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談散文《避雨半山亭》的得與失
湯梅笑
《避雨半山亭》是九五年澳門文學奬散文組亞軍。該文作者在一次漫步松山時突遇大雨,避入半山亭中,百無聊賴之際,目遊四方,“流連萬象”,思緒翻飛,“聯類不窮”,遂有此作。
文章內容基本上可大分爲三個層次。
作者避入半山亭後,先簡略勾劃亭內六個避雨男女的眾生相,然後追思半山亭所在地松山之名的來源,交代松山的歷史。松山雖不是“千岩競秀”的名山,但作者對它有一種不可言喻的感情,他的人生三大階段與松山密切相連:童年時與友伴在山上嬉戲遊玩,度過一個又一個漫長暑假;青年時代在松山練習長跑,在鍛練中成長;中年階段多煩憂,登上松山煩襟頓開。對澳門公眾而言,松山則是“城市空氣清新機”,對環保起著重大作用。
文章的第二個層次——作者在亭內目見種種,有持傘跑步的計程車司機;並想及在龐大的環山跑中的行列中有巾幗不讓須眉的女警員,是社會進步的的表徵。作者更描述了松山的四時風光:春天裡蟾蜍充滿生命力的哞叫;炎夏蟬噪益使松山更顯幽靜,秋天裡松風如天樂;冬天虬松屹立,抗禦風寒。
文章的第三個層次,作者經過思緒的轉換,回筆描述困處亭內的眼前景物——依偎的雙松、綠肥紅瘦的影樹,紫荊、碑石、牌匾、吊在藤蔓上的小尺蠖,在很尋常的、瑣碎的景物中作比較細緻的觀察。接著作者通過聽到大漢在流動電話的交談後,引發對家國事的議論,憂思如雨水一樣不能止泊……
這是一篇記敘體散文,通過對事物的具體描寫,主要是爲了表達自己的情志心態。作者雖然被困處亭內,卻通過回憶、聯想等途徑,放射式地寫及了松山的方方面面,有歷史也有現狀,有舊景也有近貌,有風光也有人物,有微妙的感悟也有深沉的憂思,有個人的情趣也有家國情懷,大致上做到內容雖雜而不亂。作者熱愛松山、熟悉松山,在創作過程中視聽活躍,物我相會,筆下萬象紛呈。
唐代司空圖在《與王駕評詩書》中說:“長於思與境偕,乃詩家之所尚。”寫詩要求心物相應、情景交融,散文何獨不然?光有“景”不夠,還應有“思”;光羅列“象”仍不行,也應該有“意”。作品中不應僅有物象,更重要的是有“意象”,要有眞情實感的流露。
在《避》文中,作者看到一位司機舉著雨傘在雨中跑步,他以堅強的意志戰勝痛楚,成功以體育運動來了病,他寫道:“他手中持著的雨傘,仿佛變成光明、勇敢和威力——奧運的火炬。”雨傘變成火炬,這一意象,使眼前景物不再是生活的表象,而能呈現出比較深刻的內涵來。作者的想象活動,常由感物而引起的。例如他看到小尺蠖衝著不斷下墜的水珠,一屈一伸地往上爬時,聯想到做人也應如尺蠖一樣能屈能伸,屈是爲了伸,能觸及了做人處世的眞諦,“景”中有“思”,令作品的意蘊較深。
然而,毋庸諱言,在這篇作品裡,卻存在著比較明顯的缺點和不足,筆者在此試行探討。
其一,作品中的引文、引言太多,在四千字的文章中,引文引言意有四十三處之多,有些段落還全是引文。鍾嶸在《詩品序》中說:“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顏延、謝莊,尤爲繁密,於時化之。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書鈔。……遂乃句無虛語,語無虛字,拘攣補衲,蠢文已甚。”鍾嶸反對“補假”——拼湊借用前人語句或典故;提倡“直尋”——直接描寫感受,認爲補綴拼合使用典故,是對文學創作的毒害。
適當地使用引文引言,潻加故實和前人說過的道理,會增加文採,使文詞變得高明,有深化題旨的作用。可是一旦過多地穿插使用,不僅讓人讀起來吃力,而且表現自我的篇幅少了,被引文牽制拘束,自己的思想情感淹沒在引文裡。假如以爲多用引文可以表現學問的話,那是得不償失之舉。
從《避》文中看,情感抒發得較爲飽滿的段落,都是引文少的段落,文思比較從容自如,作者把心思灌注在描寫景物的情貌上,並較好地表達心緒和情趣。在引文較多的段落,文思便大受拘限。至爲可惜的是,在敘記松山四季典型風光的段落中,作者把精力集中在排列引文上,對景物欠缺敷彩著色的描寫,蟾蜍哞叫、蟬噪、松風、虬松雖是景物的要點,但都被輕輕帶過,沒有四季不同的環境氛圍渲染,也欠缺了作者的眞情實感。景少情薄,令作品失去光彩,失去情致,誠是一大敗筆。
其次,作者爲文平均使用筆墨,作品中本是重點的部份,因描寫不夠細緻、情感抒發不足而不夠突出,缺乏動人的效果。如作者記述童年、青年、中年在松山度過的時光,不同人生階段的不同心態,本可以重筆刻劃以寄慨,可惜這部份內容只佔全文的四百字,其中還有一百字是引文,表現自我的描寫太少,使作品欠缺一個清新別致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