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降水
澳門1952年至1986年三十五年平均年降水量為2000.3毫米,平均年降水日數為137天。在相同緯度的地區來說,澳門的雨量是相當充沛的。例如,印度的加爾各答(北緯22°32′)年雨量為1599毫米,墨西哥的坦皮科(北緯22°12′)只有1083毫米①,更不用說北非和阿拉伯半島的沙漠了。
一、降水的季節變化
(一)雨量和雨日的年變化
澳門年雨量雖多,但季節分配不太均勻,有的月份雨量較多。有的月份則較少,各月雨量和雨日見表7.1
表7.1 澳門各月雨量(毫米)和雨日(天) (1952-1986)
┌──┬──┬──┬──┬───┬───┬───┬───┬───┬───┬───┬───┬───┐
│月份│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雨量│29.6│56.9│73.7│173.8 │335.3 │361.9 │240.1 │326.2 │234.8 │106.9 │36.4 │24.7 │
│雨日│6 │ 10 │ 12 │ 12 │ 16 │ 18 │ 16 │ 16 │ 14 │ 7 │ 5 │ 5 │
└──┴──┴──┴──┴───┴───┴───┴───┴───┴───┴───┴───┴───┘
全年雨量最多的月份是6月,最少雨量的是12月,它們的月雨量分別為361.9毫米和24.7毫米。雨日量最多的也是6月,有半數以上的日子下雨,雨日多達18天,雨日最少的是11月和12月,分別只有5天。
從表7.1可以看出澳門雨量和雨日的年變化有如下幾個特點:
1.澳門雨量的年變化屬雙峰型,全年月雨量有兩個峰值。主高峰在6月,次高峰在8月,兩個高峰之間的7月是一個低谷。這是華南沿海降水量年變化的一般型式。7月低谷的出現是由於單一氣團控制所致。
2.多雨月份與少雨月份雨量差別較大,而最多雨月與最少雨月雨量相差幾達十四倍。這反映了季風氣候乾、濕季節差異明顯的特徵。
3.雨日的年變化基本與雨量一致,但不是雙峰型,而是單峰型。
澳門與其東鄰香港相比,年雨量稍少。1951年至1980年三十年平均,香港年降水量為2224.7毫米②,而同一時期澳門平均年降水量則只有1941.2毫米,約相當於香港的87%強。雨日則澳門為137天,香港為140天,僅比澳門多3天,這說明香港降水強度稍大於澳門。兩地各月雨量及雨日的比較見圖7.1。
從圖7.1可以清楚看出,12月至5月(冬、春季)澳門月降水量比香港稍多,而6月至11月(夏、秋季)則香港比澳門多得多。雨日也有同樣的差別。各季節的比較,可以從表7.2看得更清楚。
表7.2 澳門、香港各季雨量、雨日比較 (1951-1980)
┌──────┬─────┬─────┬──────┬─────┐
│季節 │ 春 │ 夏 │ 秋 │ 冬 │
│ │(3-5月)│(6-8月)│(9-11月) │(12-2月)│
├───┬──┼─────┼─────┼──────┼─────┤
│ 雨量 │澳門│536.5 │943.5 │358.9 │102.3 │
│ │香港│492.3 │1162.0 │476.3 │94.1 │
│(毫米)│差值│+44.2 │-218.5 │-117.4 │+8.2 │
├───┼──┼─────┼─────┼──────┼─────┤
│ 雨日 │澳門│39 │51 │26 │21 │
│ │香港│35 │57 │28 │19 │
│ (天) │差值│+4 │-6 │-2 │+2 │
└───┴──┴─────┴─────┴──────┴─────┘
冬、春季雨量,澳門分別為香港的108.7%和109.0%,而夏、秋季雨量,澳門則只有香港的81.2%和75.4%。在雨日方面,冬、春季澳門是香港的110.5%和1111.4%,而夏、秋季則只有香港的89.5%和92.9%。
圖7.1 澳門、香港各月雨量,雨日比較(1951-1980)
(二)雨季和乾季
澳門位於季風氣候區,季風氣候的特點之一就是乾、濕季節比較分明。從表7.1已經知道澳門降水比較集中於春末至秋初的一段時間內,究竟哪幾個月算是雨季,哪幾個月算是乾季呢?月雨量的多寡固然可以用來區分。但是,月雨量多少毫米以上才算是雨季月份,也有不同的看法,並沒有完全統一的標準。這裡用降水相對系數③來劃分雨季和乾季,降水相對系數C=r÷R,r是某月實際雨量,R是假如將全年總雨量均勻分配於每一天時該月份應得的雨量(即年雨量除以365,然後乘上該月天數)。
降水相對係數的意義在於它不是降水量的絕對數值,而是一個表示某一月份實際雨量佔全年的均勻分配時該月可能得到雨量的比率。它能表示某一月份實際雨量偏離均勻分配狀況的程度。降水相對係數C=1時,該月實際雨量符合於均勻分配狀況,不多也不少;C小於1時,即雨量少於均勻分配狀況,該月雨水不足;C大於1時,則表示該月實際雨量多於均勻分配狀況,雨水偏多。澳門1952年至1986年平均雨量算出的降水相對系數列於表7.3。
表7.3 澳門各月降水相對係數C (1952-1986)
┌──┬───┬──┬───┬───┬───┬───┬───┬───┬───┬───┬───┬───┐
│月份│1 │2 │3 │4 │5 │6 │7 │8 │9 │10 │ 11 │12 │
├──┼───┼──┼───┼───┼───┼───┼───┼───┼───┼───┼───┼───┤
│C │0.17 │0.37│0.43 │1.06 │1.97 │2.20 │1.41 │1.92 │1.43 │0.63 │0.22 │0.15 │
└──┴───┴──┴───┴───┴───┴───┴───┴───┴───┴───┴───┴───┘
從表7.3可見,澳門從4月至9月降水相對係數均大於1,而1至3月及10至12月則都小於1。也就是說,從1952年至1986年的三十五年平均狀況來看,澳門的雨季開始於4月,結束於9月,共長6個月;而乾季則從10月開始延續至次年3月,也是6個月。
雨季6個月雨量共1672.1毫米,佔全年總雨量的83.6%,雨日共92天,佔全年67.2%;乾季6個月雨量共328.2毫米,僅佔全年總雨量的16.4%,雨日只有45天,佔全年32.8%。乾季的雨量和雨日分別只相當於雨季的19.6%和48.9%。可見澳門乾濕季節的確是很分明的。
冬半年,澳門與整個東南大陸一樣,受強大的極地大陸氣團控制,盛行偏北氣流,帶來了低溫、乾燥、少雨的天氣,形成了乾季。而夏半年,則分別受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與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共同影響,盛行偏南氣流,帶來了高溫、潮濕、多雨的天氣,這就是一年中的雨季。
前面已經提到,澳門降水年變化是雙峰型,7月是一個低谷。因此,7月把整個雨季分成前後兩段,前段叫“前汛期”,後段叫“後汛期”。前汛期從4月至6月,多年平均雨量共871.0毫米,佔雨季的52%和全年的43.5%;後汛期從7月至9月,雨量共801.1毫米,佔雨季的48%和全年的40.0%。這兩個時期降水的主要成因不盡相同。前汛期降水主要是由鋒面低槽天氣系統產生,而後汛期降水則主要是由颱風帶來。
雨季開始於4月,結束於9月,是就多年平均狀況而言,具體拿某一年份來看就可能會有遲有早。1952年至1986年間,雨季開始於4月的有18年,但是也有16年開始於5月,另外還有2年遲至6月才開始。乾季的出現時間則比較穩定,三十五年中有20年開始於10月,而開始於9月和11月的分別有8年和6年,另外還有1年早在8月就開始了乾季。
(三)一日最大雨量和一小時最大雨量
澳門的暴雨相當厲害,有時一天便會降雨幾百毫米,一小時也會有上百毫米的雨量。暴雨往往使一些低窪的街道因排水不及而致水淹,給城市生活帶來很大的不便。澳門各月份一日最大降雨量及一小時最大降雨量列於表7.4。
表7.4 澳門各月一日最大雨量(1901-1986)及一小時最大雨量(1952-1986) 毫米
┌────┬───┬───┬───┬───┬───┬───┬───┬───┬───┬───┬───┬───┐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
│ 一日 │106.2│67.2 │91.1 │272.6│348.2│304.3│237.4│275.8│280.2│316.6│113.7│118.2│
│最大雨量│ │ │ │ │ │ │ │ │ │ │ │ │
│一小時 │17.8 │25.6 │30.2 │86.4 │107.2│75.6 │83.6 │94.0 │125.1│52.6 │34.0 │19.0 │
│最大雨量│ │ │ │ │ │ │ │ │ │ │ │ │
└────┴───┴───┴───┴───┴───┴───┴───┴───┴───┴───┴───┴───┘
從4月至10月,一日最大降水量為200至350毫米,其餘各月也有60至120毫米。1901年以來的八十六年中,一日最大降水量的極大值是348.2毫米,是1972年5月10日紀錄到的。該月份的降雨特別多,月雨量高達975.2毫米,也創下了澳門一個月最大降雨量的最高紀錄。1972年5月10日一天下了5月份雨量的三分之一,而5月份一個月又下了全年雨量的三分之一(1972 年年雨量為2645.4毫米)。
雨季月份(4月至9月)澳門一小時最大降雨量可達75至125毫米,乾季各月(10月至3月)則只有15至55毫米。1952年以來的三十五年中,一小時最大降雨量極大值是125.1毫米,出現於1964年9月6日。當天正是創造了澳門最低氣壓紀錄的颱風“露比”在珠江口登陸的第二天,她帶來了狂風暴雨,也創下一小時最大降雨量的最高紀錄。
二、降水的多年變化
澳門從1901年起便有雨量觀測,但是完整的降水紀錄則自1907年才開始,因為1905年全年缺測,1901年2月和1906年1月至3月也缺測。本節利用這八十多年的資料,分析澳門降水多年變化狀况。
澳門位於東亞季風區,降水變化深受季風活動的影響。夏季風帶來的暖濕氣團是降水的主要源泉,但它的活動年際變化很大。有些年份夏季風很強,帶來充沛的雨水,但有的年份則比較弱,以致雨水偏少,有些年份夏季風來得早,雨季跟著也開始得早,但有的年份則姍姍來遲,雨季也隨之而遲到。華南沿海降水另一主要源泉就是颱風,它的活動更加多變,有的年份影響澳門的颱風相當多,降水也會偏多,颱風影響少的年份,雨量也會偏少。另外,澳門乾季形成主要原因之一的冬季風的強弱、次數多寡也年年不同。所有這些,都使得澳門降水的年際變化相當大。
表7.5 澳門各月最大、最小雨量 (1901、1987)
┌───┬───┬───┬───┬───┬───┬───┬───┬───┬───┬───┬───┬───┐
│月份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
│最大 │153.1│279.0│477.8│583.2│975.2│892.9 │917.8│836.4│621.4│405.1│233.7│140.6│
│月雨量│ │ │ │ │ │ │ │ │ │ │ │ │
│最小 │ │ │ │ │ │ │ │ │ │ │ │ │
│月雨量│ 0 │ 0 │ 4.9│ 2.8│36.6 │44.2 │25.4 │37.8 │10.6 │ 0 │ 0 │ 0 │
└───┴───┴───┴───┴───┴───┴───┴───┴───┴───┴───┴───┴───┘
表7.5列出了澳門各月份從1901年至1987年(5月份的最大月雨量紀錄是1987年創造的)的最大和最小月雨量。從表中可以清楚看到兩個極端的差異是很大的,有的甚至以百倍計算。例如10月份,八十多年來有四年完全沒有下雨,雨量為零,但是最多的一年(1923年)月雨量卻高達405.1毫米。乾季各月份(1至3月及10月至12月),最小月雨量多數為零,但最大月雨量多數也超過200毫米,全都超過100毫米。雨季各月份(4至9月),最大月雨量都在500毫米以上,多數超過800毫米,但是最小月雨量卻不足50毫米,4月份的最小月雨量甚至只有2.8毫米。
年雨量的變化則沒有月雨量那麼大。1901年至1987年中澳門雨量最多的一年是1982年,全年總雨量多達3041.4毫米,八十多年來只有這一年的年雨量超過3000毫米。最少雨的一年則是1904年,年雨量只有982.5毫米,其次是1963年,年雨量也只有985.0毫米,八十多年來就是這兩年的年雨量少於1000毫米。最少雨量與最多雨年的年雨量相差只有兩倍左右。
1902至1904及1907至1987年的八十四年平均年雨量為1861.6毫米。這八十四年中,有43年年雨量超過平均值,而在多年平均值以下的則有41 年,分別佔總年數的51.2%和48.8%。也就是說,總的來看雨水偏多的年份和雨水偏少的年份大致相當。假如以多年平均年雨量為標準,每增加或每減少10%為一級,則八十四年來各級年雨量出現的頻率見表7.6。
表7.6 澳門的歷年各級年雨量分佈頻率 (1902-1904、1907-1987) %
┌────┬───┬───┬───┬───┬───┬───┬───┬───┬───┬───┬───┬───┐
│級别 │-41% │-31% │-21% │-11% │-1% │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
│以多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平均值 │ │ │ │ │ │ │ │ │ │ │ │ │
│为準 │-50% │-40% │ -30% │ -20% │ -10%│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
│頻率 │ 2.4 │ 8.3 │ 13.1 │ 13.1│ 11.9│ 19.0 │ 13.1 │ 8.3 │ 4.8 │ 1.2 │ 3.6 │ 1.2 │
└────┴───┴───┴───┴───┴───┴───┴───┴───┴───┴───┴───┴───┘
從表7.6可以看出,約有31%左右的年份其年雨量在正、負10%之間,有32%左右超出平均值10%以上,還有37%左右比平均值偏少10%以上。因此,從表7.6的分級頻率來看,如果認為在平均值上、下的10%以內也算正常年份的話,澳門還是雨量偏少的年份比雨量偏多的年份略多一些,前者出現頻率為36.9%,後者則為32.2%。
降水變率可以更好地說明一個地方雨量長年變動的相對大小程度。氣候統計中常用離差(每年實際雨量與多年平均雨量之差)絕對值的平均數(叫做平均差)除以多年平均雨量的結果作為降水變率。澳門1907至1986年的年降水變率見表7.7,表中還列出了1至3月、4至6月、7至9月、10至12月四個時段的降水變率。從該表可以看出年降水變率比季降水變率要小,而乾季(1至3月及10至12月)的降水變率則又比雨季(4至6月及7至9月)的大得多。因為乾季雨量較小,一有變化,差異即顯得很大;而雨季則雨量較多,即使有所變化也因基數大而差異沒有那麼顯著。
表7.7 澳門的降水變率 (1907-1986) %
┌────┬───┬───┬───┬────┬───┐
│時段 │1-3月 │4-6月 │7-9月 │10-12月│全年 │
├────┼───┼───┼───┼────┼───┤
│降水變率│49.6 │28.3 │24.2 │58.7 │18.9 │
└────┴───┴───┴───┴────┴───┘
上面所說的都是總的情況,並未涉及逐年的大小變動。圖7.2A繪出了從1901至1987年逐年(缺1901、1905和1906三年)年降水量變化曲線,圖中的虛線是多年平均值。年雨量的逐年變化相當大,個別年份前後兩年差值竟接近或相當於一年的總雨量。例如,1963年是八十多年中的第二個少雨年,年雨量只有985.0毫米,次年(1964年)年雨量卻多達1999.8毫米,前後兩年的差值為1014.8毫米,比1963年年雨量還多了一些。又如1977年,總雨量1243.6毫米,次年2550.4毫米,差值也比1977年的年雨量稍多。雖然逐年變化很大,但是也隱約可以看出一些比較長期的變化趨勢。這從圖7.2B的十年滑動平均曲線便看得更滑楚了。
從圖7.2B中,可以發現在年雨量十年滑動平均曲線上明顯出現三個波峰:本世紀第二個十年的後期至二十年代前期,三十年代後期至五十年代前期,七十年代後期開始至現在。三個波峰之間是兩個明顯的低谷。而且,三個波峰的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都一個比一個大,第一個波峰差少許才達到多年平均值的水平,第二個波峰則已超過平均值,第三個波峰超過平均值更多,差不多超出了400毫米。
由此可見,澳門從本世紀初以來,經歷了乾、濕交替的三個周期。二十世紀開始的頭十五年,年雨量偏少,是個乾期;1915至1925年,年雨量有所增加,是一個濕期。1925至1935年又出現了第二個乾期,以後則是第二個濕期,延續大約二十年左右。五十年代末期開始是第三個乾期,大約持續了十年後,在七十年代末期開始進入第三個濕期,一直到現在仍然處於這個濕期中。除了這三峰三谷交替的特徵之外,還看出一個總趨勢,就是年雨量緩慢增加的趨勢。也就是說,不但是濕期的年雨量總的來說一個比一個多,而且乾期的雨量也是一個比一個多。
澳門年雨量的80%左右是雨季的降水量,因此,雨季雨量的多年變化趨勢也肯定與年雨量的趨勢基本一致。這一點從雨季雨量十年滑動平均曲線(圖7.3A)可以清楚看出,它也同樣顯現出三個逐漸增強的乾、濕交替周期。而乾季雨量的變化趨勢則有些不一樣(圖7.3B),雖然也大致存在三個起伏周期,但是各個波峰、波谷的強度和持續時間均與濕期不同。濕季的總趨勢是略呈馬鞍形,即是第二個濕期的強度較第一、第三濕期弱,而不是一個比一個強。第二乾期在三十年代初,時間很短,不到五年;而第三乾期則很長,從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前期,持續了十五年左右。第一濕期出現時間比雨季的較遲,而第二濕期則比較提前。雖然有這些差異,但是乾季雨量變化總趨勢是起伏較和緩,抵消不了雨季雨量變化的影響,所以年雨量變化趨勢主要決定於雨季的變化。
圖7.2 澳門年雨量變化(1902-1904,1907-1986)
_ _ _ _ _ _多年平均值 A·實際年總量 B·十年滑動平均值

圖7.3 澳門雨季、幹季雨量10年滑動平均曲線(1902—1904,1907—1986)
_ _ _ _ _多年平均值 A____雨季 B____幹季
三、降水的地區差異
降水不僅在時間上起伏相當大,而且在空間上的變化也不小。本節利用1971至1986年澳門氣象台及設立於氹仔、路環的雨量站觀測紀錄,分析澳門降水的地區差異情況。澳門氣象台位於大炮台上,氹仔雨量站在氹仔南部的行政大廈,路環雨量站在路環西北部的政府農場(近年農場撤消,劃歸路環郊野公園)。以該三台站為代表的澳門半島、氹仔、路環三地乾季、雨季及全年雨量列於表7.8。
澳門半島、氹仔、路環三地相距不達,降水差別雖然不算太大,但是雨量也有所不同。從表7.8可以清楚看出,澳門降水的地區差異有如下幾個特點:
表7.8 澳門半島、氹仔、路環雨量比較(1971-1986)毫米
┌────┬────┬───┬────┐
│ │雨季 │乾季 │全年 │
├────┼────┼───┼────┤
│澳門半島│1840.6 │407.7│2248.3 │
├────┼────┼───┼────┤
│氹仔 │1585.6 │357.8│1943.4 │
├────┼────┼───┼────┤
│路環 │1761.3 │421.5│2182.8 │
└────┴────┴───┴────┘
1.三地年雨量以澳門半島為最大,氹仔最小。如果以大炮台氣象台的觀測紀錄為標準,則路環年雨量相當於半島的97.1%,相差僅65.5毫米;氹仔則只相當於半島的86.4%,相差達304.9毫米。
2.三地雨季雨量均約佔年雨量的81%左右。雨季雨量也是半島最大,氹仔最小。路環相當於半島的97.0%,相差只有79.3毫米;氹仔則僅相當於半島的86.1%,相差達255.0毫米。
3.乾季雨量雖然是氹仔最小,但路環則比半島稍多。路環相當於半島的103.4%,多13.8毫米;氹仔則相當於半島的87.8%,相差49.9毫米。
不但在雨量方面,而且三地在下雨天數方面也有差別。1971至1986年平均,大炮台站雨日為135天(其中雨季89天、乾季46天);氹仔最少,只有121 天(雨季82天、乾季39天);路環則比半島稍多,138天(雨季91天、乾季47 天)。
澳門降水的地區差異原因相當複雜,不僅牽涉到較大範圍的局地環境,也牽涉到觀測站所在的較小環境;不僅與地形有關,也與城市的影響有關。一般來說,海島雨量較少,城市影響則可使雨量增加。澳門三地雨量差異,這些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是要更詳細闡明,便需要更多台站更長期的餈料以作進一步的研究。
註釋:
①Lamb, H. H. : Climate:Present, Past and Future, Vol. 1, Methuen,London, 1972.
②Chiu, U.N.& So. C.L. (eds):A Geography of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ong Kong, 1983.
③朱炳海:《中國氣候》,科學出版社,北京,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