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一個模式,三種內容
——夏菁《腮邊——給Tom》
你腮邊有蘋果的顏色:
稚氣的青,初熟的紅,
風吹散長髮,
飄若牡馬的紅鬃
一種馳騁原野的衝動。
她的鬢際,幽邃不如昨日:
幾株白樺,幾葉垂柳,
風來時,瑟瑟柔音,
新秋的林間
思念早春草上的新蕈。
而我的前額,
已有陰陽割昏曉的投影:
赭色山脈,棕色森林,
破過風,瞰過海
仰起是白雲的霧靄。
夏菁(1925-)原名盛志澄,浙江嘉慶人,浙江大學畢業,土壤專家,定居臺灣,五十年代與余光中等詩人創辦“藍星詩社”,一起倡導現代詩,是臺灣詩壇幾個有影響力的詩人之一,1960年8月赴美深造,著有詩集多種。
《腮邊》是詩人寫給孩子看的詩。詩中有三個人物:詩通過“腮邊”描寫孩子,通過“鬢際”描寫妻子,通過“前額”描寫自己,手法有傳統新詩的痕跡,但整首詩的風格屬於現代;屬於傳統的有每節五句,形式整齊,第一節的“紅”、“鬃”、“動”押韻,第二節的“音”、“蕈”押韻,第三節的“海”和“靄”押韻。
作者用一個模式、三種內容刻劃一個青少年、一個中年婦人和一個中年漢子的外貌和作者所揣摩的三者的內心世界。
《腮邊》之所以屬於現代詩,問題在於它不是寫實的,對人物的刻劃全憑作者感覺。例如說孩子的“腮邊有蘋果的顏色”,爲什麼是蘋果的顏色而不是草莓、水蜜桃的顏色?這純粹是以感性爲基礎而產生的感覺,不可以理喻。“稚氣的青”和“初熟的紅”也是基於上邊的感覺而引伸出來的。“風吹散長髮/飄若牡馬的紅鬃/一種馳騁原野的衝動”,充滿活力和動感,是作者的想象和憧憬,也是作者以自己的愛心和願望代入了孩子的內心世界。
作者用同一的表現模式描寫妻子,所不同的是孩子的畫面是牡馬奔馳的陽春原野,而妻子的背景是新秋的林間,風中的白樺垂柳,瑟瑟颯颯,黃葉敗絮飄零,一片衰敗景象,好不凄清,唯有“思念早春草上的新蕈”,人老珠黃,回憶青春時光的快樂日子,也許是一種寄托。
作者寫到自己,把額前的皺紋說是“陰陽割昏曉的投影”,暗示是由壯年轉入老年的過程。妻子是秋天的白樺垂柳,自己是山脈和森林,雖堅定深邃,但色彩已暗淡無光,“破過風,瞰過海”,說明自己曾經直面於人生,無愧於良心,但仰望長空,又覺得往事如浮雲聚散,如霧靄不可捉摸。
全詩色彩鮮明,音響可聞,意象的流動時急驟時和緩,集中體現了現代詩藝術上婉約美的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