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徵手法的抒情
——白萩《昨夜》

  昨夜來去的一個人,昨夜
  述説着秋風的凄苦的
  那一個人,昨夜
  以水波中
  的月光向我
  微笑的
  那人
  以落葉
  的腳步走過
  我心里的那一個人
  昨夜用貓的溫暖給我愉快的
  那人

  唉!昨夜來去的那一個人,昨夜
  的雲,昨夜來去的那一個人。
  白萩(1937-)原名何錦榮,臺灣臺中市人,1956年畢業於臺中商業職工學校。他是《藍星》詩刊初期的骨幹,後來與《南北笛》、《創世紀》等詩社也常有往來。1964年,他從現代派轉向鄉土詩營壘,與林亨泰等人發起成立《笠》詩社,提倡以方言寫詩,他有專文論及繪畫與詩的密切關係,提出“以圖示詩”的見解。他著有詩集、評論集數種。
  古人說,“詩言志”,就是說詩人通過詩傳達理念。但也有古人說,“詩緣情”,就是說詩人利用詩表達感情。從古至今,純粹“言志”的詩只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哲學思想指導之所產生的“處世格言”一類的韻文,沒有文學價值,爲詩人所不取。古今的名詩,绝多數都是“言志”與“緣情”結合的,要達到言志的目的,首先要依靠良好的“緣情”手段即高境界的文學手段。因此,抒情就受到詩人的重視普遍運用着。
  《昨夜》是一首懷念友人的抒情詩。傳統的懷人詩先寫對方的外在美和內在美,然後表達自己的懷念之情,屬於直抒胸臆的手法。《昨夜》採用現代詩的手法來表達懷人之情,不重視對實體(友人)的描述,也不作個人的眞情流露,卻用暗示、象徵等現代手法去刻劃對方的形象,又藉着那樣的文學手段表現自己對友人的刻骨銘心懷念。
  作者懷念的“那一個人”,從詩句裡看不出性別,卻可以理解他(或她)命運坎坷,過着“秋風的凄苦”生活,他(或她)給我的印象好像“水波中的月光向我微笑”;“那個人”既“以落葉的腳步走過我的心裡”,又“用貓的溫暖給我愉快”。但“那個人”昨夜來了又昨夜走了,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像一片“昨夜的雲”那麼飄忽,來去無影蹤。從詩所流露的情意,我們讀到作者與“那個人”的親密關係,只那麼一夜的聚會卻留下終生忘不了的情意結,詩中重複了多次“那個人”這個字眼,可見作者對“那個人”的感情是多麼熾烈。
  整首詩的語言是自語式,詩句的感情色彩強弱分明,詩句的長短是根據感情而定的,雖有規律,但感情是沒有規則的,斷斷續續,時強時弱,詩句爲了表現這種情況,長短也就異乎尋常,但又是與詩的整體形象統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