性質”的層面,它所透露出來的是對宇宙人生眞諦的高層次的體驗和認識。作品各個層次前後相互依托,前邊層面是後邊層面存在的前提,後邊層面是前邊層面的價值和意義所在。當主題漸趨深刻的時候,字裡行間便迸發出鮮活的色彩。王和的成功,正在其致力於二者和諧統一的藝術行爲之中。這無疑是爲詩者之正途。
  詩的發現,就其本質而言,乃是一種美的發現。如若我們認同美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那麼,人之自由、自覺的創造活動,以及思想、感情、品格、智慧、才能等等正是美的體現。這樣,審美主體在創造過程中的精神、情感狀態便直接影響着美的感受和發現。這種主體內蘊愈是眞摯、深厚、强烈,愈是易於輻射到客體上去,使對象性狀樣貌發生發異,從而發現在一般情況下不易被人發現的詩情畫意。我希望王和不斷深化、强化自己的精神內蘊,不斷尋找、放飛自己的“鷹”!
  自然,《盜墓者言》也不是完美無瑕,集中一些强説之“愁”並不感人,一些牢騷之語更嫌絮叨。但是詩人畢竟很年輕,張揚着青春和生命力的主體內蘊,將使他的詩和他腳下的前路同樣長遠廣大,我相信。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九日凌晨寫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