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結束的歷史記錄
——顧城《結束》

  一瞬間——
  崩坍停止了,
  江邊高壘着巨人的頭顱。

  戴孝的帆船,
  慢慢地走過,
  展開了暗黃的屍布。

  多少秀美的緑樹,
  被痛苦扭彎了身軀,
  在把勇士哭撫。

  砍缺的月光,
  被上帝藏進濃霧,
  一切已經結束。

  沉重的山影,
  代表模糊的歷史,
  仍在默默地記錄。
  《結束》是顧城的名作之一,寫於八十年代初。作者奇詭的想象力,把讀者帶進玄秘的境界,引起廣泛的迴響和種種詮釋。有人把詩的種種意境和社會現象結合起來分析,得到心領神會的理解,有人把詩的內容與政治掛鈎,不留情地批判它。
  詩不以反映現實爲最終目的,但詩人爆發詩的激情來自現實的刺激,那是千古不變的眞理。現代詩通過現實的素材表現詩人的內心世界,讀者從詩的現象聯想現實世界,那是一種必然的心理活動,也只有這樣才可以理解詩。
  《結束》的第一節,地點是江邊,所以“一瞬間——崩坍停止了”所指,應該是江河的堤岸;江河坍崩在這裏寓意歷史性的大破壞或慘劇;這大破壞或慘劇之所以得到停止需要付出代價,換來的是“江邊高壘着巨人的頭顱”。由崩坍的江邊突然切入巨人的頭顱,蒙太奇手法引起不可想象的驚訝效果,使人嘩然。跟着,戴孝的帆船出現,沿江慢慢而下,船上載的是屍體,裹屍白布已變暗黃,說明屍體已棄置日久,多麼恐怖的景象:江邊有巨人的頭顱,江中有變色的屍船,對讀者的視覺和感覺都引起強烈的震撼。
  原來船上的屍體是勇士的屍體,引起讀者情緒上新的騷動。作者用擬人法讓江邊“秀美的绿樹”取代了人的地位,讓它們“被痛苦扭彎了身軀/在把勇士撫哭。”人呢?都到哪兒去了?在江河堤岸崩坍的時候,人就算在江邊,也因萬馬齊喑而噤若寒蟬,把痛苦交給江山,讓草木含悲。
  雖然慘劇已經結束,但月亮已被砍到殘缺,上帝把她收藏在濃霧裡,大地一片漆黑,人心餘悸還在;而且,像山那麼沉重的壓住胸膛,教人窒息。江河堤岸崩坍的慘痛歷史,像黑夜的山那樣的聳立在人的眼前,又深刻地銘刻在人的心靈中,人們將默默地記念着,它可能隨着時光的飛逝而逐漸模糊,但人類的歷史,將永遠記錄着這一段事實,不能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