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生寫詩

  我榮幸得到澳門市政廳邀約做“第三屆母親節之兒童、少年詩歌小說比賽”的詩歌組評判之一。小心地三番四次閱讀三十多位小朋友的作品並評分之後,覺得沒有人不愛自己的母親,但要把這種情感表達出來並不容易;要不懂詩爲何物的少年學生來寫歌頌母親的詩,沒有老師的指導,學生很可能隻字也寫不出,要只會教語文而沒有詩學基礎的老師教學生寫詩,那就難爲了老師。
  舉行學生詩創作比賽的意義應該肯定,而且應該由多個單位多個層次地舉行。讀了這次詩歌比賽作品之後,我首先提出的是要分清詩和歌的不同性質,要徹底改變把詩和歌混淆在一起,統稱之爲“詩歌”的習慣;詩和歌分家,遠在一九二零年郭沫若在他的《論詩三札·一》中就說過:“……詩自詩,而歌自歌。歌如歌謠、樂府、詞曲,或爲感情的言語之複寫,或不能離樂譜而獨立,都是可以唱的。而詩則不必然。”近二十年來,懂詩的人,都把詩和歌看作兩回事。
  寫詩切忌概念化。甚麼是概念化呢?請讀這次比賽中一個小朋友的第一節寫法:
  母親的愛是最偉大的,沒有誰能比得上
  母親的愛是最珍貴的,不能用錢買回來
  母親的愛是最溫暖的,使我不覺得寒冷

  作者用的是排比法,句子整齊,合乎詩的形式,但也僅僅是形式,羅列了一些現象,忘記(或不懂)詩的主要目的在於表達情感。
  好吧,就讀下面充滿情感的句子吧。一個小朋友寫:

  母親啊!偉大的母親啊!
  我敬愛你
  因爲你哺育我們成長

  這是詩麼?不是。第一行是口號,第二行和第三行是個複合的陳述句,一點詩意也沒有。初學寫詩,常見的毛病是過多地運用感嘆句和多餘的形容描寫。
  詩要能抒情,沒有比喻(打比方)不行,要打比方,沒有想像力不行,用文學術語說,就是寫詩要靠形象思維。請讀一個小朋友寫他(她)和母親的關係:

  願我是一支小風帆
  您讓我快樂地揚帆

  這兩句詩,“願”和“讓”這兩個動詞是充滿情感的,特別是“讓”字是最親切的。接着,這位小朋友又寫:

  您像是一個慈愛的海港
  溫柔的兩眼是燈塔
  滄桑的雙手是堤壩,等待我平安回家鄉……

  把自己想像成小風帆,母親是海港,眼睛是燈塔,雙手是堤壩,比喻得多麼貼切,母子(女)之情又多麼深厚呢!
  從生活小節中產生想像、打比方同樣動人。有個小朋友寫母親打傘帶她走路:

  我老是仰頭望
  身邊有您 媽媽
  見您汗水澆濯傘面
  那花呀 那草呀
  逗來了彩蝶的棲息
  引來了鳥兒的盤旋
  還有我的歌和你的夢

  這裏只引用詩中的一節,第一句“仰頭望”,說明作者年紀小,要仰起頭才見到傘面,“身邊有您媽媽”充滿安全感和親切感,由這感情而見到母親的汗和花、草、彩蝶、鳥兒等等,想像力多麼豐富!這首詩通過一把傘寫母愛,極有新意,是幾首好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