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恍惚
《道德經》中有以下一段話: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爲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眞,其中有信。
這是老子在《道德經》之中闡述“道”的含義的文字之一。把它意譯爲簡單的白話是:有大德的人,都是按照“道”而做事的。“道”是什麼呢?它沒有具體的形態。只有恍恍惚惚。雖說它恍惚無影蹤,但在恍惚之中有形象;雖說它恍惚不可捉摸,但在恍惚之中有實體;它深邃無邊際,但幽深之中有微細的核心。這核心完全眞實,誰也無法不相信。
“道”是一種抽象的概念,所以說它“惟恍惟怫”。但老子認爲“道”是宇宙萬物運行的規律,又是理解萬物萬象的一種學問,它由抽象到具體,由無到有,認爲“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話曾被指爲唯心論,但從人的誕生來看,這話又是極有道理的,精子和卵子的結合產生人的胚胎,這個過程就是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過程。有和無是兩個矛盾的極端,矛盾的統一就產生新事物,這是辯證唯物論的邏輯。兩千多年前,老子就認識到相對立的兩方面存在着相依存的道理,所以他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那麼,“恍惚”之中“有象”、“有物”、“有精”、“有眞”、“有信”,就不足爲奇了。
恍惚是一種精神狀態。任何一個人的精神狀態都有物質基礎。人們感到的恍恍惚惚,那種心靈所“感應”的事物,必然是他曾經歷過或感受過,絕不會無中生有,西方心理學家倡議的“第六靈感”,有一定的物質根據,並非單純的唯心論。老子所說的恍惚,當然非一般的心理狀態,而是借此說明對立事物的依存關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毛澤東先生曾多次引用老子的這句話來說明事物的矛盾和統一的關係。
由恍惚而到“有象”、“有物”,是一個辯證的過程,從事物發展的過程來看。老子在兩千年就指出,宇宙萬物都必然向其反方向發展,這一規律已得到世界科學家所公認。而常人所說的世事無絕對,就是從老子的言論中領悟和從實踐中體驗出來的。但不論治國、治事或治文,總是有人將某一種理論絕對化起來,以至殃國殃民,累己累人。
由恍惚而到“有象”、“有物”,又可以說是一種精神活動或思維活動。當然,這些活動必定有其物質基礎,而不是胡思亂想。讀一首現代詩,看一齣荒誕劇,這些詩、這些劇,來自社會,有其物質基礎,有其潛在意義;欣賞者從其“恍惚”之中,不但要看出其“象”,而且還要看出其“眞”,而且有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