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橋

  我有心入關中
  卻無意過灞橋
  夢裏一聲“灞橋到了!”
  我從旅遊車的空調午睏
  飛入“憶秦娥”的古典
    “年年柳色灞陵傷别”
  古人驚後人竟如斯凄絕

  橋是那麼的短
  水是那麼的淺
  細流在淤沙浮石上緩淌
  綠柳疲憊道旁無人過問
  何處折柳傷别?
  李太白斷腸處
  白居易長愁坡

  空有野草閑花照驕陽
  雨映竹的村景和
  相國騎驢吟詩的雅意
  虛幻於後人寫意筆下
  灞橋風雪年年入長安
  古道止行人
    寂寞不關片雲低飛
    山鷄輕走擾林靜

  灞橋在灞水之上,在長安之東。灞水和浐水之間,土地肥美,物產豐富,著名的半坡文化發源地就在浐河的東岸台地上。唐時,有親人遠行,人們都是送到灞橋折柳贈别,以柳絲表示留下思念之情(柳絲諧音留思)。李白《灞霸陵行送别》說:“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正當今夕斷腸處,驪歌愁絕不忍聽”。白居易送友人至浐水的長樂坡,詩雲:“行人南北分征路,流水東西接御溝。終日坡前恨離别,漫名長樂是長愁”。灞橋兩岸綠柳成蔭,暮春時節,柳絮漫天,宛如飛雪,被稱爲關中“灞橋風雪”勝景。宋代孫光憲《北夢瑣宮》記載:“相國鄭啓善詩……或曰:“相國近有新詩否?”對曰:“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上,此處何以得之?”可見灞橋正是古人最能產生詩的烟士披里純的地方。
  一九八七年八月廿七日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