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在印度
馬頓*
在多種語言之詩與浪漫寓言故事中-無論古典或口傳,兩者都常喻玫瑰為高貴。但假定以一種測量器具來測量及確定每種花之高貴程度、格調及其王族系譜,能冠以帝皇榮耀的則莫如蓮花了。比較而言,玫瑰花只能算是個朝臣而已。儘管莎士比亞著名詩句裏有“那些被我們稱為玫瑰的,就算用其他名字也能感覺出其芳香”。
著名植物學家佳年教授,在他被稱頌的“蓮之文法”論文裏,說蓮在希臘與埃及藝術中佔很高的地位。經常在廟宇、飾物中出現。
根據著名古埃及歷史教授韋基舜所說,在古埃及節日的貴族宴會中,人們習慣向每位賓客獻上一朵蓮花,賓客一直拿着蓮進入招待室。於其時,侍僕們都以花串環繞每位賓客之頸項,或在他們頭上置放,因而每個人額上都懸着一個花蕾或一朵盛放的蓮花。
在希臘著名物理學家-迪氏的“Materia Medica”一書裏(此書被收集於公元後一世紀),以整整的一課獻給古羅馬教授兼歷史學家羅賓尼,(羅是那時代的人,他道出,埃及人習慣用蓮子混和牛奶或水做麵包),並續稱:“只要仍是熱的,沒有甚麼比這種麵包更有益及更易消化了”。
一些研究歐洲或其他地方近代史的研究人員,曾有“Nelumba Nucifera”之說,(Nelumba Nucifera乃是一種蓮花之植物學名),認為大約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蓮是由印度傳入埃及的。
姑且勿論蓮花是否從印度繁殖至埃及,但它很早就已出現在印度並在此國家擁有尊崇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因為我們立刻就會看到,蓮之有關資料,經常在古梵文文學及印度神話學中出現。近龐比,在馳名世界的亞利分達洞穴裏,有很多描述蓮花的畫,象徵宗教的以及作裝飾用的都有。

在我們進入探究種種環繞着蓮花之謎一樣的印度神話前,讓我們先停下,看看它在印度文章裏俗世的一面。
蓮花在印度有很多名字,單是梵文,就有幾個,一個比一個更華麗,像Ambuja, Padma及Pankaj等。Kamal是普通的賓度名字,而它在迥異的龐遮普語及喀札米語中叫Kamwal及Pamposh。印度政府在很多年前,已宣佈蓮為國家之國花。及後,於1977年,還發行一種特別的郵票,以示慶祝。
球莖狀的水栽蓮,可生長於不同的泥土及氣候環境中,就算在石多的地方也可生長。又,更多生長於沼澤區。實際上,其梵文之名字Pankaj意指長於土外。
事實上,泥濘的河床是蓮最喜紮根、生長、開花的地方。蓮普遍長在池塘約40至60cm深,有着肥沃土壤夾雜均勻分佈生物排泄物之塘底。一經種植後,即能開花6至7年,有些花期甚至更長。但因年間草木會長密,故每隔兩三年便要摘株。殺蟲的魚及蝸牛就會被引入,充當清道夫的工作,去吃掉蟲蛹、青苔及其他害蟲。
優美水栽的蓮在整個印度都可見到。它青綠色的葉子,像緞一般的光滑,呈深綠色,直徑通常為60-90cm。葉柄很長,部份光滑,其餘則生有小剌,花朵獨生、形大、及有不同顏色-白、玫瑰紅,有時甚至呈紫藍色。
在印度,像其他地方一樣,蓮花是用作裝飾及廟宇內的奉獻物。若花蕾連莖採摘,割下來之蓮花可耐運送。
幾十年前,蓮花香劑是用蓮花之花瓣提煉的。現今之蓮花香劑,通常是混合着人造的香料。
有異於玫瑰之吸引力,蓮花可為自身擁有果托而自豪。它的果托像陀螺,上端直徑7至10cm,內裏塞滿海綿似的網狀組織。當成熟時,果實載有10甚至有時達30之數的圓形及橢圓形顆粒,分散埋藏於上端的小孔內。至成熟期,長成像花生般大小的柔軟果仁。在炎熱及多雨季節,蓮花之花株可結大量果實。它的果實被認為具極高之營養價值。
像蓮之果實還不足夠在眾花競艷之王國中,拱托蓮之領前地位似的,更進一步,蓮還有那些被當蔬菜販賣之可供食用的肥美根莖。(在說印度語的地方稱之為Kamal-Kakadi,在賓扎說成bken)。蓮的根莖,長度為30-60cm之間,直徑約為3-6cm。辨別蓮之根莖與其他普通蓮莖之分別是,整條根莖都有連綿不絕的小孔,試把蓮的根莖用斜線交叉法,從橫斷面切口上,可看到在莖的中心,有數個大孔,被數個毛細管大小的小孔環繞著。像纖維似的莖,當在其小孔內塞滿自選香料,可烤或煮來吃,是素食者可口的食品。在印度餐桌上,醃酸Kamal-Kakadi是美食家之喜愛食物。
如此這般我們發現了蓮的各個可吃的部份-蓮子及根莖。但傳說享用蓮的餐譜會導致享用者懶惰、昏睡、滿逸及忘卻以往的憂慮等。雖然未作過試驗,但在英國詩人湯尼臣的詩“食蓮者”中,他使蓮變成不朽,緣自一小隊海軍被棄於一座多山孤島上,他們只依賴食蓮藕生存,蓮在那裏長得很豐茂。有時,他們還會回顧先前的日子。
他們坐在那,暗暗地笑
俯望一片片荒涼的大地
枯萎和饑荒,禍害與災難
深海怒哮着,灼熱的沙粒
鏘鏗的兵器,燃燒的城
沉沒了的船,合掌祈禱的手
但微笑着,他們尋找譜出悲歌的樂曲
我們從蓮可以供給人們味覺之享受,再轉到談蓮在印度及佛教神學及傳統精神中擁有之崇高地位。
吠陀經文,一種最古、最被尊崇,由聖歌組成的印度經文,內裏領悟到天地間有一位至尊的神。漸漸地再有了宗教儀式,再而由信仰聖三之觀念取代只尊一位神。聖三就是三位神祇,如Brama-創造者Vishnu-保護者及Shiva-毀滅者,三者共同統治不只是人之生命,而是遍及整個宇宙。他們中間,誰是至尊無上的,在聖三信仰經文裏從沒作清楚地表示。但隨着時間的過去,信仰Vishnu的人超越其他兩位,在他們之經典譯文裏,寫出其他兩位神都尊崇Vishnu的最高地位。這樣子說服了他們自己後,他們繼續讚美下去,尊Vishun為最偉大的神。
從這部神話集流傳開去有幾個傳說,但為了不使離題太遠,待我們轉回故事所述的蓮之特點罷。根據一項傳說,創造之神Brahma,他自己說是源出一株長在Vishnu(保護之神)臍間的蓮。蓮上,Lakshmi斜倚着蓮葉,站在他身旁。在另外的畫像裏,Vishnu是有四隻手的,其中一手持蓮,當Lakshmi獨自在畫像出現時,也同樣手持一蓮。人們注意到,這等畫像大多數都顯示Vishnu之蓮座脫離道德敗壞的塵世,正像現實中,蓮莊嚴地在沼澤裏把頭仰離水面一樣。
根據分析家解釋,種種顯示,暗示蓮至尊的特性如同水在印度之氣候及環境裏一樣的珍貴。
在印度的思想及宗教領域,蓮花已牢牢地建立了它的地位。自然地,蓮花也像佛教一樣,從印度傳到東方其他國家。在中國某些地方及東方其他國家,有很多宗教教義興起,其中最著名的教義採用Lotus-Sutra作圖案。無論佛教在甚麼地方興起,都可以見到佛教神殿的蓮座有八片均勻蓮瓣,象徵高貴道路之八部。或稱Ashtangita Marg,是Grutam佛用此訓誡以減輕人類痛苦。
因而,在花之王國裏,蓮之至尊地位仍未受到挑戰。
*本文作者生於印度,是退休官吏兼自由作家,他的稿件,經常在報章及雜誌發表。他最近寫了一部華士古·加馬的生命與歷程的傳記,不久將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