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現代詩的但議者一五月詩社

  八十年代初,來自印支的陶里、來自印尼的胡曉風和澳門土生土長的汪浩瀚、江思揚由於喜歡詩而常走在一起,周末的幾間咖啡座經常有他們的影子。每次聚會,他們天南地北地扯了一陣子,最後的話題必然是文學,而詩往往是個熱門詞兒。過了一兩年,有人建議,以後定期見面,每人交詩一首,互相觀摩,但又要說出個人不滿意的地方,因此常有爭論,一歡而散。汪浩瀚說這四個人是鬧市的烏鴉,陶里稱之爲“藤鴉小聚”,意寄“枯藤老樹昏鴉”的境界。又過了兩三年,大家要組織詩社的意念逐漸形成,只有胡曉風持保留態度,於是由陶里出面邀請玉文、凌楚楓、懿靈、淘空了、高戈、流星子等一同籌組詩社,時維一九八八年五月,詩社因之取名五月詩社,邀請澳門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雲惟利爲顧問。
  詩社成立之後,選舉陶里爲理事長、高戈爲副理事長、汪浩瀚爲秘書長、淘空了爲監事長,積極籌備出版詩社成員作品合集《五月詩侶》和《澳門現代詩刊》,由陶里和高戈負責組稿和編輯,并情商美術界知名人士張兆全負責美術設計。《五月詩侶》於詩社成立一周年後出版,《澳門現代詩刊》於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出版,後者舉行了首發式,成爲澳門書刊首發式的創舉。
  五月詩社的原始形態只有十多人,這十多人從原居地來分,有土生土長的汪浩瀚、江思揚、懿靈,有從內地南下的高戈、陶空了、流星子,有從東南亞回來的歸僑胡曉風、陶里、玉文和香港來的凌楚楓……從詩風來分,江浩瀚、胡曉風、江思揚寫傳統新詩,其他詩人都寫現代詩,而且大力開拓和宣傳現代詩理論,不久便吸收了王和、黃文輝等大專生和高中生,使會員人數增至三十多人,他們後來成爲詩社的“新生代”。
  五月詩社的活動經費,最初由會員份擔,例如出版《五月詩侶》十一人合集,就由十一個會員每人1000元或500元分擔製作費的,出版效果儘管不理想,但詩社在人財兩薄的情況底下,能踏出歷史性的第一步,大家都樂意接受這個初生寧馨兒。詩社注冊爲法人之後,向文化司申請資助經費,文化司比較重視出版工作,只在這方面撥款;詩社爲了在澳門大力推動現代詩,除了出版《澳門現代詩刊》,還出版《五月詩叢》和《五月文叢》,詩叢爲個人詩集或數人合集,文叢是現代詩論集。從創社至1999年12月。共出版了詩刊17期,詩集17本和論文集6本,一個小小而無經濟基礎的詩社,能發揮這樣的能量,是人們始料之未及。
  在未搞出版之前,爲了向澳門讀者推介現代詩,又爲了加強與外地的聯系,詩刊先在《澳門日報》多次發表現代詩專輯,繼而在北京《詩刊》、臺灣《亞洲華文作家雜誌》、香港《香港文學》、廣東《作品》、韶關《五月詩箋》、深圳《專區文學》、美國《新大陸》、菲律賓一華文報紙副刊發表詩專輯,國內外詩人、學者有不少人通過詩社的出版刊物而探索澳門現代詩和澳門文學的。
  隨着時代的進步,詩社當年的“新生代”多人已經從大專院校畢業,走上社會擔當有分量的角色,繼續寫詩,把澳門現代詩又推進了一步,他們就是王和、黃文輝、齊思、林玉鳳、謝小冰、馮傾城等。他們是青出於藍的一羣,他們與老將們一起耕耘澳門現代詩的園地,三屆澳門文學獎新詩三甲,他們佔了兩人,另一人是五月的老將,可以說是“五月派”囊括了該獎項。《中華文學通史》記載:“澳門詩歌是堪與大陸、台港和海外華文詩歌相提並論、接軌對話的一個領域。”不論這論斷是否被確認,事實表明,五月詩社對八、九十年澳門現代詩壇所起的巨大作用,沒有任何一個澳門文學社團能夠與它相提並論的。
  五月詩社先後舉行了幾次大型活動,首先假澳門大學中文系會議廳與香港詩雙月刊編輯部羈魂、王偉明等詩人舉行了詩藝交流座該會並一起聯歡茶聚,又設講座進行新會員培訓,又分别對華南師範大學中文班澳門同學會和澳門東亞大學公開課程校友會舉行現代詩講座,舉行過有學者詩人參加的詩人節聯歡活動,遠赴粵北韶關與當地五月詩社進行交流活動,在澳門舉行粵港澳三地詩人詩藝研討和朗誦會,與澳門筆會合辦“濠江誦夏夜”朗誦晚會,並舉辦過兩屆新詩創作賽。
  五月詩社的創會部分老將由於業務關係,逐漸淡出詩壇,少創作和少參與詩社活動,“新生代”的中堅分子起而肩負重任,推動詩社前進;也有部分“新生代”正在大專院校進修,學成之後,必將增強詩社的力量。
  澳門社會,不論社會風氣還是文化氣息,都比較保守,傳統勢力強大。知識分子,特别是上了年紀的學者、詩人,對現代詩是抱着保留態度的,接受現代詩的是一羣喜歡新詩而又不滿足於新詩的表現手法的青年人。據資料顯示,這些青年人都是經過長年的探索才理解現代詩的技法,經過多次的失敗嘗試才逐漸成熟的。現代詩在
  ①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主編·華藝出版社·1997年初版,八卷,438頁。澳門,除了五月詩社高舉其鮮明旗幟十年之外,近年又出現如一詩社,匯集了澳門在內地就讀大專院校的青年詩人,他們已經在澳門地區的報紙副刊上發表了專輯,宣示澳門現代詩新生力量的誕生,五月詩社將與他們並肩耕耘,使澳門詩壇呈現更瑰麗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