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理性化
——周夢蝶《樹》
等光與影都成為果子時,
你便怦然憶起昨日了。
那時你底颜貌比元夜還典麗,
雨雪不來,啄木鳥不來,
甚至連一絲無聊時可以折磨折磨自己的
觸鬚般的煩惱也沒有。
是火?還是什麼驅使你
衝破這地層?冷而硬的,
你聽見不,你血管中循環着的吶喊?
“讓我是一片葉吧!
讓霜染紅,讓流水輕輕行過……”
於是一覺醒來便蒼翠一片了!
雪飛之夜,你便聽見冷冷
青島之鼓翼聲。
《樹》中的樹是人生的象徵,作者假借樹的成長比喻一個人由少年至壯年的成長過程和心路歷程,但主要的還是表達作者在人生某個階段的內心感受或情緒變化。
第一節第一句,“光與影都成為果子”這個意念是非理性的,絕不可能出現於傳統的新詩句子裡,但在現代詩裡,常用非理性的意念引起讀者的思考,啓發理念的產生。人的成就感需要有條件反射,樹能“發現”自己長了果子,要靠光與影,道理是一樣的;但作者運用現代詩的疊加和壓縮手法,驟然看來,不經思考,就“解”不通了。
樹由於有了果子而怦然心動,回憶往事之情便油然而生,所以第二節便承接第一段而出現使人眷戀的情景,“颜貌比元夜還典麗”寫人,“雨雪不來,啄木鳥不來”寫景,第三句是個長句子,寫出了作者對於“一絲絲無聊時可以折磨自己的觸鬚般的煩惱也沒有”的昨日是深遠的、長久的、無盡的眷戀。現代詩的句子或分行排列是絕對無規律的,有時,一個字可以成爲一行,有時,數十個字成爲一行,那是詩人表現感情的一種手段。
第三段是樹更往前追憶的倒敘。作者用反問的口氣問樹,是火?或是別的力量?還是“血管中循環着的吶喊”驅使“你”冲破“冷而硬的地層”,挺拔地抽了芽,長了葉,“讓霜染紅,讓流水輕輕行過……”。句句都充滿了對新生命的渴望和追求。這些描述,象徵了生命的可貴,而有成就的生命更屬難求。
最後一段寫生命的冀求得了實現——“一覺醒來便一片蒼翠了”,即使是寒冬飛雪的晚上,“你”(樹)還是從寒冷之中聽到青鳥振翼高飛的聲音。青鳥是神話中傳遞消息的仙鳥,這裡借用來象徵樹在得遂所願之後,自然有仙鳥來爲它傳遞信息,是一種吉祥之兆。
全詩主旨在表達有成就的生命都在克服艱難的過程中誕生,不過運用的是現代詩手法,例如最重要的第三段,句法就不是傳統的,需要經過重組才可以成爲平白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