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圖象詩
——林亨泰《風景(其二)》
防風林 的
外邊 還有
防風林 的
外邊 還有
防風林 的
外邊 還有
然而海 以及波的羅列
然而海 以及波的羅列
林亨泰(1924-)臺灣彰化人,臺灣師範大學畢業,曾任職彰化高等工業學校,是現代派的詩人之一,精通日文,著有漢文和日文詩集。
林亨泰的《風景》一題兩首,第二首較第一首精彩,爲多本詩集選錄,並曾有詩評家爲這首詩寫長文評論,引起海內外詩人和詩評家的注意,大家都一致認爲這首詩形式特别和內容含有豐富的哲理。
現代詩沒有裸露的激情,而是作者比較冷靜地把自己的睿智和理念融入自己所描寫的事物,通過事物的面貌體現詩人的內心世界。《風景(其二)》就是這樣的一首詩。
圖象詩是現代詩派生出來的。它以詩句堆砌成詩人描寫的東西的形象,或堆砌成詩人要表達的意念。《風景》的詩句排列有圖象詩形式,但又不是純粹的圖象詩,它是把物象與意象糅合爲詩句的形式排列出來的,所以語法結構是正常的,第一節的讀法應是:“防風林的外邊還有防風林,防風林的外邊還有防風林,防風林的外邊還有……”它的巧妙之處是第三行和第五行的“防風林”,它既是前一句的賓語,又是後一句的主語,作者把兩者壓縮疊加在一起,也是運用修辭學上的連珠句(頂眞句)的異化而使讀者在視覺上或感覺上產生一種印象,就是海濱的防風林有空間,卻又重重疊疊,一排又一排,綿延不絕,以至無窮無盡,是完全屬于靜態的描寫。
第二節,基本上還是屬于圖象詩的排列,只有兩句,句式劃一,同時只寫“海”和“波”的“羅列”。使讀者在視覺上和感覺上體會到大海的波濤一排一排地,像千軍萬馬,浩浩蕩蕩的奔騰過來。風起浪湧,聲勢浩大,靜靜的防風林不但防不了風,反而被風吹得喧騰搖撼。靜態與動態的交替出現,把詩的張力和震撼力帶到了高峰,但詩人沒有在詩中用過一個形容詞。可以說,詩人把靜態和動態兩種對立的現象並列在一起觀察,發現前者(防風林)的存在是人爲的,被動的;但後者(海和波)是自然的、主動的,“羅列”一詞可以說明一切。作者不作任何說明,卻使我們領悟到人的智慧和自然力量在不斷抗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