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小山重疊金明滅”
李天華
溫庭筠的《菩薩蠻》,精工富艷,爲人所熟知:
小山重疊金明滅,須雲慾度香腮雪。懶起畫娥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綉罗襦,雙雙金鷓鴣。
這首詞,曉暢易懂,本無可疑之處。可是,仔細一翻注釋,才知不然。問題出在開頭“小山”一句。“小山”,一說指屏風,一說指發髻;香港出版的一套曆代詩人選集則指爲唐代婦女流行眉式“小山眉”,“小山重疊金明滅”,原來是寫美人晨起,眉黛狼藉,額黃斑駁,一副妝殘模樣。
最近讀汪曾祺《老學閑抄》,見《小山重疊金明滅》一文道:“這首《菩薩蠻》通篇所詠,是一個貴族婦女梳妝的情形,怎會從屏風上的小山寫起呢?按《菩薩蠻》的章法,這兩句照例是銜接的,從屏風說到頭髮,天上一句,地上一句,這一點實在跳躍太遠了,眞成了上海人所說的‘不搭界’”。作者讚同沈從文先生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提出的看法:“小山”,指唐代婦女髮髻間插戴的梳子,唐人詩有“滿頭行小梳”語;“小山”句所詠,乃是金、銀、牙、玉小梳背在髮間重疊閃爍的情形。
詩文考釋,最好能落實於篇中,就句論句,則往往形同猜謎。“小山重疊金明滅”,單看這一句,就很像是謎語,“橫看成嶺側成峰”,越看越覺得迷離。和“小山”句意思仿佛的物象,除去諸家所舉,其實還有,比如錦幃寶帳金鏡山枕之類,假如以之成說,也未嘗不可。問題在於和全篇結合起來看,是否圓通。
“髮髻”說顯然不妥。唐代詩人稱髮髻,一般曰雲曰鳳,以“小山”來形容,或逕稱髮髻爲“小山”者,似無例可徵。唐時有所謂“小山妝”,但那是女道士妝,和這裏應當沒有關系。而從寫法上看,上句既雲髮髻,下句續寫“鬢雲”,就分明是贅語。蘇東坡譏秦少游《水龍吟》“十三個字只說得一個人騎馬樓下過”,這裏是十四個字只說得一團頭髮。飛卿詞“精妙絕人”(劉熙載語),恐怕不當如是。“小山眉”之說尤不可解。短短一首小令,開頭寫眉,中間又冒出一句“懶起畫娥眉”,不單是“疊床架屋”,連章法也沒有了。而且說到“小山眉”,溫詞是有具體描寫的:“眉黛山兩點”。試想:這“兩點”之眉如何能夠重疊起來?再說,朝畫娥眉連娟,暮作“小山”兩點,如果不是爲了表現此姝畫眉有术,則未免無聊。謂溫詞“巧雋而妙入”,當指此類。這樣看起來,兩句描寫便緊湊熨貼,庶幾乎可以“搭界”了。
另外順便指出:《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屏風”條下引韋莊《望遠行》“慾别無言倚畫屏”句,恐怕也是誤會。韋莊此句所謂“畫屏”,照理也是指臥屏,而非釋文界定的“屏風”。這首詞寫别離,觀詞中“鷄鳴”、“月落”等語,可知天色未明,離人應該仍在床上。相魂當此際,背倚床頭,相對無言,是很常見而且自然的事,正不必一大早便下床特地去倚甚么屏風。
【後記】寫完此文,從蘭室主人馮剛毅兄處得到一些資料,《詞綜偶評》及《花間集評注》謂“小山當即屏山”。這可能就是“屏風”說所源。而何謂“屏山”,兩書均無注,從對“小山”句的解釋看,說的也還是屏風。又,近讀《負喧閑話》,張中行先生有詩雲:“共倚屏山對月明”。現在一般的家庭何來屏風?存在決定意識,張先生所謂的“屏山”恐怕也是指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