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歸人與過客
——鄭愁予《錯誤》
(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顔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錯誤》是鄭愁予的代表作,也是現代詩的傑作之一。
這首詩抒寫懷念久別的親友,要會面又無法實現的心情,雖惆悵卻不流露,而以極其巧妙的手法抒解自己。全詩意境優美,眞情感人。
這首詩在排列形式上是很講究的。第一節兩句,前後打了括弧,而且比以下的兩節低了兩格,那可算是這首詩的引子。雖是引子,但第一句只有六個字,第二句卻長達十五個字,是什麼玄機呢?第一句反映了過客匆匆的神色,作者當時在臺灣,第一句又反映了他對江南的嚮往。第二句,一口氣讀下去,把聲音稍爲拉長些,就可與第一句成爲對比,說明在漫長的日子裡等待游子歸來,蓮花開而復落,花容月貌因之憔悴,日子實在難過啊!作者通過長短句使讀者在視覺上和感覺上體會到兩種不同的感情。
第二節五句是寫等待者的寂寞心情。作者從景物起興,即“東風不來,三月的飛絮不飛”,體現主人翁所在的小城毫無春意,見不到春風楊柳和鳥語花香的景象,好不叫人寂寞,所以才有“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再推進一步,“恰若青石的街道的向晚”,“青石”象徵冰冷、僵硬,“向晚”象徵遲暮、無可奈何。這兩句中,有“如”,有“若”,這是明喻;以下街上沒有腳步聲,所以“三月的春帷不揭”。等人的人總是心情焦急的,聽到腳步聲就要伸個頭到門外窗外瞧一瞧的,老是沒腳步聲,春帷就不揭,寫的又是難耐的寂寞。“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句中用“是”字,這是暗喻,比起上句的明喻,更顯得有力、肯定。作者爲了強調窗扉緊掩,所以用“緊掩”二字鎮後。這一節描寫寂寞,以具象(實物)比喻法、象徵法描寫抽象(寂寞),抽絲剝繭,層層推進,手法超卓。
最後一節寫“達達的馬蹄”馳過“小小的窗扉”,使到窗內的人喜出望外,以爲自己盼望的歸人回來了,但騎馬而過的人不是歸人,只是個過客,等待者的剎那喜悅,只是個“美麗的錯誤”!詩留給人無可補償的遺憾,這是詩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