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出攢積的唏噓
——舒婷《眠鐘》

  響往的鐘
    一直
    不響
  音階如鳥入林
  你的一生有許多細密的啁啾

  訃告走來走去
  敲破人心那些缺口的撲滿
  倒出一大堆攢積的唏噓
  一次用完
  懷念的手指不經許可
  伸進你的往事摸索
  也許能翻出一寸寸斷弦
  細細排列
  這就是那鐘嗎?

  人在黑框里愈加蒼白
  鳳凰木在雨窗外
    兀自
    嫣紅
  舒婷在下鄉期間,受到老詩人蔡其矯的介紹,加入青年詩人隊伍,1978年在油印刊物《今天》創刊號上發表了《致橡樹》、《啊,母親》,次年4月,《詩刊》轉載了《致橡樹》,這是她在公開刊物上發表的處女作。此後,她繼續在福建的一些油印刊物上發表詩作,引起很大爭議。1980年,《福建文學》第二期,在魏世英的主持下,開展了“關於舒婷詩歌作品”的討論會,長達十一個月,肯定了舒婷詩作的價值和新詩發展基礎與方向等問題。
  《眠鐘》寫於1988年,是舒婷運用現代詩手法成熟的作品,可惜海外少見她這一類作品,所見的多是她的已爲大家所接受的早期作品。
  《眠鐘》以鐘代表生命,是一首別出心裁的悼亡詩。
  使人向往的生命,就是使人尊敬的生命。一旦溘然長逝,聞者驚訝,卻又黯然無語,詩只用四個字“一直/不響”,接着是“音階如鳥入林”,寫生存者的感受,“音階”與“鐘”聯繫,“鳥入林”是杳如黃鶴,一去不復還。“細密的啁啾”象徵死者生前有不少事值得詳細地談和細心地聽。
  第二節描寫生存的人對死者的感嘆和懷念,也是從側面描寫死者的備受尊重,用的是現代詩常見的比喻和象徵手法,這些手法具象卻又是非邏輯的,例如“訃告走來走去”,寫訃告輾轉傳遞;大家不約而同地“敲破”各自心頭上有了“缺口的撲滿”,把死者生前受人尊重的“一大堆”事跡倒出來,也把心頭“攢積的唏噓”倒出來,應說的都說了,應嘆息的都嘆息了,總之,大家都恣意把“撲滿”裡“攢積”的感情“一次用完”;但是,總是用不完,說不清!所以有許多“懷念的手指不經許可/伸進你的往事摸索”,這是大事說完,連生活小節也不放過,把小節一件件排列起來,又是動人的事跡,“一寸寸斷弦/細細排列”就成爲“響往的鐘”的一部份。
  詩的末節第一句,指出了生人對於死人會感到無奈和悲哀。但對於一個備受大家敬重的人逝世,反而使人感悟到生命的意義:人在生存的時候,應該像鳳凰木那樣的長着一樹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