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氣溫與濕度
一、氣溫的年變化與日變化
(一)氣溫的年變化
根據1952年至1986年三十五年的氣象觀測資料,澳門的年平均氣溫是22.3℃,低於全地球同緯度的平均值。澳門氣象台所在的緯度是北緯22°12′,該緯度圈的全球平均海平面氣溫是24.2℃,比澳門高1.9℃。與緯度差不多的其他地方比較,澳門年平均氣溫比印度加爾各答(Ca1uctta)低4.5℃,比墨西哥坦皮科(Tampico)低1.9℃(表5.1)。
表5.1 澳門與同緯度其他地方氣温比較①
┌───────┬──────┬───────┬───────┬────────┐
│ 地點 │ 澳門 │加爾各答 │ 坦皮科 │緯圈平均溫度 │
│ (緯度) │(22°12′N) │(22°32′N) │(22°12′N) │ (22°12′N) │
│(海拔高度) │ (57米) │ (6米) │ (20 米) │ │
├───┬───┼──────┼───────┼───────┼────────┤
│平 │ 1月 │14.5 │20.2 │18.9 │20.3 │
│均 │ 7月 │28.5 │29.1 │28.0 │27.8 │
│氣 │年平均│22.3 │26.8 │24. 2 │24.2 │
│溫 │ │ │ │ │ │
│(℃)│ │ │ │ │ │
└───┴───┴──────┴───────┴───────┴────────┘
從表5.1還可以看出,澳門7月平均氣溫與同緯度其他地方是差別不大的,甚至略高於緯圈平均值;但是1月平均氣溫則低得多,比緯圈平均值低5.8℃。比加爾各答低5.7℃,比坦皮科低4.4℃。這是因為冬季位於中國以北的西伯利亞氣溫極低,最冷中心1月平均氣溫接近零下50℃,一股股世界上強大的冷空氣從這個地球寒極頻頻南侵,冷前鋒經常掠過華南,造成不同程度的降溫。而加爾各答則因北方有世界最大的青藏高原阻擋,冷空氣不能逾越,冬季氣溫仍然較高。因此,澳門雖然夏季氣溫與同緯度差不多,但是冬季卻低五、六度之多,以致全年平均氣溫也偏低了。
澳門各月平均氣溫列於表5.2。最熱月是7月,月平均氣溫為28.5℃;最冷月是1月,月平均氣溫為14.5℃。年較差是14.0℃,比同緯度其他地方大,因為最低月平均氣溫偏低的緣故。
表5.2 澳門各月平均氣温 (1952-1986)
┌──┬───┬───┬───┬───┬───┬───┬───┬───┬───┬───┬───┬───┐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
│氣溫│14. 5 │14.9 │18.0 │21.9 │25.8 │27.5 │28.5 │28.2 │27.2 │24.5 │20.5 │16.5 │
└──┴───┴───┴───┴───┴───┴───┴───┴───┴───┴───┴───┴───┘
將各月平均氣溫繪成圖5.1,便可進一步分析澳門氣溫的年變化過程。圖5.1是將氣溫年變化曲線的後半部(最熱月至最冷月)按相反方向點繪(見圖中的虛線部分),亦即8月、9月、10月、11月、12月的橫坐標分別與6月、5月、4月、3月、2月各月重合。從該圖可以清楚看出澳門氣溫年變化的一些特徵。
1.從1月至7月的氣溫上升過程可以明顯分為三個階段。1月至2月氣溫回升十分緩慢,2月至5月則迅速上升,5月以後溫度上升速度又逐漸減慢。從2月至5月,月平均氣溫升高了10.9℃,升溫幅度佔了年較差的78%。
2.7月以後的氣溫下降過程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7月至9月氣溫下降速度十分緩慢,9月至12月則迅速降溫,12月到1月速度又趨於減慢。從9月至12月,月平均氣溫下降了10.9℃,降溫幅度也佔年較差的78%。
3.由於12月至1月氣溫下降幅度大於1月至2月的氣溫回升幅度,7月至9月的下降幅度又小於5月至7月的升溫幅度,而且2月至5月升溫幅度與9月至12月的降溫速度基本一樣,因此,9月、10月、11月的氣溫明顯高於對稱的5月、4月和3月。也就是說,秋季氣溫高於春季,9月至11月平均氣溫為24.1℃,而3月至5月平均只有21.9℃。當然,這與它們的天氣差異有很大關係,秋高氣爽,晴朗少雨,而春季則多雲霧,經常陰雨連綿。
圖5.1 澳門月平均氣溫的變化

圖5.2 澳門與香港氣溫比較(1951—1980)
________澳門 _ _ _ _ _ _香港
A.平均氣溫;B.平均最高氣溫;C.平均最低氣溫
澳門的氣溫比香港稍低。從圖5.2可以看出,無論是月平均氣溫,還是平均最高氣溫和平均最低氣溫,香港都比澳門略高,不過年變化過程則是基本一致的。該圖的香港氣溫資料取自《香港地理》②是1951至1980年三十年的平均值,為了時間的統一以便比較,圖中澳門資料也用1951年至1980年的平均值。兩地氣溫差異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其差值在秋、冬季大於春、夏季。香港9月至11月和12月至1月的平均氣溫分別比澳門高0.6℃和1.1℃,而3月至5月和6月至8月則分別只高0.3℃和0.2℃。平均最高氣溫和平均最低氣溫也有這樣的特點(表5.3)。
表5.3 澳門與香港各季平均氣温比較 (1951-1980)
┌─────────┬───┬───┬────┬────┐
│項 目 │ 春 │ 夏 │ 秋 │ 冬 │
│ │3-5月│6-8月│9-11月 │12-2月 │
├──────┬──┼───┼───┼────┼────┤
│平均氣溫 │澳門│21. 9│28.0 │24.0 │15.3 │
│ │香港│22.2 │28.2 │24.6 │16.4 │
│ │差值│-0.3│-0.2│-0.6 │-1.1 │
├──────┼──┼───┼───┼────┼────┤
│平均最高氣溫│澳門│24.6 │30.9 │27.1 │18.6 │
│ │香港│25.1 │31.1 │27.6 │19.4 │
│ │差值│-0.5│-0.2│-0.5 │-0.8 │
├──────┼──┼───┼───┼────┼────┤
│平均最低氣溫│澳門│19.9 │25.7 │21.4 │12.7 │
│ │香港│20.1 │25.9 │22.3 │14.0 │
│ │差值│-0.2│-0.2│-0.9 │-1.3 │
└──────┴──┴───┴───┴────┴────┘
(二)四季的劃分
春、夏、秋、冬,謂之四季,人所共知。但四季的劃分,卻是眾說紛紜,古今不同,中西各異。中國古籍多用立春(2月4日前後)、立夏(6月5日前後)、立秋(8月8日前後)、立冬(11月8日前後)作為四季的開始。天文學上則以春分(3月21日前後)、夏至(6月22日前後)、秋分(9月23日前後)與冬至(12月21日前後)為四季之始日。中國民間習慣以陰曆1至3月為春季,4至6月為夏季,7至9月為秋季,10至12月為冬季。西方也有相同的分法,不過是用陽曆計算的。
氣候統計上一般以1月為最冷月,7月為最熱月,故以陽曆3、4、5月為春季,6、7、8月為夏季,9、10、11月為秋季,12月及次年1、2月為冬季,而以1月、4月、7月和10月分別作為四季的代表月份。這對於以統一的時間標準來比較各地的氣候,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實際上有的地方一年之中四季未必齊全,有的地方即使有四季但長短也各不一樣。一般溫帶地區四季才較分明,往北的寒冷地帶則夏季短促、甚至長年無夏,以南的亞熱帶、熱帶則冬季不長,甚至終年無冬。因此,應當有一種符合自然界實際情況的四季劃分方法。
中國氣候學家張寶堃於1934年參照我國東部地區的物候變化,提出了一種新的分季標準,以10℃和22℃為冷(冬季)——暖(春、秋季)——熱(夏季)之間的界限③。他以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穩定降到10℃以下作為冬季開始,從10℃以下穩定上升到10℃以上時作為春季的開始,候平均氣溫穩定上升到22℃以上作為夏季開始,從22℃以上穩定下降到22℃以下時作為秋季開始。這種四季劃分方法比較適合我國自然情況,因此至今仍為中國氣候學界所應用。
利用1952年至1986年歷年逐日平均氣溫進行統計的結果,發現澳門三十五年平均的各候均溫全年都超過10℃,第22候(4月16日至20日)平均氣溫為22.4℃,開始超過22℃,第63候(11月7日至11日)平均氣溫為21.9℃,開始降至22℃以下。按照上述張氏劃分四季的標準,澳門是沒有冬季的,夏季從4月16日開始到11月6日結束,長達205天,而春、秋季則相連,從11 月7日起一直至次年4月15日為止,共160天。根據香港1951年至1980年三十年平均的候均溫資料④,季節劃分與澳門相似,只是夏季結束時間推遲了一候,夏季從4月16日至11月11日共210天,比澳門長5天,春秋季從11 月12至次年4月15日共長155天,比澳門短5天。
當然,澳門終年無冬只是就幾十年的平均狀況而言,從個別年份來看就並不都是如此。從1952年至1986年這三十五年中,就有20年出現過平均氣溫低於10℃的候(以下簡稱“冷候”),出現頻率為57.2%,這20年中,大多數年份只出現一候或兩候,有一年出現了四候(1984),有兩年各出現了三候(1969 和1977)(表5.4)。澳門的冷候都出現於1、2、12這三個月內,其中以2月出現的機會最多,三十五年中有14年共出現過二十一個冷候;其次是1月,有8年共出現了十個冷候;12月最少,只有4年共出現了四個冷候,其出現頻率分別為40.0%、22.9%和11.4%。
表5.4 澳門冷候出現頻率 (1952-1986)
┌───────┬────────────────┬──┐
│級别 │一年内出現冷候次數 │合計│
│ ├───┬───┬───┬─┬──┤ │
│ │ 0 │1 │2 │3 │4 │ │
├───────┼───┼───┼───┼─┼──┼──┤
│出現年數 │15 │9 │8 │2 │1 │35 │
├───────┼───┼───┼───┼─┼──┼──┤
│出现頻率(%)│42.8 │25.7 │22.9 │57│2.9│1O0 │
└───────┴───┴───┴───┴─┴──┴──┘
表5.5 澳門1月、2月、12月各候出現冷候次數 (1952-1986)
┌───────┬────────────────┬─────────────────┬─────────────┐
│月份 │1 │2 │12 │
├───────┼──┬──┬─┬──┬──┬──┼──┬──┬──┬──┬──┬──┼─┬──┬─┬─┬─┬──┤
│日期 │ 1 │ 6 │11│ 16 │ 21 │ 26 │ 31 │ 5 │ 10 │15 │ 20 │ 25 │2 │ 7 │12│17│22│ 2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 10│15│ 20 │ 25 │ 30 │ 4 │ 9 │ 14 │19 │ 24 │ 1 │6 │ 11 │16│21│26│ 31 │
├───────┼──┼──┼─┼──┼──┼──┼──┼──┼──┼──┼──┼──┼─┼──┼─┼─┼─┼──┤
│冷候次數 │ 2 │ 2 │0 │ 2 │2 │ 2 │ 6 │ 7 │ 2 │ 1 │ 3 │ 2 │0 │0 │0 │0 │1 │ 3 │
├───────┼──┼──┼─┼──┼──┼──┼──┼──┼──┼──┼──┼──┼─┼──┼─┼─┼─┼──┤
│出現頻率(%)│5.7 │ 5.7│0 │5.7 │5.7 │5.7 │17.1│20.0│ 5.7│2.9 │8.6 │5.7 │0 │0 │0 │0 │29│8.6 │
└───────┴──┴──┴─┴──┴──┴──┴──┴──┴──┴──┴──┴──┴─┴──┴─┴─┴─┴──┘
表5.5更分別列出1月、2月和12月三個月每一候歷年出現冷候次數及頻率。2月份整個月都有可能出現冷候,1月份則除了第3候(1月11日至15 日)外其餘五候均有機會出現,而12月份則只有最後兩候(22日至26日及27 日至31日)才有可能出現冷候。出現機會最大的是2月上旬的兩個候(1月31 日至2月4日,2月5日至9日),三十五年來分別出現過7年和6年,出現頻率分別為20%和17%。
根據前面所述的四季劃分標準,候均溫必须穩定降到10℃以下才算是冬季的開始。也就是說,偶爾出現一、兩個冷候還不能算冬季。所謂穩定,應當有兩種情況:(1)連續出現三個以上的冷候;(2)出現一、兩個冷候就中斷了,但隔了一、兩個冷候以後又再度重新出現冷候,從第一個冷候至最後一個冷候(包括中間的暖候)各候候均溫的總平均仍然低於10℃。
澳門冷候出現相當分散,大多數是孤立出現,連續出現的並不多見。符合上述第一種情況的是1976-1977年度,從1976年12月27日起至1977年1月10日順序三個候的候均溫是7.2℃、8.3℃和9.8℃、連續三個都是冷候。符合第二種情況的有兩個年度,19671968年度和19831984年度。1967出2月5日至9日的候均溫只有6.8℃,跟著兩個候溫回升,候均溫分別達10.8℃和10.9℃,隨後的一個候又降至9.3℃,前後四個候候均溫的總平均為9.5℃;1983年1月21日以後四個候的候均溫依次為7.8℃、11.6℃、9.4℃和9.5℃,總平均為9.6℃。
由此可見,三十五年來,澳門雖然有20個年份出現過冷候,但是眞正稱得上是出現冬季的只有三年,1967-1968年度、1976-1977年度和1983-1984年度,出現頻率只有8.6%。所以,從多年平均來說,澳門長年無冬,從個別年份來看也是甚少出現,平均十二年才有一年可能出現冬季。而且,即使出現了冬季,持續時間也很短,只不過是15至20天。這是因為澳門鄰近熱帶北緣,太陽輻射量豐富,下墊面溫度較高,冷氣團入侵後,如無冷空氣繼續補充,便很快變性,氣溫就迅速回升。
(三)氣溫的日變化
澳門1952年至1986年平均氣溫日變化曲線繪於圖5.3,分別以1月、4月、7月、10月代表氣候統計意義的冬、春、夏、秋四季。從圖中可以清楚看出,四季日變化曲線的趨勢大致相似,只是振幅有所差別而已。小時氣溫的最低值出現於清晨6時或7時,最高值則出現於午後2時或3時。秋(10月)、冬(1月)氣溫日變化最大,因為天氣一般晴朗乾燥,白天地面受熱多,夜間無雲,地面放出大量長波輻射,氣溫急劇下降,所以氣溫晝夜相差較大。春季(4月)多雲霧,陰雨天多,地面白天吸熱與夜間放熱差別不大,因此氣溫日變化最小。夏季(7月)氣溫日變化也不大,亦是由於濕熱多雨的緣故。
澳門三十五年平均氣溫日較差(平均最高氣溫與平均最低氣溫的差值)也有年變化,以12月為最大,達6.2℃;其次是11月,6.0℃;最小是4月,只有4.5℃,2、3月和5、6月了也不到5℃(表5.6)。全年平均氣溫日較差為5.2℃。
表5.6 澳門各月平均氣温日較差 (1952-1956)
┌───┬──┬──┬──┬──┬──┬──┬──┬──┬──┬──┬──┬──┐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
│日較差│5.8│4.8│4.6│4.5│4.7│4.7│5.3│5.3│5.3│5.5│6.0│6.2│
└───┴──┴──┴──┴──┴──┴──┴──┴──┴──┴──┴──┴──┘
(四)極端氣溫
澳門從1901年至1986年八十六年間各月份的絕對最高氣溫和絕對最低氣溫列於表5.7。1月份的絕對最低氣溫最低,只有零下1.8℃,12月和2月次之,也僅攝氏零度左右。7月份絕對最高氣溫最高,高達38.9℃,其次是8月和9月,都在38℃以上。絕對最高氣溫除1月以外,其餘各月都在30℃以上,年變化較小,7月和1月相差只有9.8℃。絕對最低氣溫的年變化則較大,1月和7月相差達21.1℃。
圖5.3 澳門1,4,7,10月小時平均氣溫日變化
5.7 澳門各月絕對最高、最低氣温 (1901-1986)
┌───┬───┬───┬───┬───┬───┬───┬───┬───┬───┬───┬───┬───┐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
│絕對最│29.1 │30.2 │31.5 │35.3 │37.5 │36.9 │38.9 │38.5 │381 │36.0 │34.2 │30.0 │
│高氣溫│ │ │ │ │ │ │ │ │ │ │ │ │
├───┼───┼───┼───┼───┼───┼───┼───┼───┼───┼───┼───┼───┤
│絕對最│-1. 8│0.4 │3.2 │8.5 │13.8 │18.5 │19.3 │19.2 │13.2 │9.5 │6.0 │0.0 │
│低氣溫│ │ │ │ │ │ │ │ │ │ │ │ │
└───┴───┴───┴───┴───┴───┴───┴───┴───┴───┴───┴───┴───┘
從表5.7還可以看出1901年至1986年的八十六年間,澳門的極端最高氣溫是38.9℃極端最低氣溫是-1.8℃。前者出現於1930年7月2日及6日;後者出現於1948年1月26日。
根據1930年至1986年的歷年資料,5月至9月均有可能出現全年的絕對最高氣溫,不過機會最大的還是8月和7月(表5.8)。歷年絕對最高氣溫的範圍在32.7℃至38.9℃之間,大部份集中在34℃至36.9℃(表5.9);絕對最低氣溫多數出現於1月和2月,12月次之,偶爾也會出現於3月(表5.8)。絕對最低氣溫的範圍較寬,最低為-1.8℃,最高則可達到7.8℃,不過多數均在2.1℃至6℃之間(表5.9)。
5.8 澳門歴年絕對最高、最低氣温出現時间分佈 (1903-1986)
┌────┬───────────────┬──────────────┐
│ │絕對最高氣溫 │絕對最低氣溫 │
├────┼──┬──┬───┬──┬──┼───┬───┬──┬───┤
│出現時間│5 │ 6 │7 │8 │9 │1 │2 │3 │12 │
│(月份)│ │ │ │ │ │ │ │ │ │
├────┼──┼──┼───┼──┼──┼───┼───┼──┼───┤
│出現頻率│1.6│3.1 │42.2 │46.8│6.3│45.9 │32.8 │3.3│18.0 │
│ (%)│ │ │ │ │ │ │ │ │ │
└────┴──┴──┴───┴──┴──┴───┴───┴──┴───┘
5.9 澳門歴年絕對最高氣温、最低氣温級别分佈 (1930-1986)
┌─┬────┬────┬────┬─────┬─────┬────┬────┬─────┐
│絕│級别 │32~32.9│33~33.9│34~34.9 │35~35.9 │36一36.9│37~37.9│38~38.9 │
│對│(℃) │ │ │ │ │ │ │ │
│最├────┼────┼────┼─────┼─────┼────┼────┼─────┤
│高│出現頻率│3.1 │7.8 │32.8 │32.8 │17.2 │4.7 │1.6 │
│氣│(%) │ │ │ │ │ │ │ │
│溫│ │ │ │ │ │ │ │ │
├─┼────┼──┬─┴─┬──┴┬────┼────┬┴──┬─┴─┬──┴┬────┤
│絕│級别 │≤0 │0.1~1│1.1~2│2.1~3 │3.1~4 │4.1~5│5.1~6│6.1~7│7.1-8 │
│對│(℃) │ │ │ │ │ │ │ │ │ │
│最├────┼──┼───┼───┼────┼────┼───┼───┼───┼────┤
│低│出現頻率│3.3 │1.6 │0 │18.0 │19.7 │29.5 │16.4 │4.9 │6.6 │
│氣│ (%)│ │ │ │ │ │ │ │ │ │
│溫│ │ │ │ │ │ │ │ │ │ │
└─┴────┴──┴───┴───┴────┴────┴───┴───┴───┴────┘
澳門雖然甚少出現冬天,但是由於西伯利亞冷空氣的南侵,大多數年份還會出現最低氣溫低於5℃的寒冷天氣的,1901年至1986年還出現過兩次低於攝氏零度的最低氣溫。1947年12月20日最低氣溫降至0℃,三十多天後,即1948年1月26日,最低氣溫更低達-1.8℃,創造了澳門極端最低氣溫的紀錄。1947年-1948年度的冬天可以說是本世紀內澳門最冷的冬季了。
香港氣溫的極端程度比澳門稍弱,其極端最高氣溫只有36.1℃(1900年8月19日),比澳門低2.8℃,極端最低氣溫不過是0℃(1893年1月18日),比澳門高1.8℃⑤。
二、氣溫的多年變化
根據1930年至1986年的觀測資料,本節將分析澳門五十多年來的氣溫變化特徵。從表5.10可以看出,澳門年平均氣溫的多年變化並不大,標準差只有0.37℃,歷年最高均溫(23.2℃,1966年)與最低年均溫(21.4℃,1945年)的差值只有1.8℃,近90%的年份其年均溫變化在多年平均值的±0.5℃的範圍之內。
5.10 澳門1、4、7、10月及年平均氣温多年變化特徾 (1930-1986)
┌────────────┬───┬───┬───┬───┬───┐
│月份 │ 1 │4 │7 │10 │年平均│
├────────────┼───┼───┼───┼───┼───┤
│多年平均值(℃) │14.5 │21.8 │28.4 │24.4 │22.3 │
│標準差(℃) │1.65 │1.24 │0.55 │0.87 │0.37 │
│最高值(℃) │17.7 │24.3 │29.6 │26. 2 │23.2 │
│最低值(℃) │9.5 │18.8 │26.9 │22.6 │21.4 │
│變幅(℃) │8.2 │5.5 │2.7 │3.6 │1.8 │
│距平≤±0.5℃頻率(%) │28.1 │36.8 │71.9 │36.8 │89.4 │
│距平≤±1.0℃頻率(%) │71.9 │50.9 │10.5 │24.6 │ 0 │
└────────────┴───┴───┴───┴───┴───┘
在月平均氣溫變化方面,以1月份為最大,變幅高達8.2℃,有71.9%的年份1月份平均氣溫高於或低於多年平均值1℃以上;7月份變化最小,變幅只有2.7℃,71.9%的年份其月均溫與多年平均值之差小於0.5℃,因為澳門地處低緯,冬季太陽高度仍然較大,氣溫一般也較高。但是由於冬半年受冬季風控制,冷空氣南侵頻繁的年份會出現較強的降溫過程,使1月份平均氣溫偏低較多,以致年際變化相當大。例如1954年1月平均氣溫高達17.2℃,但是1955年1月平均氣溫則只12.7℃,相鄰兩年同一月份平均氣溫相差竟達4.5℃。而7月份夏季風盛行,經常受暖濕氣團控制,氣溫變化不大,1930至1986 年五十七年間有四十一年7月份平均氣溫在28℃至29℃的範圍內。
4月和10月平均氣溫的多年變化則小於1月而大於7月,但4月小於10 月,前者變幅為5.5℃,後者則為3.6℃。4月份是冬、夏季風交替時期,夏季風開始得早,暖濕氣團控制,氣溫較高,如果夏季風開始得遲,氣溫回升也較遲,因此月均溫年際變化也較大。五十七年內有三十八年相鄰兩年4月平均氣溫差值大於1℃。有十八年差值大於2℃。10月份雖然也是夏季風轉換時期,但是副熱帶高壓仍然相當強大,冷空氣南侵抵達本地區仍然不多,多數時候天氣晴朗,只是有時較涼,氣溫年際變化雖大於7月而仍小於4月。五十七年內只有二十五年相鄰兩年10月平均氣溫差值大於1℃,而二十二年差值小於0.5℃。
圖5.4A繪出了1930年至1986年澳門平均氣溫的逐年變化曲線,可以清楚看出歷年的起伏變化,以及與多年平均值的差距。為了考察澳門氣候冷暖變化,圖中還繪出了年均溫的十年滑動平均變化曲線(圖5.4B)。實際年均溫變化曲線雖然看起來有些雜亂無章,但是經過十年滑動平均的處理以後,澳門半個世紀以來的冷暖變化趨勢便很明顯了。
從圖5.4B可以清楚看出,1935至1940年年均溫在多年平均值之上,1941至1952年則低於平均值,1953至1966年年均溫又再次高於平均值,1966年以後則再一次降至平均值以下。也就是說,從本世紀三十年代中至八十年代初,澳門氣溫經歷了兩個偏暖期和兩個偏冷期。三十年代氣候偏暖,四十年代轉入偏冷,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中是偏暖期,以後氣候又趨於偏冷,至八十年代前期又有轉入偏暖期的趨勢。當然,這只是從較長時期的氣候變化來分析,偏暖其中並不排除有某些個別年份出現偏冷的可能,反之亦然。而且這是從年平均氣溫來說的,不同季節氣溫多年變化趨熱並不會是完全一樣,因此還需要分析四季的代表月份氣溫變化情況。
各代表月份冷暖變化趨勢不盡相同,各有特點(圖5.5):
1月份主要偏暖期從三十年代直至五十年代後期,持續了20年;七十年代以偏冷期為主;六十年代初則偏暖繼而稍偏冷。
4月份主要偏冷期從三十年代後期直至五十年代前期,也持續了近20 年;五十年代後期至六十年代前期又偏暖;六十年代後期至七十年代前期又偏冷;以後則轉入偏暖;至八十年代初又有轉入偏冷的趨勢。
7月份從三十年代後期至五十年代初期為偏冷期,以後直至八十年代初都是偏暖,只是在1975年前後有幾年稍為冷一點,但是仍然很接近多年平均值。
圖5.4 澳門年平均氣溫變化(1930—1986)
_ _ _ _ _ _57年平均值
A·實際平均氣溫;B·十年滑動平均值

圖5.5 澳門1,4,7,10月平均氣溫10年滑動平均值變化(1930-1986)
_ _ _ _ _57年平均值
10月份冷、暖期劃分較明顯,而且趨勢與年均溫的趨勢有點相似,主要也是兩個偏暖期和兩個偏冷期。三十年代後期至四十年代初偏暖,四十年代偏冷,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後期又偏暖,以後再一次偏冷,但在七十年代末即已轉入偏暖期,比年平均氣溫的轉暖趨勢提早出現。
氣候變化趨勢的分析,不僅有助於了解過去,更重要的是它能鑒往知來,可以幫助人們推測未來的冷暖變化趨勢。從以上的分析推斷,八十年代中後期澳門氣溫有可能出現偏暖的趨勢。
三、相對濕度
(一)相對濕度的年變化和日變化
1952年至1986年澳門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0%。月平均相對濕度年變化見表5.11,最大是4月,達87%,最小是11和12月,只有71%。相對濕度的年較差不大,僅16%。
表5.11 澳門各月平均相對濕度 (1952-1986)
┌────┬─┬─┬─┬─┬─┬─┬─┬─┬─┬─┬──┬─┐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相對濕度│74│82│86│87│86│86│83│84│81│75│ 71 │71│
└────┴─┴─┴─┴─┴─┴─┴─┴─┴─┴─┴──┴─┘
春季月份夏季風開始控制華南沿海,偏南的暖濕氣流十分活躍,帶來充沛的水氣,相對濕度為全年最高,3月至5月平均達86.3%。夏季雖然仍為暖濕流控制,但氣溫較高,因此相對濕度春季稍低,6月至8月平均仍達84.3%。秋季開始受冬季風影響,空氣中水氣含量顯著減少,9月至11月相對濕度平均只有77%。冬季受乾燥的極地大陸氣團控制,相對濕度為全年最小的季節,12 月至次年2月平均為75.7%。
相對濕度的日變化主要決定於氣溫的日變化,但是二者的位置剛好相反,即最低相對濕度出現於午後最高溫時刻,而相對濕度最高值則出現在清晨最低溫時間。澳門1月、4月、7月、10月小時平均相對濕度日變化見圖5.6。最高、最低值出現時間各月差別不大,最高值一般出現於清晨6、7時,最低值出現於午後2、3時。不過,4月份夜間濕度高而變化不大,後凌晨1時至清晨7時,平均相對濕度均在91%至92%之間,最高值並不明顯,各季日變化的幅度差別較大,乾燥的秋冬季日變幅大於潮濕的春、夏季。1月和10月小時平均相對濕度日變化的幅度達17%左右,而且這兩個月份的日變化趨勢和各小時平均值基本上相似的。最濕的4月份變幅最小,只有12%左右,而且最低值也在80%以上,7月份變幅稍大,達14%左右,最低值則較小,接近75%。
圖5.6 澳門1,4,7,10月小時平均相對濕度日變化(1952-1986)
(二)溫濕指數
人類生活於地球大氣海洋的底部,大氣不僅直接或間接為人類提供生存和生活的條件,而且,各種天氣和氣候要素對人類活動也有很大的影響。氣溫是最重要的天氣、氣候要素,對人類的影響尤大。人類的生理、心理、病理以及行為等方面經常與冷暖變化有關。但是,人類對氣溫的感受還與空氣中的相對濕度有密切的關係。同樣的氣溫,特別是在氣溫較高或偏低時,相對濕度不同,人體會有不同的冷熱感覺。例如,在氣溫較高時,人體要靠汗液的蒸發散熱來維持機體的熱量平衡,如果相對濕度過高,就會妨礙汗液的蒸發,使熱量散發不出,體溫增高,感覺更加悶熱。在氣溫較低時,如果相對濕過高,空氣中的水氣會吸收人體的熱輻射而加速機體的散熱,再加上衣服在潮濕環境中吸收了水份,一方面導熱性增加而使人體散熱加快,另方面因水份蒸發耗熱而使人體感到更冷,所以‘濕冷,使人感覺特別難受。
因此,評價人類對氣候環境的冷熱感受,不能只用氣溫這一個指標,而要結合空氣濕度來綜合考慮。人們創造了多種這樣的綜合評價指標,其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是‘溫濕指數,(THI)(過去也曾經稱為‘不舒適指數,)⑥。它的計算公式如下:
THI=0.4(T+Tw)+4.8
或 THI=T-0.55(1-RH/100)(T-14.4)式中的T與Tw分別為乾球溫度和濕球溫度(℃),RH為相對濕度(%)。
利用1952至1986年平均資料計算得出的澳門各月份溫濕指數列於表5.12。表中的日平均值是用平均氣溫和平均相對濕度算出的,代表晝夜平均狀況;午後值是用平均最高氣溫和平均最低相對濕度算出的,代表午後氣溫最高時刻的狀況。
表5.12 澳門各月温濕指數 (1952-1986)
┌───┬──┬───┬──┬──┬───┬───┬──┬──┬───┬───┬───┬───┐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
│平均值│14 5│14.9 │17.7│21.4│24.9 │26.5 │27.2│27.0│25.9 │23.1 │19.5 │16.2 │
├───┼──┼───┼──┼──┼───┼───┼──┼──┼───┼───┼───┼───┤
│午後值│17.0│17.1 │19.7│23.1│26.5 │27.9 │28.8│28.5│27.3 │24.7 │21.5 │18.4 │
└───┴──┴───┴──┴──┴───┴───┴──┴──┴───┴───┴───┴───┘
在世界某些地區,曾對在遮蔭處、正常衣著、處於休息狀態的成年人進行調查,根據被調查人感覺舒適與否的主觀表示求出不同舒適程度的溫濕指數範圍。據報導,不同國家得出的標準是不盡相同的,這是因為各國的生活條件以及人對氣候環境熱狀況變化的適應能力各不相同的緣故。結合我國的有關研究,這裡採用如下的標準:溫濕指數小於15時人體感覺稍冷,15至16.9為涼,17至24.9為舒適,25至26.9為稍熱,大於27為悶熱不舒適。根據這個標準,澳門各個月份的人體冷熱感覺舒適程度見表5.13。
表5.13 澳門不同温濕指數舒適狀况出現的月份 (1952-1986)
┌─────┬────────┬────────────┐
│ │平均狀況 │午後狀況 │
├─────┼────────┼────────────┤
│悶熱不舒適│7、8月 │6、7、8、9月 │
│稍熱 │6、9月 │5月 │
│舒適 │4、5、10、11、月│1、2、3、4、10、11、12月│
│涼 │3、12月 │ │
│稍冷 │1、2月 │ │
└─────┴────────┴────────────┘
從1952至1986年三十五年的平均狀況來看,澳門夏天及初秋午後人體感覺有些悶熱不舒適,隆冬感覺稍冷,其餘大多數月份感覺還是舒適的。
注釋
①資料來源
a.澳門數據為1952-1986年平均值
b.加爾各荅和坦皮科數據引自Lamb,H.H.:Climate:Present,Past
and Future,Methuen,London,1974.
c.緯圈平均溫度根據么沈生:《氣候學原理》(科學出版社,北京,1959)數
據推算。
②Chiu, T. N. & So. C. L. (eds.): 《A Geography of 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ong Kong. 1983.
③张宝堃:《中国四季之分布》,载《地理学报》1卷1期,1934。
④⑤同②。
⑥Houghton, D.D:Handbook of Applied Meteorology, John Wiley &Sons, New York,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