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颱風
颱風是指形成於熱帶太平洋西部和南海的發展至一定強度的熱帶氣旋,它是一種具有強大暖中心結搆的氣旋性渦漩,直徑不大,但中心氣壓很低。颱風是猛烈的風暴,它來臨時往往帶來狂風暴雨和驚濤駭浪,具有很大的破壞力,威脅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是一種災害性天氣。
不過,颱風也有它有利的一面,它帶來的降水可以減輕或解除秋天的旱情。華南沿海一些地區,颱風雨往往佔全年總雨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一、影響澳門的颱風
澳門鄰近熱帶北緣,位於珠江口西側,面臨浩瀚的南海。珠江口是颱風影響或登陸頻繁的地段之一,因此澳門也經常受颱風的影響,有時甚至就在其附近登陸。
(一)颱風的級別
颱風範圍內的風速以近中心處為最大,國際上均以近中心最大風速作為它的強度分類標準。不同的國家與地區有不同的分級標準和級別名稱。澳門分為4級,從弱到強依次為:熱帶低氣壓,熱帶氣旋,強烈熱帶氣旋,颱風,而將它們總稱為熱帶風暴。各級劃分標準見表8.1。
香港、日本的分級與澳門一樣,不過中間兩級叫做熱帶風暴和強烈熱帶風暴,而總稱叫做熱帶氣旋。中國以前則稍有不同,將中間兩級合成一級,祇分3級,依次叫熱帶低壓、颱風和強颱風,總稱也叫熱帶氣旋;但從1989年起也採用國際標準,即與香港、日本一樣。雖然嚴格按照分類來說,颱風祇是其中的一段,但是一般使用上也習慣把各級熱帶風暴通稱為颱風。
表8.1 澳門熱带風暴强度分級表
┌──────┬───────────────┐
│級别 │近中心最大風速 │
│ ├─────┬─────┬───┤
│ │海里/小時 │公里/小時 │風級 │
├──────┼─────┼─────┼───┤
│熱帶低氣壓 │22-34 │41-63 │≤7 │
├──────┼─────┼─────┼───┤
│熱帶氣旋 │34-47 │63-87 │8-9 │
├──────┼─────┼─────┼───┤
│強烈熱帶氣旋│47-64 │87-119 │10-11│
├──────┼─────┼─────┼───┤
│颱風 │>64 │>119 │≥12 │
└──────┴─────┴─────┴───┘
為了區別起見,每個颱風都有一個編號。國際上的編號共4個數字,外加括號,前面兩個代表年份,後面兩個則為從每年第一個颱風開始的順序號,例如,“(8805)”即表示1988年第5號颱風。此外,美國氣象局還給每一個颱風取一個人的名字。首先編定4組名字,每組21個,名字的第一個字母分別從A到w(中間缺Q和U)。4組名字合起來依次使用,即一共84個,每年第1號颱風緊接在上一年最末一個颱風名字後面連續命名下去,第4組用完後再返回第1組繼續使用。在名字之前冠以該颱風的級別名稱,例如“颱風愛倫”、“強烈熱帶氣旋比提”等。澳門、香港也採用美國的命名。
(二)颱風影響的次數
澳門氣象台將以澳門為中心、半徑為400海里(約740公里)的圓弧作為颱風警戒的第一道防線,熱帶風暴中心一進入這道防線,便懸掛1號風球,宣佈它有可能影響本澳。進入這道防線的熱帶風暴,有一部份繼續向澳門靠近,進入了距離澳門100海里(185公里)的範圍內,便有可能對本澳產生嚴重的影響。這些熱帶風暴之中,有一小部分會直趨澳門,在它周圍50海里(92.6公里)的範圍內登陸,便會對澳門帶來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可以據此將影響澳門的颱風分為三級:進入400海里範圍內——有影響;進入100海里範圍內——有嚴重影響;進入50海里範圍內——登陸。當然,這祇是從距離澳門遠近來劃分,至於實際影響和破壞的程度,還要看颱風本身的強弱大小以及侵襲方向而定。
1952至1986年三十五年來澳門受熱帶風暴影響一共231次①,平均每年6.6次;其中嚴重影響的有72次,平均每年2.1次;在澳門及其鄰近地區登陸的有20次,平均每年0.6次。也就是說進入400海里範圍內的熱帶風暴,祇有31.2%繼續靠近,進入100海里範圍以內;進入100海里的又祇有27.8%最後登陸。登陸的熱帶風暴僅佔最初進入400海里範圍的8.7%。
72個嚴重影響澳門的熱帶風暴中,有34個(47.2%)是颱風,23個(31.9%)是熱帶氣旋,13個(18.1%)是熱帶低氣壓,祇有2個是強烈熱帶氣旋(僅佔2.8%)。登陸的熱帶風暴中,比例則有所不同,75%是颱風(15個),熱帶氣旋和熱帶低氣壓各佔10%(2個),強烈熱帶氣旋祇佔5%(1個)。由於在澳門及其鄰近登陸的大多數是中心風力在12級以上的颱風,因此大都在不同程度上給澳門帶來一些破壞。
表8.2 各月影響澳門熱带風暴次数(1952-1986)
┌────┬─┬─┬─┬─┬─┬─┬─┬─┬─┬─┬─┬─┐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11│12│
├────┼─┼─┼─┼─┼─┼─┼─┼─┼─┼─┼─┼─┤
│影響 │ │ │ │2 │7 │26│49│51│55│29│11│1 │
├────┼─┼─┼─┼─┼─┼─┼─┼─┼─┼─┼─┼─┤
│嚴重影響│ │ │ │ │3 │5 │17│17│18│10│1 │1 │
├────┼─┼─┼─┼─┼─┼─┼─┼─┼─┼─┼─┼─┤
│登陸 │ │ │ │ │2 │2 │3 │6 │5 │1 │ │1 │
└────┴─┴─┴─┴─┴─┴─┴─┴─┴─┴─┴─┴─┘
澳門受熱帶風暴影響的年變化情況見表8.2。1、2、3、三個月份,完全沒有熱帶風暴影響澳門。4月份,三十五年來也祇有2次影響,但是沒有一次能進入100海里範圍之內。受影響次數最多的是7、8、9三個月,不論是影響、嚴重影響或者登陸,都比其他月份多。與年初不同,一直到11、12月,澳門都受熱帶風暴的影響。不過,三十五年來12月份祇有1次,但那一次卻長驅直入,一直到達澳門西側登陸。而11月雖然有11次進入400海里範圍,但是祇有1次繼續深入到100海里以內,不過卻未能進入50海里以內登陸。
二、颱風活動的季節及年際變化
源於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廣闊熱帶洋面上的熱帶風暴,終年均有發生,而對澳門有影響的則祇是從4月份開始。但是,4月、11月和12月的熱帶風暴,除了個別之外,一般很少對澳門搆成嚴重的威脅。三十五年來這三個月影響澳門的熱帶風暴共有14個,但是能夠進入100海里和50海里範圍的分別祇有2個(14.3%)和1個(7.1%)(見表8.2)。從表8.2還可以看出,5月份影響的雖然比11月份少,但是進入100海里和50海里範圍的比重大得多,5月是42.9%和28.6%,而11月則祇有9.1%和0。
因此,5月至10月是澳門的颱風季節。進入400海里、100海里和50海里範圍的熱帶風暴,這六個月內分別佔全年的94%、96%和95%。
7、8、9月又是颱風季節中受熱帶風暴影響機會最多的三個月,三十五年來,影響、嚴重影響或登陸的熱帶風暴分別佔全年的67%、72%和70%。三十五年平均,每年這三個月內有4.4個熱帶風暴進入400海里範圍,其中有1.5個進入100海里以內,又其中有0.4個在50海里之內登陸。因此,7、8、9三個月又是澳門颱風季風中的“旺季”。
影響澳門的熱帶風暴,每年都有。但是,進入距離澳門100海里範圍之內的則不然,從1952至1986年這三十五年內,就有五年空白(1955、1956、1959、1965和1972年),一個也沒有。大多數年份有1至3次,最多的兩年(1964、1970年)各有5次。三十五年中,沒有颱風登陸的有十九年,佔半數以上。有颱風登陸的十六年中,大多數一年祇有一次登陸。最多的是1964年,一年有3次颱風登陸。
1964年5月28日,颱風維奧拉在澳門以西不到50公里的地方登陸,澳門多處水浸,最高陣風達到139公里/小時。8月9日,颱風艾達在珠江口登陸,中心在離澳門東北方不到30公里處掠過,最高陣風也達到122公里/小時。不到一個月,接着在9月5日颱風露比又登陸澳門,大量財物損毀,還有1人死亡。颱風露比給澳門造成的損失不是最嚴重的,但是它卻創造了3項1952年以來澳門氣象上的最高(低)紀錄;氣壓的最低紀錄——954.6百帕,陣風的最高紀錄——211公里/小時,一小時最大降水量的最高紀錄——125.1毫米(登陸的第二天出現的)。
一年中第一個嚴重影響澳門的熱帶風暴叫做“初颱”,最末一個則叫做“終颱”。澳門的初颱多數在7月份,最早在5月,最遲在9月才出現。最早出現的一個初颱風是1961年的颱風愛麗斯,它於5月19日凌晨進入100海里警戒線,並於當天下午2時許在珠江口東側登陸。最遲的一個初颱是1977年的颱風弗里達,9月24日才進入100海里的範圍,但是沒有侵襲澳門,而是在西面兩百來公里的陽江縣登陸,它也是該年唯一的一個進入100海里以內的颱風。
終颱多數出現在9月份,但是最早的可以早在6月份就出現,最遲的也可以遲至12月才出現。最早的終颱是1960年的颱風奧莉芙,進入100海里警戒線的時間是6月29日。最遲的一個終颱是1974年的颱風艾瑪,它在12月2日早晨進入100海里防線,當天下午2時左右在澳門西側約70公里處登陸,因為它形成於非颱風季節,至登陸時強度已經減弱。
總的來說,颱風活動的年際變化是相當大的。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有的年份甚至一個也沒有進入到最後防線之內;開始和結束的時間也有遲有早,不同年份相差可達好幾個月。
三、颱風的源地與路徑
熱帶風暴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條件:(1)水溫高於27℃、空氣相對濕度大於85%的洋面;(2)低層氣流大範圍輻合,匯集大量潮濕空氣,上升凝結成雨時釋放出大量潛熱,這就是颱風形成與發展的能源;(3)高層氣流輻散,以維持低層的輻合;(4)有明顯的地球自轉偏向力(科氏力)存在。中、高緯地方水溫較低,不具備第1項條件;赤道附近科氏力不明顯,不具備第4項條件。因此,熱帶風暴主要形成於南、北緯5°至20°(有時可達25°的暖濕洋面上。不同地區對熱帶風暴有不同的稱呼,例如,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稱颱風,東北太平洋、大西洋、加勒比海、墨西哥灣的稱颱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的稱旋風,澳洲西北的稱“畏來風”。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是地球上熱帶風暴發生數目最多,影響範圍最廣的一個海區,主要形成的海區是菲律賓以東的加羅林羣島、馬里亞納羣島和馬紹爾羣島附近海域,以及南海的中北部海域。
影響或登陸澳門的熱帶風暴以來自太平洋源地的為多。1952至1986年進入100海里以內的72個熱帶風暴中,有77.8%來源於太平洋,祇有22.2%來源於南海。其中繼續深入至50海里範圍之內登陸的20個熱帶風暴,75%的源地是太平洋,25%的源地是南海。來自太平洋的熱帶風暴雖然多,但是登陸的比重卻小於來自南海的。進入100海里警戒線的太平洋熱帶風暴,大約4個有1個登陸澳門及其鄰近地區,而南海熱帶風暴則3個有1個登陸。一般說來,太平洋熱帶風暴強度較大,而南海熱帶風暴則來得較早。
熱帶風暴形成後,便在內部結搆及周圍環境因素(主要是大範圍大氣流場、熱力場、地形等)的影響下不斷移動,其中心的移動軌迹就是熱帶風暴的移行路徑。太平洋颱風的路徑比較有規律,主要有三類:(1)向偏西方向經過菲律賓或巴林塘海峽、巴士海峽進入南海,侵襲華南沿海及越南;(2)向西北方向掠過台灣或冲繩島附近後,侵襲華東沿海;(3)在太平洋轉向,呈拋物線形侵襲日本和朝鮮。影響或登陸澳門的是第1類路徑。南海颱風的路徑則比較複雜多樣,迂回曲折或者原地打轉,甚或突然轉向。
在澳門及其鄰近地區登陸的熱帶風暴的路徑可以分為兩大類:偏西北向颱風路徑(圖8.1),偏北向颱風路徑(圖8.2)。
偏西北向的颱風路徑又可再細分為兩種(圖8.1):(1)太平洋熱帶風暴經過菲律賓的呂宋島或呂宋島北面的巴林塘海峽進入南海後,繼續穩定地向西北方向移動,經過東沙羣島附近海面以後,從東南方向侵襲珠江口;(2)與第1種路徑大致相仿,但稍偏北,經過台灣南面的巴士海峽進入南海後,繼續循西北偏西方向移動,從偏東方向侵襲或掠過珠江口。
偏北方向的颱風路徑也可以再細分為兩種(圖8.2):(1)熱帶風暴在南海形成以後,路徑近回曲折,最後從南方或偏東南方、偏西南方侵襲珠江口;(2)太平洋熱帶風暴進入南海後,方向開始時比較偏西,好像是向越南或海南島移動,但是到了東徑115°附近,方向突然一轉,直指珠江口,最後在澳門或其鄰近地區登陸。
從圖8.1和圖8.2的比較還可以看出,循第1類第1種路徑(即正西北方面的路徑)侵襲澳門的熱帶風暴最多,1952至1986年共有11個,佔登陸總數的55%。其他三種路徑分別祇有2至4個。
談到颱風路徑時,不能不提及1986年的颱風韋恩。它雖然未曾在澳門或其鄰近地區登陸,但是卻三度闖進澳門的400海里警戒線,三次使氣象台掛起風球,路徑曲折,變化多端,奇特異常,是個百年來前所未見的怪颱風。1986年8月16日,颱風韋恩在南海中部菲律賓以西洋面上生成,隨即向西北移動,於18日進入400海里警戒線。至20日到達澳門南方約150海里的地方,卻突然轉向東北行,曾經闖進過100海里警戒線。以後繼續向東北移動,於22日襲擊了台灣。接着在台灣以東洋面上原地擺動一陣,最後一個回馬槍,又掠過台灣南端進入南海,第二次闖入400海里警戒線後,繼續向西南移動。至26日,韋恩又再一次來個一百八十度轉向,往東北方再次移出南海。但是,它仍然沒有遠離,從29日起接連幾天都在台灣東南洋面上原地打轉。9月3日,韋恩再進南海,第三次闖進400海里警戒線。不過這次不再回頭了,一直向西北偏西方向搖搖擺擺地前進,於9月5日在雷州半島與海南島之間沿海地區登陸,然後穿過瓊州海峽,於6日凌晨再在越南登陸。颱風韋恩從8月16日生成,至9月6日最後登陸,歷時22天,壽命之長,也是罕見的。

圖8.1 登陸澳門的偏西北向颱風路徑(1952—1986)

圖8.2 登陸澳門的偏北向颱風路徑(1952—1986)
四、颱風災害
颱風是一種災害性的熱帶天氣系統,它帶來的狂風、暴雨和風暴潮,每年都給受它影響地區的居民造成巨大的損失和傷亡。據官方的統計,1981年香港、菲律賓、朝鮮和日本因颱風造成的損失將近120億美元;僅在東南亞地區,每年平均有兩千多人因颱風肆虐而喪生②。颱風的破壞性來源於它的巨大無比的能量,如果將一個成熱的颱風所蘊藏的能量拿來發電,可以供給六千多個像香港這樣的大城市應用。
(一)颱風警報訊號
由於颱風具有破壞性,因此有必要讓船舶和居民事先知道,及早採取防備措施,以減少損失。1884年香港氣象台首任台長多伯克採用了兩種訊號系統,一種是圓柱形、球形和圓錐形的懸掛訊號,一種是鳴放火炮。一般叫做掛風球,燒風炮。以後逐漸有所改進,形成今天的颱風警報訊號系統。澳門所用基本與香港的一樣,白天用不同形狀的“風球”,夜間用不同颜色組合的燈光,表示熱帶風暴的可能影響程度。
澳門氣象台的“風球”是用白藤或輕金屬製成,懸掛在大炮台、港務局、東望洋炮台、望廈炮台、氹仔復原所及路環水警分所等高處。當熱帶風暴中心進入距離澳門400海里(約740公里)的第一道警戒線時,便開始懸掛颱風訊號。訊號由1、3、8、9、10號組成,其中8號有4種分別指示強風的可能方向。當懸掛9號(颱風中心進入100海里警戒線,預料將有嚴重影響)和10號(颱風逐漸接近,其中心將在附近掠過)訊號時,大炮台同時會響起不同的警報。各級訊號的形狀和說明分別見圖8.3和表8.3。
懸掛風球祇是顯示數小時後預測可能出現的天氣情況,而絕不是表示當時所發生的情況。五十、六十年代以後,收音機、電視機逐漸普及,人們在家中便可以經常從電台、電視台收到氣象台發出的颱風消息及懸掛風球的情況,已很少直接去看各處所懸掛的訊號是甚麼形狀了。不過,它對於船艇來說,還是起着一定作用的。
根據澳門氣象台統計,1956至1988年這三十一年內,澳門總共懸掛過各級風球498次,共8,698小時09分,平均每年15.1次,263小時35分(表8.4),由此可見澳門受颱風影響的頻繁程度。其中懸掛10號風球的3次分別是:1964年的颱風露比、1979的颱風荷貝及1983年的颱風愛倫。
圖8.3 澳門熱帶風暴訊號形狀

表8.4澳門懸掛熱带風暴訊號統計(1956-1988)③
┌───┬───┬───┬───┬───┬───┬───┬──┬───┬───────────┐
│風球 │1 │3 │8NW │8SW │8NE │8SE │9 │ 10 │ 合計 │
│號數 │ │ │ │ │ │ │ │ ├───┬───────┤
│ │ │ │ │ │ │ │ │ │次數 │持續時間 │
├───┼───┼───┼───┼───┼───┼───┼──┼───┼───┼───────┤
│總次數│221 │178 │13 │13 │28 │30 │12 │ 3 │498 │8,698小時09時 │
├───┼───┼───┼───┼───┼───┼───┼──┼───┼───┼───────┤
│年平均│6.70 │5.39 │0.39 │0.39 │0.85 │0.91 │0.36│ 0.09 │15.1 │263小時35分 │
│次數 │ │ │ │ │ │ │ │ │ │ │
└───┴───┴───┴───┴───┴───┴───┴──┴───┴───┴───────┘
由此可見澳門受颱風影響的頻繁程度。其中懸掛10號風球的3次分別是:1964年的颱風露比、1979的颱風荷貝及1983年的颱風愛倫。
(二)澳門歷史上的大風災
施梅士在《澳門與颱風》一書中列舉了從1738年至1983年間侵襲澳門的70個颱風(其中十八世紀2個,十九世紀16個,二十世紀前50年17個,五十年代以後35個)。並根據當時的有關報導扼要介紹了各個颱風及其造成的災情④。這70個颱風中,災情介紹用了“很多損失”、“大量損失”、“十分嚴重”、“無可估計”等字眼的約佔半數,而可以認為是十分厲害的颱風又佔這半數的一半左右。其中,1874年9月22日、1923年8月18日、1964年9月5日、1983 年9月9日這4次,可以稱得上是澳門百多年來的4場大風災。下面根據有關文獻⑤的記載,簡單介紹這4次大風災。
(1)1874年9月22日“甲戌風災”
1874年即清同治十三年,歲次甲戌,故又稱這次風災為“甲戌風災”。颱風於9月22日開始嚴重影響澳門和香港,至深夜最為厲害,一直持續至23日凌晨。除了港澳之外,沿珠江口北上,中山、順德直至廣州都災情慘重。據後來粗略統計,澳門5,000多人喪生,2,000多艘漁船、蝦艇沉沒,幾艘較大的輪船也被摧毀,不少樓宇倒塌、花王堂起火付諸一炬,市政廳也被吹毀,損失約二百萬元。最慘的是沙梨頭海傍河湧上一木橋被暴潮冲毀,附近居民走避風災過橋逃命,但不知橋已被冲走,黑暗中紛紛墮河溺斃,事後檢到浮屍82具,草草葬於沙崗。後開闢馬路,遂將義墳遷至普濟禪院後山,至今仍在。
這次颱風因在深夜肆虐,居民、船民逃避不及,喪生者眾。據稱氹仔、路環居民幾乎全部遇難。當時有一記者報導:“對於那些僥幸生還的人來說,星期二是個終生難忘之夜;……在澳門,死亡的人是那麼多,以至祇能草草堆在一起火化掉。單是一日之內就燒了一千多屍體”。⑥
根據後來的分析研究,認為1874年這次颱風是在菲律賓以東的太平洋上形成,向西北偏西方向掠過呂宋島以後侵襲澳門和香港,最低氣壓是945百帕⑦。
(2)1923年8月18日“癸亥風災”
1923年歲次癸亥,這場風災又叫“癸亥風災”。其災情之慘重,僅次於“甲戌風災”,而為本世紀之最。這個颱風在太平洋上關島附近生成,在澳門以北不到20公里進入珠江三角洲,最低氣壓936.3百帕,最高陣風200公里/小時。颱風從上午10時半大炮台鳴炮報警後不久登陸,一直至晚上12時,蹂躪了14小時,吹塌房屋百多間,船廠24間,覆舟無數,死亡四百多人。
(3)1964年9月5日颱風“露比”
第一節已經提到過,颱風露比是1952年以來澳門氣象3項紀錄的保持者(最低氣壓、最高陣風和一小時最大降雨量)。這個颱風於太平洋上形成後,經過巴林塘海峽進入南海,循西北方向的路徑於5日下午2時半侵襲澳門,造成相當嚴重的災情。樓宇倒塌及部份毀壤等意外30多宗;1人死亡,15人受傷;無家可歸及受危樓威脅者共1,600多人,被迫暫住青洲收容所。全澳約三分之一地區遭到水浸;郊區菜田蔬菜全部被毀,吹毀木屋300多家;吹倒的大樹、招牌不可勝數,到處瘡痍滿目,市面全面受到破壞。
(4)1983年9月9日颱風“愛倫”
颱風愛倫的路徑與露比相似,於9月9日早上侵襲澳門,最低氣壓963.0百帕,最高陣風150公里/小時。愛倫使澳門懸掛10號風球持續8小時(四十年代以來3次10號風球中最長的一次),災情比1964年颱風露比更為慘重。愛倫肆虐時,澳門水浸交通電訊中斷;內港四、五十艘漁船和水上居民住家艇沉沒;至少有19人死亡或失蹤;財物損失約1千多萬元。1983年也是癸亥年,無獨有偶,六十花甲一回頭,本世紀前後的兩次“癸亥風災”,都給澳門造成了嚴重的災情。
颱風是一種災害性天氣,它活動頻繁,給人們帶來或多或少的災難。但是,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雷達、氣象衛星、電腦等的應用,對颱風形成、發展、移動的監測越來越及時,對颱風的認識越來越深刻,人們當可逐漸掌握其規律,及時預測其行蹤,事先採取有效的防禦措施,就可以把損失減少至最低限度。
注釋:
①本章用以進行統計的基本餈料主要取自:
1. Serviços Metorolóicos e Geofíisicos: 《Resultados das Observações Meteorológicas de Macau》歷年年報。
2.上海颱風研究所編:《西北太平洋颱風基本餈料集(1949-1980)》,氣象出版社,北京,1984。
②轉引自Dyson, A:《From Time Boll to Atomic Clock》, Government Printer, Hong Kong, 1983.
③同①,1988年年報。
④SimÔes, J. B. : 《Macau e os TufÔes》, Imprensa Oficial, Macau, 1985.
⑤1.李鹏翥:《澳門古今》,三聨書店香港分店/澳門星光出版社,香港,1986。
2.梅士敏:《澳門風災史話》(之一至之四),澳門日報,1983Äê3月。
3.梅士敏:《澳門史上三大風災》,澳門日報,1983Äê9ÔÂ12日。
⑥同②
⑦Matos, P. F. de:《O Maior Tufão de Macau》, Anais do Clube Militar Lisboa,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