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時間變成固體
——顧城《石壁》

  兩塊高大的石壁,
  在傾斜中步步進逼。
  是多麼灼熱的仇恨,
  燒彎了鐵黑的軀體。

  樹根的韌帶緊緊綳住,
  岩石的肌肉高高聳起,
  可怕的角力就要爆發,
  只要露水再落下一滴。

  這一滴卻在壓縮中突然凝結,
  時間變成了固體。
  於是這古老的仇恨便得以保存,
  引起了我今天一點驚異。
  顧城(1956-1993)生於北京,十二歲因“文革”被迫停學養豬,期中自修并學習文藝創作,1974年在北京廠橋街道做木工,“文革”結束次年重新寫作,以新詩爲主。他的詩風與從五十年代至“文革”期間的大陸詩風完全不同,引起廣泛的關注。與他同時崛起於詩壇的詩人還有北島、楊煉、舒婷、江河、徐敬亞等,是爲“朦朧派”詩人。顧城於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曾出國訪問,并在德國講學;1988年到紐西蘭威靈頓大學任教,後隱居激流島,1993年殺妻自縊身亡,著有詩集多種。
  顧城是“朦朧派”的首席詩人。他的詩善於運用象徵手法把個人情緒與社會現實的不協調所產生的對立面貌表現出來,《石壁》就是這類作品。《石壁》所寫的是作者意念中兩種對立的勢力留給人的空間愈來愈小,所形成的壓迫感愈來愈大,人的不安就非筆墨所能形容了。
  本詩分四節,每節四句,句子基本齊整,第二、第四句押衣韻,體制屬於格律體,但詩的神髓不在於寫實,在於表現作者的感覺,所以是現代詩。
  第一節,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對“石壁”的“高大”和“傾斜”的靜態描寫和“步步進逼”的動態描寫所造成的岌岌可危的外在威脅;“石壁”內在的“仇恨”是“灼熱的”,而且又是“燒彎了鐵黑的軀體”的,所帶來的危機感是極其嚴重了。
  第二節的“樹根”和“岩石”是指“石壁”賴以豎立於大地的基礎,由於“石壁”“傾斜”了,所以“樹根的韌帶緊緊绷住”、“岩石的肌肉高高聳起”,劍張弩拔的局面已經出現,“可怕的角力就要爆發”了,只要有導火線便一觸即發。作者把“導火線”說是“一滴露水”,使讀者大感意外而向下文尋找答案。
  但是,“露水”在壓縮中突然“凝結”,“時間變成了固體”,“古老的仇恨便得以保存”。兩塊傾斜的石壁的角力停止,時間變成了固體,兩種對立勢力的“仇恨”永遠解決不了,人的生存空間永遠無法擴闊,危機感、壓迫感消除不了,精神上的痛苦長期存在。但只引起“我今天一點驚異”而已,詩人的冷漠超乎尋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