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蓮與澳門民間文化

譚達先*

  蓮, 植物, 又名荷, 亦稱為蓮花、荷花, 又有別名菡萏、芙蕖, 熱帶亞細亞原產, 花生淺水中。
  蓮, 是一種多功能的富有中國民間文化(包括澳門民間文化)特徵的名花。
  

蓮早已是文學好題材


  
  蓮, 很早就是文學最好的題材之一, 上古已引起民間詩人的注意。公元前五百七十年前在《詩經》中, 已有歌詠蓮花的美好歌句。二千多年前已有描寫採蓮人的勞動歌。在南北朝民歌中, 有時以“蓮”、“藕”、“蓮子”為題材, 不乏好例。到了宋代,“蓮”在民間文化中, 被說書人賦予了新的意義, 塑造了“李翠蓮”的小說、話本《快嘴李翠蓮記》。
  以“蓮”、“藕”為題材的民間笑話, 在明、清兩代已有出現。在近代的民間諺語中, “蓮”起着反映人民的品德與人生觀的作用。在近現代諧趣的歇後語中, “蓮”被採用為題材的更多, 名句不少。在近代與“蓮”有關的童謠, 早已遠揚海外, 給華僑民間文化增添光彩。
  港澳地區, 既有山塘, 也近大海, 以“蓮花”為題材的民歌、民謠, 更饒中國南疆地方色彩。
  

澳門獨特童謠《荷花開》


  
  特別值得介紹一首澳門童謠遊戲歌《荷花開》, 它有獨特的創造。 它以複疊法把荷花讚詠達十二次之多, 為歷代從未有過, 最為兒童所喜愛, 原文如下:
  “荷花荷花幾時開?一月唔開二月開, 二月唔開三月開, 三月唔開四月開, 四月唔開五月開, 五月唔開六月開, 六月唔開七月開, 七月唔開八月開, 八月唔開九月開, 九月唔開十月開, 十月唔開十一月開, 十一月唔開十二月開, 十二月荷花朵朵開。”
  玩遊戲時, 一群女童邊做動作, 邊唱上歌。女主角蹲在中間, 別人圍著她, 把手按在她頭上, 說第二句“二月”, 再依次往下唱; 唱到末句, 大家把按在女主角頭上的手拿去, 她便可站起來。 全首動作不多, 大家輪流做“荷花心”(主角)。至于唱荷花在何時開, 視乎花心的生日的月份。如她在五月份生日, 荷花即在五月份開。
  這樣不斷用複疊法唱著, 情節步步推進, 也層層深入, 深化了對蓮花的感情, 既加強了遊戲的節奏感與娛樂性, 也加強了女童對“蓮花”的深刻印象。
  如此有趣多彩而又富于娛樂性的長篇童謠, 即使在全國傳統童謠中, 也是少見的。可以說, 澳門人創作出此歌謠, 在藝術上有了精進, 而在豐富民間遊藝文化上, 也是新的創舉!
  


澳門蓮花地名有九處


  
  蓮花久被當為中華民族名花之一, 也被吸取到地理民俗中。它的名字與各處的地名結合起來, 組成具詩情畫意的地名, 豐富多樣, 生動形象, 這也是藝術創造。
  在澳門, 人們繼承並發揚著中華民族熱愛蓮花的光輝傳統, 甚為著名。澳門自古種蓮花、惜蓮花、賞蓮花、讚蓮花, 已成為一種別具民俗特色的生活美, 澳門地名冠以“蓮”或“蓮花”原樣的, 至少有九處之多。《香山縣誌》說:“澳(門)唯一徑達前山, 南北一沙堤亙其間, 徑長十里, 廣五六丈, 盡處有山拔起, 附萼蓮蜷, 曰蓮花山。”這是說, 因在地形上, 在長長沙堤盡處, 有山突起如蓮花狀, 故名蓮花山; 而沙堤以山名之, 故名“蓮莖”。 今此山地形已大變, 但以“蓮花”、“蓮莖”形容地貌, 具體形象, 極饒詩情畫意, 長留在澳門人記憶中, 詩人們也會從中獲得靈感, 永不止息!此外, 澳門地名與“蓮”有關的, 還有“蓮峰廟”、“蓮溪廟”、“蓮莖巷”、“蓮莖圍”、“蓮莖圍村”、“蓮莖馬路”、“蓮峰球場”、“蓮莖沙堤”等等。
  在澳門這麼一個只有四十多萬人口的面積不大的國際性城市, 竟有如此之多的地名冠以“蓮”字, 正說明澳門人對蓮花有著強烈的感情, 深切的嗜愛。 蓮、蓮花, 是澳門人深深嗜愛的傳統名花, 也是蘊含豐富的中國民間文化內容的時代形象。它不但富有清新的詩意, 也寄寓深刻的哲理!我讚賞名花, 也敬佩澳門人的智慧!
  
  * 教授、澳籍華裔學人, 著名中國民間文學理論家, 香港大學哲學(民間文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