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訊息



失去視覺魅力的漢城

金俊生*

  當來自異國的游客首次抵達漢城,從機場到市中心的路途上,映入眼簾的會是撲面的群山和迤邐的漢江。接近市區,出現的是大面積的巨型住宅區,區內交通連綿不斷,人流熙攘擁擠,完全看不見古老宮殿的遺迹和身着民族服飾的人群。
  漢城給人的第一印象或許是混亂不堪,與想像中的位於有五千年歷史和諸多神秘傳統國家的城市相差甚遠。翌日,你會看到這個城市的居民步履飛快,眉頭重鎖,神情肅穆。與陌生人的交流快如槍彈,沒有笑容,沒有風度,忙亂和具動感,寫字樓大廈或商業中心構成了這樣一幅緊張、緊迫的畫面。離開機場時所見的群山和河流,無影無踪,再也見不到了。留下的只有彌漫於各處的實實在在的緊張感。
  我覺得我在漢城所見使我有雙重的失落和失望。這一失落是因為它的出現往往是由不受注意的文字造成的。在討論甚麼事情該做,甚麼事情不該做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漢城的歷史。
  漢城起源於公元前18年帕姬(PAEKJE)王國建立期間,該國的首都距現在的城市很近。後來,十四世紀的中順(CHOSUN)朝國王希望建築一個象徵國家重獲新生的新首都,選擇的地點除了本身須風光旖旎,自然地形優越外,還應有一道保護國民不受外來侵略的天然屏障。1394年,國君選定新首都漢順(HANSUN),在此建築皇宮,並命令建造其他宮殿。至皇朝末期,這座城市已經被依着周圍四座山的山勢而建的屏障圍護起來。
  1910年,日本殖民政府將這座城市易名為京城(KYOUNSUNG),但1945年獨立後,韓國人民又將其改為現名“ 漢城”(SEUL) — 這一名稱在朝鮮語裏即表示首都。
  在採用漢城這一名稱前,還曾有過一些由漢語衍生而來的其他字。
  漢城最終在朝鮮戰爭(1950-1953)中毀壞殆盡。1953年停戰後,城市重建,漢城才再次具備了國家首都的規模。
  從那時起,漢城成為韓國的首府,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中心,每一個韓國人心中經濟成功的舞臺。過去數十年乃至今天,尤其是八十年代以來,漢城仍然是那些期望獲得成功及離成功更近人士的目的地。
  漢城現有人口超過一千萬,是世界十大城市之一。
  這個巨大的城市具有兩個完全不同的方面。她既是一個比較現代化的城市,又具有悠久的歷史,既反映着巨大的變化和增長,又充滿歷史和傳統的東西。可惜實際情況卻是,標誌漢城特色的這兩個方面不是並行和諧地發展,而是互相嚴重冲突。其中最突出的是視覺秩序和以往經驗的冲突。五、六十年代的重建耗盡了這個國家的物質和精神能量。人們重建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城市,不回首過去,只着眼於未來。
  最具漢城特色的這種增長的結果是,通常俯瞰我們,我們將之視作神靈膜拜的群山消失在環繞我們的高樓大廈背後。
  如今,任何地方,滿目皆見游樂場、商業中心、手提電話,滿街充塞着數量龐大又全無必要的、主要用來顯示駕車人“身份”的汽車。
  漢城由兩個不同的區域組成:一個在漢江以北,另一個在最近二十年間建成的現代化新區位於漢江以南。南北兩城區的差別就如白天不同於夜晚。但通過無數交通幹道互相連接的兩個城區卻一樣地商業化。江北的明冬區(MYOUNGDONG)古老而富足,這裏的職員即使在八月間炎熱的白天也西裝革履。這個街道狹窄的傳統區使人 聯 想 起 古 老 的“中國城”。江南的阿江冬新區(APKUJONGDONG),富裕、快捷、簡單、淺顯、優雅,將其分隔的馬路寬濶並且具有最現代的日本風格。頗具諷刺的是,南區正是大部分韓國人孜孜以求的城市概念。高聳入雲的大廈,寬濶的馬路,豪華的商業中心是許多韓國人為了美好的將來奮鬥經年,歷盡千辛萬苦,節衣縮食後渴望得到的回報。
  街道狹窄,店鋪林立,這些不久以前的遺迹以及世紀初期古老朝鮮遺留的風物不再吸引韓國人,他們甚至不明白這些才是應向外國人展示的最美好的東西。相反,他們認為這些代表着並不令人自豪的過去。事實上,他們自己的這種態度同樣令人羞愧。
  物換星移,要糾正快速發生的變化,新的基礎設施不可或缺。
  對過去的詮釋應當這樣,不是將其塵封古老的記憶,而應將其作為現代化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在這種意義上來建設我們的城市。
  1994年,漢城慶祝建城600年,目標是在各種挑戰並生的世紀轉換之際的重生、增長和發展。然而,這個城市要做的一切都應該以我們曾經棄置的過去為基礎。過去會將我們引向悠久歷史的新篇章。
  
  * 建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