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樹

雲惟利


相思樹己巳年九月十四日


  相思樹的名字有古今之別。古人說的相思樹是指結相思豆的高大喬木。相思豆就是紅豆。王維詩說:“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說的便是這種豆。這相思樹也叫紅豆樹。至於今人說的相思樹,指的是台灣相思。台灣相思也結豆,但颜色是深褐色的,和紅豆大不相同,形狀也不一樣。
  紅豆何以相思呢?《古今詩話》上說,相傳古時候有一個人戰死邊疆,他的妻子殷切思念,在紅豆樹下痛哭而死,所以,叫相思樹。這恐怕只是後人杜撰的故事罷了,但是聽來確是能叫人動情的。
  紅豆樹高約兩三丈,四季常青。葉子似槐葉,長橢圓形羽狀復葉。木材質佳,可做琵琶槽。秋天的時候開蝶形白花,花枝總狀,結莢果。豆莢短小,每莢通常只生一顆豆,豆形扁圓。到了來年暮春,豆莢枯老,豆果鮮紅,堅硬而有光澤,歷久不變,標致可憐。其令人喜愛處也便在此。相思之名,或許即由豆果紅艷照人而來。鄉下人家,以爲飾物,而小孩尤其喜歡採集來耍玩。
  紅豆樹性喜溫熱氣候,所以,台灣、福建、嶺南、海南、雲南和南洋一帶,都很常見。另外還有一種豆和紅豆頗有些相似,古人叫相思子,而古書中往往和紅豆混而不分。相思子屬藤本。葉子長圓形而小,雙數羽狀復生。開紫紅色花,結莢果。每莢生子六七顆。莢枯老時,豆果一頭紅色,一頭黑色,如紅颜黑發的女子,也很好看。鄉下婦女尤其鐘愛,採集來做首飾。相思子之名,當因此而來。
  那麼,台灣相思何以也叫相思呢?那就不得而知了。
  台灣相思也是溫熱地帶的植物。生長的地方並不限於台灣。其分布區域,和紅豆樹也正相同。
  第一次知道相思樹的名字是在鄉間小學的時候。那一年,大概是四年級吧,學校響應植樹運動。老師帶領學生在校內校外種樹。所移植的樹苗便是台灣相思。這名字叫人一聽難忘,而沿路種植,尤其井然美觀,叫鄉下人於相思樹而外,不知道還有別的風景樹了。
  離開鄉間後的幾年間,便沒再看到相思樹了。直到進大學那一年,才重遇故人。
  大學在一個小山區。校捨在山崗和平地間上上下下而建。校內各條路名都取自各處地方的名字,而校園則叫雲南園,筆下有時只叫南園。當初取名雲南園是何用意,不甚清楚。大概是因為地處南洋,於雲天之南的緣故吧。園中並無雲南的奇花異木,也沒有名滿天下的雲南杜鵑,可卻是世上最美的校園。
  校園外有一條大路經過,入口就在大路旁。入口處有一高大牌坊,上書校名。從牌坊到校捨,有一條狹長的林蔭路相通,走路約需十五分鐘。路的兩旁盡是高大的相思樹,樹梢當在五丈以外,樹幹足可兩人合抱。南洋地方,陽光和雨水充足,土質也佳,所以,相思樹都特別高大。林蔭路的兩旁是小村莊,有農家種瓜果蔬菜,氣氛一派祥和。
  雲南園中,別的花木都不多,推窗外望,山上山下,高高低低的盡是相思樹。一位早年來的教授寫了一首詠園中景物的詩,其中有兩句說:“山山皆秀色,樹樹盡相思”,這是再貼切不過的了。
  相思樹的葉子不大,而修長彈挺,缐條柔美。長在枝上,神態各異,方向不一,而亂中有序,看起來乾淨利落,是其出衆處。
  從遠處高處看去,相思樹的葉子十分茂美,密不透光。每一小枝的葉子是一小團,合成一大校則是一大團,團團如西天的雲,聚集一棵,則如一朵綠色的大蘑菇。密葉之下,自成濃蔭,是納涼的好地方。每近年底,東北季風來時,團團的相思葉在風中擺舞,柔美和順,如波濤起伏,而樹幹勁健,屹然不動,正是剛中帶柔的本色。沒有那一種樹擺動的姿態比季風中的相思樹更美的了。這個時候,整個雲南園都在綠色的波濤中。
  相思樹在三四月間開花,金黃色的一串串。花朵不大,但是盛間時,滿樹金黃,和綠葉相掩映,颜色柔和明媚,煞是好看。相思花不以花朵引人注目,而以氣質勝。跟花市上的花比起來,相思花是太碎小了,香氣也淡。通常人家,都不會折相思花來敬佛,或養在瓶中的。所以,相思花不宜上市。也正因此,得享天年。年年花期,自開自落,坦坦然有隱者之風。種在校園中,也正得其所呢。
  雲南園的四時都有說不盡的風情,全因滿園的相思樹。到了春夏之交,枝頭開滿了黃花的時候,便滿園都是相思意了。沒有一個校園有這麼多的相思樹,沒有一個校園有這麼濃的綠蔭,也沒有一個校園有這麼迷人的風姿。

鳳凰木己巳處九月廿一日


  鳳凰木是女兒樹。
  四時花木中,姿態最是嬌柔而又熱情似火如小兒女的莫過於鳳凰木了。無論其神態容貌,是靜是動,都有宜人的風採,而爲別種花木所遠不能及。所以說,鳳凰木是女兒樹。
  說是女兒樹,可鳳凰木也並不就嬌小。樹高可達五六丈;枝葉向四周平伸,一層層,由高到低,如一把撐開的傘;樹身上下,乾淨利落,正像一個愛整潔的女子。論體態之健美,鳳凰木堪稱超絕衆樹的了。只有懸崖上的松樹差可比擬。然而,松樹易給人蒼老之感,不及鳳凰木之活潑而有生氣。鳳凰木的皮膚雖然並不光滑,但也不如松樹那麼粗糙,颜色灰褐,乍然看去,也正是健康的膚色呢。
  鳳凰木的性靈盡見於其葉子,小巧動人。鳳凰木的葉子是羽狀復葉,羽片對生。每一柄葉子上生羽片十來二十對,而每一根羽片上生小葉子三四十對。所以,一柄葉子上所生的小葉便在兩三千之數了。至於一整棵樹上的小葉子,那更是數以千百萬計了。這些小葉子,一個一個看來,小巧玲瓏,頗有弱不禁風的樣子。但是,葉柄彈挺,枝條矯健,使片片葉子看來都異常有精神。不過,因爲是羽狀復葉,羽片修長,葉子又小,便格外輕柔易颺了。只要有一只小雀飛過,小葉子便會徐徐擺動起來,恰像小兒女輕啓朱脣,緩展眉峰。要是有好風徐來,更叫一樹枝葉都輕飄飄的如秀發迎風,款起緩落如庭中歌舞了。這是鳳凰木風姿最爲綽約的時候。紋絲不動時,枝枝葉葉含有百般柔情;隨風起舞時,更增千種嫵媚如鳳凰展翅。所謂靜如處子,動如脫兎,也許正可以比方鳳凰木。這又正是鳳凰木風姿獨絕衆樹處。靜和動都各有可觀,而全賴枝頭雙雙對對的小葉子。所以說,鳳凰木的性靈盡見於其葉子。


  鳳凰木的花也別具一格。花期在盛夏的時候。花朵頗大,有五瓣,颜色鮮紅似火焰。盛開的時候,樹冠上鋪了一層紅色,燦爛奪目如一樹的紅蝴蝶。綻開來的花瓣大而挺如蝴蝶搧翼,益加顯出葉子的嬌小。而層層的葉子映襯滿樹的花,宛若小兒女的情懷,眼中是異樣的熱。古人詩說“五月榴花照眼明”。石榴花盛開時似火照眼,確也璀璨。然而,石榴花的花朵小而疏落,且略帶橙色,跟鳳凰木花相比,便遠遠不及了。五月的鳳凰木,一樹繁英似錦,紅光照人,實十倍百倍於石榴花。
  鳳凰木喜歡濕熱的氣候。華南一帶和南洋地方,一年到頭陽光和雨水都充足,土壤也佳,最適於生長,甚爲常見。通常栽種於庭園之中,或行道兩旁,既可以遮蔭,也可以點綴風景。設想一條大路,夾道盡是鳳凰木,到了盛夏的時候,十裏繽紛,如滿天鳳凰齊飛,景象定然無比艷麗。
  熱帶花木中,最富於陰柔之美的自當首推鳳凰木了。體態剛健而飽含柔情,性情婉順而風採動人。無論是乍猛的看了一眼,還是坐在樹下細細觀看,都叫人心中舒坦。到了花期,又眞是熱情似火,留給人間一分溫暖。說是女兒樹吧,這可是個身強體健的美女子,而不是終日躺在床上,一出門便得帶著個藥煲的病女子。

椰子己巳年九月廿二日


  南海風光最不可或缺的當是白帆和椰子樹了。俗語說,北人騎馬,南人乘舟。江河湖泊,自然少不了輕舟,南海之濱,更是舟帆處處可見。椰子樹佇立在海岸上,日出時,目送出海的漁舟,日落時,守望歸來的白帆。南海風光盡在於此。
  椰子原是熱帶植物,靠海地方尤其常見,大抵可以借助海水播種的緣故。椰子屬棕櫚科,形態和棕櫚樹及檳榔樹都很相似,只是椰子樹通常更高大些,可達六丈以外。樹幹一柱擎天,沒有分枝,葉子叢生頂端,像一把陽傘。因爲葉子都在頂端,所以,樹頂最易招風。因而在多風的地方,椰樹較易於順風向外傾斜。要是在靠海的地方,椰樹向海傾斜,或微微彎腰,葉子隨風漫舞,像在向歸舟招手一樣,姿態最是美妙。
  椰子樹眞是寶樹呢,周身上下,無不可用。樹幹多直立如木椿,渾圓粗壯,是棟梁之材。鄉下人家蓋小房子時,或即用椰子樹幹爲脊檁。因爲椰子樹幹又圓又直,只消削去表皮,便可以用上了。又因爲椰子樹不怕水,小溪流上的獨木橋,也多用椰子樹幹來架設。靠水的地方,還可以用椰子樹來做船筏呢。其用途實在是很多的。
  椰子葉是羽狀復葉,小葉細長。初生的時候,是鵝黃色的,漸長漸綠。鄉下人家愛用嫩黃的椰子葉來包裏糯米糕點,因爲嫩葉不易破裂,而且有清香味。其用途僅次於芭蕉葉。不過,椰子葉並不那麼易得,而且,樹高,不那麼易於採摘嫩葉。不像芭蕉葉,時時都有,且葉片大,易於包裏。椰子葉的梗硬而細長,鄉間叫椰子骨。把葉片去掉後,捆成一把,可以做掃帚用。切短了,還可以做成牙簽。椰葉還可以用來覆蓋房頂和編織席子。椰葉席在古時候還是進貢的珍品呢。椰葉的用途也眞不少。
  椰葉初長時,外面包裏一層葉鞘,紅褐色,形狀如布,比粗蔴布還硬些,可用來做蓑衣、繩索、刷子。這些東西都是鄉間生活所不可少的。
  椰花含苞時,形狀如鞘。花開時,苞片裂開。這苞片也是別有用處的。切下來,用藤扎成斗狀,專用來舀洗鑊的水,十分好用。
  樹花多肉質,花軸肥厚多汁,南洋土人用來釀酒,就叫椰花酒,酒性烈,易醉人。但這酒只能私釀私飲,酒鋪子中是沒有的。而喝椰花酒醉死人的事,也是常有的。
  椰子果實的好處就更多了。椰果初長成時是綠色的,漸熟時漸轉淡黃色,最後乾了變褐色,便成老椰了。椰子老了,蒂也收縮,便會掉下來的。所以,從椰樹下走過可要格外當心。更不能坐在椰樹下聊天,掉下來的椰子會打死人的。椰子變黃之前,俗稱椰青,食用最佳。這個時候,果皮和果壳都脆軟,最易破開。因還沒熟,椰肉甚嫩,有如豆花,味道清香甜美。果壳之中,飽含椰水,清甜可口,天氣酷熱時飲用最佳。椰果變熟後,椰肉也變厚變硬。味道雖也還鮮美,總不及嫩肉香甜。椰水也變淡了。老椰的水最淡,飲用不佳;椰肉則又厚又硬,甚不可口。但宜於刨碎,榨取椰醬,或做糕點的餡。只是椰醬和餡並不是時時都用得着的,所以,鄉下人家,也把椰肉蒸熟當菜吃。雖不是好菜,也總比吃野菜強。


  採椰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椰樹沒有枝條,爬上去要比爬別的樹難得多。爬椰樹的方法也跟爬別的樹不一樣。有的人有天生的爬樹才能,背後靠腰處掛一把刀,就像猴子走路一樣爬上去,直到樹頂,就坐在葉柄上,把椰子一顆顆的砍下來。有時還不需用刀,就用腳踹。這當然就更難了。不善於爬樹的人,則把兩三枝竹竿接起來,頂端綁一把鐮刀,或是綁個鈎子,把椰子採下來。這當然比爬樹容易,但是竹竿長了,就不那麼聽使喚了。通常採摘的都是老椰,椰青鄉下人家可捨不得採來吃的。椰子老了,自家不採,要是有一天掉下來,便會給過路人撿了去的。什麼果子掉在地上便是無主的了。誰看見都可以撿回去。這是鄉間的規矩。
  破椰子也是一門大學問。鄉間有個謎語說:“青罐子,煮白飯,很好吃,只是眞難開。”謎底便是椰子。破椰子也不是人人都會的事。青椰子固然不容易破,老椰子就更難了。破椰子得用砍柴的大刀,但是,不能像劈柴那樣劈,而是用刀把果皮剝下來。手巧的人一刀便能剔去一塊皮,只消十來刀便把一顆椰子的皮剝光了。有的人本事可大了,不需用刀,光憑兩手便能把椰子的皮剝下來。還有的人本事更大了。點了一炷香,雙手繞到背後,不用刀,香未燒完便已把椰子的皮全剝下來了。眞是神乎其技!
  椰子的表皮不厚,光滑乾淨。中果皮則甚厚,纖維粗,一條條像粗毛發,俗名椰鬃。用處甚多。可以用來做繩子、刷子、毯子、坐墊。中果皮之下便是椰壳,也很有用處。通常從中間一刀橫斬成兩截。上半截有三個萌發孔,不好用。下半截挖去果肉,安上一把竹柄,便可當勺子用了。舀湯舀稀飯都很好用。《花鏡》中有一段話說:“人皆取其壳作瓢,能解水與毒,如酒有毒,則酒滾沸而起,今人反漆其裏,是失本旨矣。”這番話眞把椰壳說神了。其實鄉下人用椰壳,只是因爲易得,不用花錢買的緣故。要是椰壳眞能解水與毒,那就成爲天下至寶了。現在,椰壳還可以精雕細刻成工藝品,做成茶壺、茶盃、碗等形狀,倒也別致。這椰皮椰壳的種種用處都必须是老椰的皮和壳才行,椰青的皮和壳便沒什麼用了。
  老椰的肉雖然又厚又硬,味道也不鮮美,食用不佳,但是,可以榨油。椰油的用途也很廣。既可以食用,也可以做機械的潤滑油,還可以做肥皂和化妝品。不過,這些用處都是鄉下人家所不知道的。
  老椰採下來後,通常都放在室內,以備他日之需。但是,老椰擺放太久,便會長芽的。長了芽的椰子便可以移植了,食用則味道不美。不過,肉中所長的胚乳,甚清甜,鄉下孩子都很愛吃。長了芽的椰子還另有一種用處,是鄉間逢婚嫁之類喜事時必不可少的禮品。行聘禮時,由男家向女家送兩棵長了芽,高約兩三尺的椰子,行婚禮時則送檳榔。這些舊風俗都是跟鄉間生活習慣有關的,現在恐怕都沒有了吧。
  椰子樹不止用處多,姿態也美妙,樹高而直,葉片如長羽,有風來時,樹影婆娑,無風也超然飄逸,與衆不同。熱帶風光實在是少不了椰子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