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意亂情迷中的理念
——江河《星星變奏曲(節録)》
我站在這裡。經歷着死亡
身邊
幾塊岩石。幾隻木船
一動不動
幾千年海和手的勞動
一陣陣狂風一陣陣洶湧
僅僅留下
岩石,硬殻似的
船。實在而空洞
一顆又一顆星零零碎碎地死在早晨
似乎還帶着希望
我也被留在這裡。看着星星
尋找那顆又大又亮的
把我帶走
回到一個無邊的地方
任性地燃燒
每個夜晚都站在那裏
笨拙 明亮
江河(1949-)原名于有澤,北京人,1968年高中畢業後,在北京當工人,1980年起發表詩作,是“朦朧派”詩人之一,著有詩集《從這裡開始》、《太陽和他的反光》等。
《星星變奏曲》較長,這裡只截取其中精警的兩節,讓讀者從另一個角度認識“朦朧詩”的風格。
這首詩用第一人稱“我”作爲敘述方式,以自我作爲中心,強調自我存在的意義,地點是海邊,時間是晚上,與我同時出現的意象有岩石、木船和星星。這兩節詩帶有強烈的卻又非常隱晦的象徵意義,作者的意念既複雜又曲折,題旨相當朦朧,但從整體來看,并不難明白作者要表達的感情或者一種流動性極強的游移情緒,也由於意念複雜曲折和情緒流動游移不定,所以意象的出現和層次的排列都是無序性的,甚至是凌亂的。
首先,請注意“站”和“經歷着”這兩個動詞,可能是現實,也可能是作者潛意識的作用。站,即不能走動;經歷着,是現在進行式語態。在這樣的情狀底下,人必然意亂情迷。所以儘管有岩石的堅固穩定,也有木船的輕盈飄搖,暫時一動不動,但在狂風怒濤吹打之下,岩石不碎,木船不沉,依舊是沒有生命的空洞的軀殼。人的求生意志,不可能寄托給岩石和木船,只要一刻尚存,生命應該像晨星,閃耀短暫的光輝,然後消失。
“我也被留在這裡”,“被留”說明了作者的被迫;“這裡”,從詩的背景來看,是晚上的海邊,從現實的角度來看,是作者生活的地方。作者對於現實,暗示了不滿的情緒,所以要“尋找那顆又大又亮的”星星,把他帶走,走到廣闊的光明的地方。“任性地燃燒”,表達了作者對約束自己的現實的反叛,并且要在新的環境中發揮自己的光和熱,就算笨拙地毀滅了自己也在所不惜,只要在黑夜中能發出一線明亮就滿足了。整首詩的調子,由低沉至高昂,由灰暗至明亮,但從文字上并不一眼就看得出來,而要從作者不穩定的情緒和不經嚴格組織的文字中推敲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