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港澳經濟關係新紀元”研討會討論內容記錄

“開創港澳經濟關係新紀元”研討會設有兩個討論的時段,讓與會者可以就會議議題各抒己見以下是與會者討論內容的撮要記錄。
馮國經:
應將粵港澳三地的經濟視為一個區域性的經濟,這並非三地之間的競爭而是將三地連成一個區域與另一個區域競爭。所以港澳兩地之間的發展空間是很大的。另外,澳門的區域性發展仍然是有前途的,因為澳門可向珠江三角洲西面打開新的發展局面。澳門與歐洲、拉丁語系國家有較深的認識,與台灣的經貿關係密切,與各方不同這路配合發展。當然,要取得發展效益,珠江三角洲大循環通路、港澳運輸基建一定要完善。
霍啟昌:
從學術上討論發展計劃,一定要從實際角度出發,否則只會停留於“烏托邦”的模式。回應馮博士所談及的“澳門能夠幫助香港、台灣、中國進軍歐盟”,這個論點早在幾年前已由中華拉丁基金會發表過,現正進入實際推行階段,只是學者們都專注於香港的研究,而忽視了澳門。另外,澳門亦有機構於歐洲及拉丁語系國家建立了龐大投資網絡進行研究。珠江三角洲西面的開發有很大潛力,現已透過與珠海的鐵路建築公司盡量促成歐盟有興趣者投資。
博彩業方面,澳門跟Atantic City(大西洋城)式相似,兩者均是高速發展的城市,無須花大量金錢建設新科技的娛樂去吸引目的只是賭的遊客。人們經常討論拉斯維加斯式博彩是否適合澳門?相信應先作一個開延性、專業性的深入研究,才可談及改革。
要進行經濟發展先要維護“一國兩制”。
王于漸:
近期中美關係緊張的情況,相信會持續下去且對港澳也有一定的影響在訂立長遠策略時也應列為考慮因素。
何國營:
認同王于漸教授所説,自我創新及定位對澳門將來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在二十世紀的過去,澳門不單只是發展其他方面的基建,還發展金融方面的基建進入廿一世紀,金融市場將有很大的改變,在這情況下,澳門可考慮發展一個新的金融平台,在不設立交易所的金融交易新紀元中,這對澳門的經濟發展相當有利。另外也可將澳門發展為稅務天堂,若能朝着這兩個方向發展,不但對澳門甚至對省港澳整個區域性的發展亦有幫助。
與會者:
除發展金融業之外,亦應關注旅遊業例如可以借鑒香港興建迪士尼公園。
區秉光:
澳門主要人口來自珠江西面的順德、江門等地,這對於澳門將西江中下游及珠海西部發展為腹地是一個優勢。
馮國經:
同意區先生觀點,澳門應向珠江三角洲西部發展,若基建同樣朝同一方面發展,在省港澳經濟區域大循環上澳門的定位及角色將更清晰。同時,亦應重視人材的培訓若有南番順的關係,可吸引該區的人材到澳門,這將是一個發展的重要方向。
何廣才:
對港澳經濟發展問題,有以下幾點意見:
1.粵港澳應發展成一個區域性經濟,且組成一個跨域性經濟發展協調組織作為三地發展的統籌使之更具國際競爭力。
2.澳門經濟發展落後是由於市場的狹小作為一個經濟市場看,是屬於不完整市場。日後,特區政府應向中央提議拓展澳門領域。例如將珠海的萬山羣島、擔干羣島撥作澳門領土,估計可增加150平方公里,而這些島嶼只有7千多人,對澳門整體人口質素不構成影響反而可增加澳門的發展空間。
3.澳門的博彩業合法化已有152年歷史亦是經濟發展的主要項目、支柱,要完善博彩業確是非常重要。其實,澳門比起處於沙漠地帶的拉斯維加斯更具優越條件因其處於東西亞中心,而東南亞人好賭,若澳門能開放賭權,其發展必定很大。可惜澳門旅遊博彩業是壟斷式經營不但有礙發展,亦是治安不靖的根由。
王于漸:
對於經濟發展最重要是先分析當前的問題,然後再作解決行動並且要把握時機。同意開放賭權及向珠江三角洲發展。
苗藍圖:
香港政府應打擊非法賭博,這樣對港澳兩地都有益處。
崔世平:
回應王于漸教授的意見,要建造珠江三角洲與澳門的橋樑,而珠海及澳門亦作出過積極的研究推動。但是到底各區要達到怎樣的水平才能正式建立此橋?
馮國經:
並非要求達到某一水平,只是在回歸前各自為政若在回歸後彼此視作一個區域,問題就解決了。正如王于漸教授所説可能需要一年的磋商時間但應該會在達到共識後便立即落實建造。
魏美昌:
要港澳經濟發展良好,一定要重視省港澳區域性經濟發展,另外,經濟離不開文化,而新的問題是發揮各自文化特色來推動經濟發展。大多數學者花八成以上的時間研究經濟,花在文化研究的時間則很少。回歸後的澳門文化特色會否消失?許多人都在爭論此問題。同意葉國華先生所説,為了澳門經濟的發展,一定要保留澳門的文化特色。錢其琛總理也曾提醒過要保留澳門文化特色。
港澳兩地的文化各有不同,在澳門,拉丁文化是其中一個特色,是鄰近地區沒有的。但若果澳人不再學習葡語,不再保留有關文物,就不能發揮作為大陸通向歐盟、拉丁語國家的中介角色。
國分良成:
澳門的文化是具獨特性、趣味性的,它融匯了香港、台灣及澳門本身的不同文化。事實上,日本的文化也夾雜著不少中華文化本人覺得,待日本經濟復甦後,便可與中國、澳門作和平的競爭或合作。
劉品良:
個人認為,文化是最基本的東西。而澳門最珍貴的是因為有深厚底藴的文化,其底藴是經過四百多年的積累,希望特區政府日後能繼續發揮其優越的一面。
許多學者説澳門的發展較快,但也不及香港後來居上。當然這與經濟制度是有關的,至於文化方面,澳門應該是一個中西文化匯集的地方,除了葡國文化之外,中華文化、歐洲文化亦應匯入澳門的文化當中。例如今次特首選舉就為澳門帶來了新的選舉文化。
近期各界都關注澳門的龍頭產業一一博彩業今後的出路及決擇,這是一件好事,不少人認為要經濟發展好,先要整頓治安。但葉國華先生則為此點了題要經濟發展好,一定要重視根本的東西就是文化,所以澳門的文化亦要相應轉型。但是怎樣才能夠轉型成功?如何將澳門發展得小而強呢?
楊俊文:
葉國華先生所講的文化是多層次的不同的文化。本人認為,澳門在社会科學方面的研究差不多是空白的,還應加點努力。而什麼叫澳門文化,到今本人還未清楚。文化是凝聚人的,凝聚一個社會的觀念、思維,但若果凝聚了不變,而世界在變的時候,這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喚醒。
蔡安安:
本人贊同葉國華先生所講的文化問題文化是多層次的。希望將來能有一個文化與經濟關係的研討會出現。澳門的經濟有什麼?恐怕金融、工業、科技都在別人的後面,但澳門有個重大的資產,那就是澳門文化因為澳門本身就是中西文化的交匯點。進入廿一世紀,澳門的文化應該有包容性,因為現今世界的爭鬥衝突都是由於文化、宗教的不同而產生的所以文化不單只是花錢去保存,而是要去發展的。
梁慶庭:
經濟與治安是澳門的兩大難題,希望澳門將來變得更好,令香港人覺得到澳門不用排隊太久,覺得澳門是個舒適的地方。至於文化方面,同意葉國華先生的觀點,當中涉及文化價值、人文科學問題。
劉球:
當澳門回歸後,港澳均是中國的特區,商量事情較方便,但遊客會否覺澳門不再是葡萄牙管轄的地方,而減少到澳門旅遊?在經濟方面其發展是與政治有密切關係的希望日後澳門特區政府能發揮作用。
汪長南:
澳門公務員不用交稅,香港的公務員則要交稅但許多香港人喜歡到澳門交稅。其實,港澳經濟關係新紀元上一個很大的關係就是在博彩業,香港報章曾報導過,將來可以在大嶼山開賭,如果屬實港澳經濟關係定會變得緊張,請問葉國華先生會給董建華特首什麼意見呢?
葉國華:
這個問題非常具體,我想港澳之間要互相扶持、幫助,然後才各自發展自己的特點。在最初這個階段,應該各自有發揮的餘地,我個人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應各自保持有一定的空間,這是港澳幾十年來的默契,不能説是中央的規定,也不能説是誰下的命令。本人認為,如果從香港特區的角度發動政治活動,只要香港立法會或者各種立法程序完善,它要興建賭場的話也不能説北京不容許,因為這是對香港的干予。所以,主要是整個地區要有一個宏觀的配合,大家也會很理智地面對這些問題的。但現在是一個言論公開的社會,各種意見也可以提,各種文章也可以寫。我相信,董先生是非常關注港澳之間的關係的,他一定會作出精明的決策。
關恩賜:
1.何猷倫先生所提出的旅遊方向定位,似乎與目前的旅遊業背道而馳單看港澳碼頭的黃色事業彷佛擴展越大便越興旺似的,請問澳門旅遊司有否跟旅遊商會談論過有關這方面的問題呢?
2.談到澳門文化方面,八十年代的澳門很少人懂泰語自從泰國按摩女郎的到來後,會講泰語的人增加了許多;而近幾年,北方姑娘到澳門從事黃色事業後,澳門人的普通話水平又似乎提高了,這樣的文化特色是否應該繼續保持下去呢?
3.董先生在接管香港時,通上金融風暴,做成了現在那麼多的難題。那麼,澳門特首將來應採取什麼措施將澳門領導好?
4.現時澳門公務人員出現斷層情況,請問在座各位對此問題有何高見?另外對目前澳門經濟的低迷情況,各位有否良方妙策呢?
葉國華:
文化的定義確實很廣泛,它是文化深層結構的一個全面的看法。本人感覺到人類社會深層文化方面的衝突危機將發生,因此,如何能夠兼容、如何能夠溝通、如何能夠有足夠的互相了解是非常重要的。而澳門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本人相信,這裏所引出來的建設性效果是很大的。
提到“小”的問題,世界上有許多小而美的地方如瑞士,它有獨特的管理、精緻的文化、獨特完整的社會。另外,以色列雖然處於很危險的階段,但事實上它的通訊、科技、社會組織都是小而精的典型。而新加坡亦正朝這方向發展。所以説,澳門也可以有寬闊的空間,而它的空間的闊在於它小,正由於它小所以空間大,只要不局限於舊式的思維如只講地理環境、面積大小這類的思維,而澳門四十多萬人的知識分子含量越高、上網能力越強,它的空間越足以覆蓋整個地球。
何猷倫:
回應關恩賜先生的問題對於港澳碼頭黃色事業的問題,政府也非常重視,高樹維曾説過不准在碼頭登廣告,這是對或錯,本人不想批評。但事實上,這行業在澳門並非違法而且在經濟困難的現階段,它每日也為澳門帶來幾千個遊客。但有關這方面的決定還是應由政府掌握。
楊俊文:
同意葉國華先生所説,應如何活用我們的空間、網頁空間、網絡空間、衛星空間這點很重要。現時澳門已設有自己的衛星發射站、控制站,而電子商業平台亦待落實。本人相信由於澳門起步遲,故日後的平台可能比鄰近地區更先進。網頁方面,其實黃色的網頁已經出現了,但它確實很突出,為澳門帶來的客人可能不只幾千人。除此之外其他經濟範疇及企業也可以考慮進入網頁的世界。
李江:
對葉國華先生的講話有點失望,葉先生沒有就主題發表意見而講到文化上去與其《二十一世紀港澳合作關係的新格局》主題偏離沒有對照澳門實際情況來説,對澳門沒有很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本人想問究竟文化與經濟兩者之間的主次關係是怎樣的?以現時的澳門來説,經濟建設和文化重整哪樣較為迫切?本人覺得,澳門應先解決經濟、治安問題,而文化是其次因為建造文化是需要很長的時間去積累的。假若回歸後,何厚鏵先生重點於文化發展而忽視經濟建設假如經濟變差,他會否以此作為推卸的藉口?
葉國華:
本人覺得最重要的是,文化並非孤立的東西所有經濟問題、我們所關心的問題都包含了文化它們之間並不存在主、次關係。例如80年代,日本是世界最發達國家,美國也趕不上是因為美國學不到日本的東方文化。但在這10年間美國發展了全新的訊息文化、全新的訊息經濟結果到現在美國仍一直領先全世界,它的強大是因為它綜合國力有關綜合國力這條骨架就是美國整體的文化和價值。這點無論你認同與否,它確是帶動着整個世界在變動。
希望大家明白世界是在轉變着的、知識內涵結構已經不同了。
何志平:
江澤民主席曾説過,國家的富強關鍵在三個因素:1.經濟的力量;2軍事力量;3文化的凝聚力。中國的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而中國的強勢就是它有五千多年的文化歷史,它的文化亦是多元化的文化的凝聚力,因為綜合了54個民族的文化。相信,江主席的這香話是勉勵港澳同胞雖然經濟不景,但仍有祖國強厚的文化在背後支撐。
令人擔心的是香港沒有軍事力量,只有薄弱的經濟,香港有否文化的凝聚力呢?過去,一個政府的工業、金融業等是賺錢的事業而教育、醫療等有關文化的建設是要花錢去發展的但現今的文化也是可以賺錢的。例如,幾年前紐西蘭仍很貧窮但國家的旅遊司與文化司合併一起,利用3年的時間發展了一個創意工業即文化工業,把全國從事文化事業的工作者及單位列出,又把全國有需要發展文化事業的地區列出兩者作配合結果很成功,創意工業帶動了全國的旅遊業。
在香港方面,現已開始討論什麼是香港文化?如何使文化與旅遊掛鈎?香港的旅遊業起了很大變化,據統計資料顯示到港旅客當中70%是來自東南亞,30%是歐美,而來自東南亞的旅客當中多數是台灣、中國人他們主要是希望體會一下香港獨有的文化特色。
我們可以想想,香港可否把文化配合創意工業帶動起旅遊事業、經濟的發展呢?
梁維特:
港澳經濟關係與文化是分不開的,在《新時期港澳經濟關係專題研究》報告提及文化的篇幅亦不少而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除了在經濟、政務等方面作出研究外,文化亦是我們關注的一部份,在開展中的“澳門社會發展的若干問題論證”課題研究也提到文化這方面希望將來的研究工作不會令大家失望。本人藉此機會向各位簡單介紹一下為何提到文化澳門人特別興奮呢?因為澳門在澳葡政府的管治下許多政策也確定了,包括一些政制政策、文化政策,其中落實得最強的是文化政策方面。其實,在過去、現在、將來文化都是澳門市民特別關心的,例如,特區籌委會的社會文化小組,會就特區文化政策去作研究,將來澳門特區有五個政務司,其中一個是社會文化司,所以,文化將是澳門特區最重要的一環。
邱先生:
請問國分良成教授,香港應保持的獨特性是什麼?澳門應保持的獨特性是什麼?最值得保持的是什麼地方呢?
國分良成:
這是很難的問題,我説香港就是香港,它有許多種類的文化,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有英國特色的文化,它是一個倉庫。若要説香港的特色是什麼?這很難具體地説明。但今天,本人察覺到“小”得好,香港小,澳門小,鄧小平小,國分良成小,但小日本就不行。最後一個目標是經濟合作的問題。
葉國華:
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與社會的演變速度是二、三之間,而深層文化感覺是一,所以科學技術永遠在人的感覺之前,周邊形勢的發展是遠遠越過你的感覺、理解、經驗的速度這正是許多人患有“恐龍綜合症”的現象。
何猷倫:
旅遊和文化是分不開的因為到外地旅遊離不開欣賞當地的文化特色。本人也擔心澳門日後會否變了第二個香港。在旅遊角度看,日後在建設方面是否要成立專責小組確定該建設對澳門文化特色有貢獻才准予興建?
梁維特:
一個地區性的發展必須顧及周邊形勢的變動,因此澳門應與香港建立一個強而有力的夥伴關係,港澳才能分工互補、共創繁榮。
國分良成:
香港、澳門應認眞考慮大家的將來。
楊俊文:
現在許多人對文化的概念很模糊,但相信若肯投入思維和學習,澳門人定會找到澳門的特有文化。
關於旅遊文化方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要求澳門參加文物受保護區可惜2年時間也未達共識若這事情能夠落實澳門的旅遊文化定位會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