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環境與健康
尾身茂*

自1970年初起,公眾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聨繫的認識有了一定的進展,政府採取多方面的措施以保護生態環境及為我們的後代保留資源。“可持續發展”這概念不單視環境問题為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同時在不犧牲後人使用資源為前提下去追求發展。這概念不僅是專業人士的專門術語,同時亦已普通為市民廣泛使用。
序言
無論哪一層次(即國家、省、地方及個別計劃)的發展計劃均必須考慮環境問題。國家級的發展政策必須處理國家的資源及其環境的弱點;在省及地方的層面上,對於地區環境管理計劃,無論被併入土地使用計劃當中,或與之一起使用,均應列為發展計劃中的一部份;在個別計劃層次上,環境影響評估一直被用作把環境因素納入項目計劃過程的工具。
人類的健康受自然和社會環境轉變的影響。因此,發展活動所引致的環境變遷能夠影響人類健康。發展活動雖然經常對健康帶來壞的影響,但同時亦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更好的保健及環保設施。因此,發展活動對健康的影響好壞參半。就保護及促進健康而言,可持續發展之關鍵策略在於評估發展活動對健康的好處和壞處,儘量減低其負面影響及提升其正面影響。值得注意的是發展活動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全人類的生活質素,而健康是其中的要點之一。最後,在一九九二年六月舉行的聯合國環境及發展大會上,各國代表所採用之里約宣言中的原則(一)為:
“人類處于普受關注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中心。他們應享有以與自然相和諧的方式過健康而富有生產成果的生活的權利”。
(2)發展、環境與健康
雖然發展活動可能還包括其他方面,但是人們通常將之與工業化及都市化聯繫起來。一般來說,工業化的意思是把以農業為本的原始社會轉變為以工業為主的現代化社會,而人們相信這一轉變可帶來豐富的物質及提高新社會中居民的生活素質。都市化經常與工業化同時發生,因為鄉村居民都涌往城市尋找工作。這不僅使城市的就業機會增加,同時亦促進農業生產過程機械化,從而推動鄉村居民遷往城市。
近三十年來,雖然很多西太平洋國家投放了大筆款項以紓綬城市地區環境質素的惡化,但情況卻每況愈下。這些問題是由於人口急速增長及城市居民生活模式日趨浪費,導致如自來水及下水道系統、道路交通系統、房屋及其他基本服務等現存的都市基建設施遠遠超出負荷。
隨著工業生產過程所需的能源產量日益增加,工業發展不斷滿足社會各方面的基本需要,如建築材料、化學品、運輸、飲用水的安全及適當的排污設備、衣物、敎育設施、農業及工業設備。可是這些工業化所帶來的好處卻往往被相關活動所造成的環境污染所否定。
不論是工業化或都市化之發展活動,皆為人們生活的結果及需要,而在某些情況下,更是求生的結果及需要。人類開採礦物資源,生產農作物、機器及其他食用產品,把未經使用或不需要的物資棄置到周圍的環境之中。人類的這些生產和消費活動進行已久,且將繼續下去。但是,人們近期才覺察到這些活動會使環境質素嚴重惡化。雖然大自然能吸收這些活動所產生的廢物以及通過發揮其物理、化學及生物上各部份的功能,使物質可以循環再用,但能力始終有限。

圖一顯示了發展活動、環境與健康之間的相互關係。工業發展產生經濟資源和就業機會,但亦產生了廢物或污染。隨着經濟資源經過分配(通常並不平均)來推動社會經濟繁榮以及投放在更多的發展活動上,其中包括環境保護活動及衛生護理系統。發展活動所造成的污染,雖然可以通過各種保護技術來減低或控制,但始終對環境質素造成影響。不消說,環境質素乃一影響健康、生活設施及發展活動的重要參數,健康的人民既可享受經濟繁榮、社會文化和環境設施,亦能為工業發展提供健康的勞動力。這些社會經濟因素既影響人們的健康,同時亦決定衛生護理系統需要發展的程度。
正如圖一及前文所見,發展活動對人們生活的環境、健康及質素有正負兩面的影響。環境質素低劣、人們健康欠佳均不能支持發展活動。以妥善管理環境為基礎的均衡做法必須既能達到持續發展的目標又可改善社會居民整體的生活質素。
圖一是現實世界極為簡化的版本。都市及工業發展可分為多個部份,而每一部份的活動都能影響環境的各個要素。這些發展活動及環境要素部份可以影響不同人口組別的健康和其他方面的生活質素。
(3)發展對健康的影響
發展活動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們的健康。發展活動所產生的化學及微生物污染物可以直接經污染的食物或食水進入人體,通過皮膚吸收或被吸入肺部。發展活動亦可創造有利病菌滋生的環境或增加人們接觸污染物的機會,間接影響人們健康。除了影響身體健康外,發展活動亦能使社會心理壓力增加,產生精神健康的問題。

除了上述化學、微生物學及社會心理健康的影響外,發展活動亦可引發交通意外、火災及爆炸等外在危險,造成對健康及安全的威脅。所有這些對健康的影響可以在平時及工作環境中發生。
3.1 都市化
排污系統不足、房屋及市政垃圾管理不善以及道路交通日益繁忙能產生生物性疾病、身體和社會受到壓力以及產生化學污染物等後果,而與都市化有關的公共衛生問題主要是與這些後果有關。
人類的排泄物是致病病原體的主要來源,這些病原體可以透過水體、食物及昆蟲傳播給人類。其中腸病(如霍亂、傷寒、痢疾及腹瀉)及病毒性疾病(如傳染性肝炎)更是導致死亡及使全世界超過三分之二的人口喪失能力的主要原因。土壤受人類排泄物污染的導致蛔蟲及鈎蟲病的增加。透過不潔的灌漑方式及使用未經處理的糞便作為肥料來種植的農作物和以污水繁殖的貝殼類動物可以是很多腸病的病源。因此,衛生處理人類糞便是解決土壤、水體和食物污染,以及減少腸病發生的必要方法。
村民隨意湧進城市,對房屋的需求成為很多大城市要面對的一個重大問題。他們通常居於陋巷及擅建房屋,居住環境衛生惡劣。有證據顯示這些低劣的居住條件與結核病、鏈球菌傳染病、風濕性熱及心臟病有密切關係。不潔及過於擠迫的居住環境亦可引致如傷寒及腹瀉等水體傳染病,而居住過擠、噪音、空氣污染、惡臭及失去私人空間亦容易引起不滿和情緒低落,促使人際間的衝突及社會心理壓力的產生。
市政垃圾,由於不定時收集,經常長時間滯留於民居附近。尤其在天氣炎熱時,垃圾快速腐化,不單產生視覺及氣味的問題,亦為蒼蠅及害蟲提供一個具吸引力的繁殖場所。結果是各類細菌及病毒在這些未清理的垃圾堆內急速繁殖。當有人類及動物糞便混雜其中,則情況變得更壞。若露天的垃圾堆接近民居,情況亦可想而知。未經清理的垃圾堆漏出的液體中所含的物質如硝酸鹽、重金屬及有機化合物等亦可對地下水造成污染。露天燃燒垃圾可引致空氣污染,尤其是來自醫院的具傳染性和毒素的垃圾。

使用交通工具,可對公眾健康產生以下影響:如交通意外引致之傷亡,車輛廢氣造成的空氣污染,以及交通噪音對人類所增加的壓力。全世界每年有數百萬人在交通意外中受傷,死亡人數超過三十萬。據估計,在多數的大城市裏,空氣污染物中(如一氧化碳、碳氫化物、氮氧化物及懸浮物質)有相當比例是由機動車輛排放出來的。當這些污染物達到一定濃度時,便會引致如支氣管炎、肺氣腫及肺癌等慢性疾病。交通噪音亦是很多大城市的一個難題,它不但會影響人們入睡及降低熟睡程度,而且還會增加心理壓力。
3.2 生産能源
生產能源對健康的影響可按其來源作出分類。除了水力發電對健康的影響將於下一節內與水力資源發展一起討論外,能源基本上可按其來源分為三類,即家用、化石及核能燃料。
木柴、動物和農業廢料乃常見、用以生產家用能源的非商用燃料。燃燒這些燃料時所釋放的污染物主要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及懸浮物質。這些污染物經常滯留在室內,尤其是在室內空氣並不流通的寒冷地區。婦女及小童因長時間處於室內而較男性受到更大的影響。
煤、油及天然氣組成的化石燃料。除非控制得宜,否則燒煤時會放出煙、灰燼及其他不同的污染物,如有毒的無機氣體、致癌的多環碳氫化合物和微量元素。燃燒石油主要產生二氧化硫及氮氧化合物,其對健康的影響,前者視乎燃料本身的含硫量,而後者則視乎其燃燒溫度。相對來說,天然氣乃一較清潔之燃料,雖然燃燒時排放出的氮氧化物的份量與焼煤或油時相若,但二氧化硫及懸浮物的含量則較低。
核能發電所釋出的微量輻射一般較存在於自然界中的背景輻射為低,核廢料的最終處理方法仍然懸而未決,而意外釋放大量高能輻射物質的安全問題更是評估危險的一個熱門話題。
3.3 水資源的發展
水資源的發展工程如蓄水庫,水力發電的水壩、引水道,灌漑系統及防洪堤壩等均會改變集水區的水文學以及水體的水力學環境,從而改變水中的生態系統。
在溫帶和熱帶地區,常見海藻在供水用的湖泊及儲水庫中旺盛生長,影響食水的水質以及進行游泳和滑水等水上活動。
建築水壩和開闢水道對健康的最直接影響包括滋生可能帶有各類微生物寄生物的蚊子、蒼蠅及淡水螺。表一為瘧疾、血吸蟲病及登革熱等經由寄生蟲傳播的疾病的例子。這些疾病在整個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均十分普遍。
此外,建造水壩會淹沒在其後方的土地及村落,通常會引致有關地區人民喪失家園及改變生活狀況等社會問題。原居民通常被安置在一個新的社會環境中,使他們難以適應,而所承受的社會壓力更可能使他們患上精神病或出現其他健康問題。
3.4 農業
農業發展對健康的影響包括因農業廢料,過度使用肥料及殺蟲劑等農用化學品而導致水體污染。
農業廢料,尤其是動物的排泄物,能產生高濃度的有機物質污染水體,因而可能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過度使用化學肥料可能會導致湖水及水庫下游出現營養化過程,使水質變壞。
現代的農業,幾乎在世界各地,均依賴殺蟲劑。使用殺蟲劑可對健康產生以下影響,包括:
·吃下殘留在食物(例如:蔬菜、水果、魚類及肉類)中的殺蟲劑;
·殺蟲劑污染飲用水水源(例如:地面水及地下水);
·在使用及噴射殺蟲劑的工作過程中,身體暴露於受殺蟲劑污染的環境;
·因不小心噴射、運輸、儲存殺蟲劑及不小心棄置殺蟲劑之容器而無意地使身體暴露於受污染的環境中;
·對殺蟲劑製造廠的危險廢料的管理不當。

3.5 採礦及金屬提煉
眾所周知,探礦及提煉金屬的活動會產生各種危險的污染物污染空氣及水源,這些污染物對職業的健康及環境均有影響。
提煉鐵礦而產生的其中一種主要空氣污染物為二氧化硫,因為大部份的金屬礦藏蘊含硫化物。多種重金屬如鉛、汞、砷及鎘等在其提煉過程中使用的化學物質均對水及空氣造成污染,而污染物會經不同途徑影響人類健康。在日本富山(Toyama),曾經有高濃度的鎘從礦坑流入河中,由於下游的河水用於灌溉稻田,於是生產出來的大米受到鎘的污染,引致富山省爆發了“痛痛病”(Itai-itai disease)
我們可從中得到一些政策方面的啟示。例如傳統風險與現代風險同時並存(即雙重風險)可能會引發新的、更複雜的問題需要處理。引進新科技一般會減低整體的風險性,但亦可能增加。因此必須權衡淨風險,而揀選之科技應以能減低淨風險的程度為依歸(即減低淨風險)
當整體的淨風險可能減低時,有些人較其他人面對的風險大很多,如與危險工業設施的地點有關的“事不關己”現象就是一例。在收入分配不均匀的發展中國家,人們要面對的風險也有很大分歧(此為風險平均分配問題),有錢人較窮人面對的風險少,所以這些國家的風險分配問題必須小心處理。經濟發展迅速的國家所面對的風險轉變極快,令減低風險的政策措施很快便會過時,因此,在發展控制風險政策時,必須評估風險轉變的動力。

*醫生,
世界衛生組織環境健康地區顧問,
西太平洋地區主任
(胡慧明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