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一、位置·範圍·分區·面積
澳門位於我國大陸東南部沿海,正當珠江口西岸。其經緯度位置為:東經113°32′47″、北緯22°11′51″.5(以半島東望洋山為準)。澳門東面與香港隔海相望,成犄角之勢,共扼珠江口的咽喉。西面與廣東省珠海市的灣仔一衣帶水,其間的濠江水道祇有一千多米寬。南面過內、外十字門後便是浩瀚的南海。北邊以古老的砂堤與珠海市的拱北相連,陸界長度祇有240米。
澳門東距香港僅61公里,北離廣州約105公里,這是直線距離;三地鼎足分立於珠江河口灣之外緣(見圖1.1)。珠江是我國第四大河,西江是它最長的主幹。從澳門循西江上溯,可達肇慶、梧州等地,沿途物產豐富。珠江三角洲交通發達,經濟繁榮,不僅是華南、而且是中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澳門以珠江三角洲及西江中下游為腹地,與香港、廣州兩個大城市及珠海、深圳兩個經濟特區為鄰,這樣的地理位置,在其經濟發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從更大的範圍來看,澳門在東亞的位置也很適中(見圖1.2)。它正當東南亞與東北亞航路的中繼點,東北離東京大約2800公里,西南距新加坡2600公里左右,東南至馬尼拉祇有1200公里。這樣適中的地理位置,奠定了澳門在十六、十七世紀東西方貿易中的重要地位。
澳門地區包括澳門半島和氹仔、路環兩島(圖1.3)。南北距離11.8公里,東西距離4.4公里。範圍西起東經113°34′47″,東至東經113°35′20″,南起北緯22°06′40″,北至北緯22°13′01″。陸地總面積17.316平方公里。路環島面積最大,7.087平方公里;澳門半島次之,6.45平方公里;氹仔島最小,祇有3.779平方公里。①
圖1.1 澳門在西江下游及珠江三角洲的位置

圖1.2 澳門在東亞的位置

圖1.3 澳門全圖
澳門半島形如一靴,東北——西南走向。長軸線從東北的關閘至西南的媽閣嘴長約4公里,西北——東南走向的短軸線從沙梨頭海邊至友誼大馬路東方酒店長約2公里。其西側的狹窄河道(濠江)是內港,東側面向珠江口的是外港。半島分佈着澳門的市區,是全澳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絕大部分工商業和人口均集中於此。澳門半島又分为五個區,各以該區內的主要教堂命名(實際上它們原來是天主教會的堂區)。各區名稱及面積(根據澳門地圖繪制暨地籍署1986年出版的一萬份一比例尺的澳門半島圖量出)如下:
花王堂區(聖安多尼堂區) 1.072平方公里
望德堂區 0.655平方公里
風順堂區(聖老楞佐堂區) 0.844平方公里
大堂堂區 1.055平方公里
花地瑪堂區 2.424平方公里
花地瑪堂區在半島北部,面積最大,包括青洲、台山、馬場、筷子基、望廈、黑沙灣等地及新口岸水塘。望德堂區在半島中部,面積最小,包括荷蘭園、塔石及松山(東望洋山)。花王堂區位於半島西側,包括沙崗、新橋、沙梨頭等地,著名的大三巴牌坊、大炮台、白鴿巢花園均在此區內。大堂區位於半島東南部,包括新口岸、南灣新填地、水坑尾以及新馬路和草堆街之間的狹長地段。風順堂區位於新馬路西南側的半島西南端,包括崗頂、下環、媽閣、西灣及南灣西段。
氹仔位於澳門半島之東南偏南方約2.5公里處,西面與珠海市小橫琴島隔海相距800至1,200米左右。氹仔島之南約2公里是路環島,有一條長約2,225米的路氹連貫公路相連,島西面是珠海市的大橫琴島,最窄處相距不到300米。由於過去交通不便,氹仔、路環兩個離島遲遲未有開發,居民甚少。1974年,長約2,500米的澳氹大橋建成通車,遂將兩離島與澳門半島連成一體。近年氹仔北部發展較快,澳門最高學府——澳門大學(前東亞大學)——就設在這裡,國際機場及深水港亦已分別在氹仔和路環興建,並加建長3,900米的第二條澳氹大橋,以連接國際機場,這必然會進一步帶動兩島的開發。
二、名稱之由來
澳門,又名濠鏡,或稱濠江,而葡萄牙人則稱之為Macau(中文譯為馬交,英文拼寫成Macao)。這些名稱都各有來歷。
濠鏡,本作蠔鏡,是澳門之本名。其得名是因為澳門半島東、西兩側各有環形海灣(後經多次填海拓地,現在海岸線已漸趨平直),每當風平浪靜的月明之夜,海水泛着銀光,平滑如鏡,好像牡蠣外殼殼的內壁一樣。澳門及其附近盛產牡蠣(廣州話叫作蠔),其殼的內壁平滑光亮如鏡,人稱蠔鏡。澳門遂以此得名。明末清初嶺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在其《廣東新語》中寫道:“蠔鏡……去香山東南百二十里,有南、北二灣,海水環之。”②後因“蠔”字較粗俗,便將蠔鏡改作濠鏡。清乾隆年間出版的《澳門記略》一書中說;“東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灣,可以泊船,或曰南環。二灣規圓如鏡,故曰濠鏡。”③該書作者之一印光任的詩句“月出濠開鏡,清光一海天。”吟詠出濠鏡月夜的美景。
濠鏡從前也有稱濠鏡澳(蠔鏡澳)的。《廣東新語》中對此已有清楚的說明;“凡番船停泊,必以海濱之灣環者為澳。澳者,舶口也。香山故有澳,名曰浪白,廣百餘里,諸番互市其中。嘉靖間,諸番以浪白遼遠,重賄當事求濠鏡為澳。”④可見,“澳”是明朝時對那些船祇停泊的海灣之稱謂,例如浪白澳、廣海澳、屯門澳、濠鏡澳等。當時,還有以香山澳總稱香山縣諸澳的習慣,但是後來諸澳廢,獨存濠鏡,故香山澳之名後又專指濠鏡。另外,由於澳門北灣實際上祇是一段河道,所以從濠鏡又引伸出濠江這一個別名。還有海鏡、鏡海、鏡湖等別名也都是從濠鏡演變而來的。
至於澳門之得名,則有兩種說法:“其曰澳門,則以澳南有四山離立,海水縱橫貫其中,成十字,曰十字門,故合稱澳門。或曰澳有南台、北台,兩山相對如門云。”⑤澳南四山即大、小橫琴及氹仔、路環四島,南台山、北台山則指媽閣山及蓮峰山。不管是哪一種說法,總之,澳門之得名,是因為濠鏡成了“澳”,而且地形似“門”,故合稱“澳門”。由此看來,濠鏡之名出現在先,而澳門在後,但是到了清朝以後,澳門竟然成了通用名稱,而濠鏡這個本名卻反而成了別名。
對於葡人稱澳門為Macau的解釋,更是眾說紛紜,至今仍未有定論。一說葡萄牙人初到澳門時在今媽閣廟海濱停泊,詢問當地居民,知其名為娘媽角,誤以為是澳門的名稱。這種說法為西方人士普遍接受,中國著作也有不少持這種見解。另一種說法是它因澳門東北角海邊的馬蛟石而得名,但有人說這是穿鑿附會。還有一種意見認為它實際上祇是閩語“舶口”二字的對音。
氹仔、路環兩個離島歷史上也曾出現過不同的地名。《澳門記略》卷首之《海防屬總圖》中,在氹仔、路環二島上分別寫着氹仔、九澳山;但是該書《形勢篇》中關於搆成十字門之四島的描述,則將氹仔、路環稱為雞頸、九澳⑥。而根據當地一些文物記載,近二、三百年來,氹仔曾被稱為龍頭灣(廣州話讀“環”音)、潭仔、氹仔,路環則有過路環、路灣、鹽灶灣的名稱。
三、史略
澳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原屬香山縣。
早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中華民族的先民在此地區活動。香港考古學會於七十年代先後組織了三次路環考古發掘,每次都有較滿意的收獲。在黑沙等地發掘出土的文物中,有新石器時代粗糙的陶皿殘片,未經琢磨的石英手環的斷節部份和玉髓削刮器,有商殷至秦漢年代的陶器殘片和漢朝的五銖錢,也有宋元間的青釉陶瓷碎片等。這些出土文物經過鑒定後陳列在澳門賈梅士博物院,它們向人們証明了澳門地區歷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四千多年來中國人民一直在這裡生活和勞動。
但是,從四百多年前的十六世紀中葉開始,澳門歷史發生了巨大的轉折。十六世紀初,葡萄牙人佔領了馬來半島的馬六甲後,便繼續東來,進到中國東南沿海,一面要求通商貿易,但亦有侵犯中國主權的活動和觸犯當時中國法律的事情發生,受到閉關自守的明朝的反對和驅趕。十六世紀五十年代,沿海海禁逐漸鬆弛,葡人再到廣東沿海活動,最初被允許停泊於浪白澳,但該處離廣州較遠,水土險惡,自然條件差,不如濠鏡,於是,便設法開濠鏡為舶口,開始了葡萄牙人進入澳門定居的歷史。
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葡萄牙人得以進入澳門進而在澳門定居後,便以此為基地,大帆船隊往返於里斯本、果阿、馬六甲和長崎、馬尼拉之間,甚至遠航至墨西哥和秘魯、智利,竭力發展同中國、日本、印度、菲律賓以及歐洲和美洲國家間的貿易,從中獲取大量的利潤。於是,從十六世紀五十年代至十七世紀四十年代,澳門的對外貿易迅速發展,成為明代最大對外貿易港口廣州的外港,也是西歐國家在東方進行國際貿易的中繼港,在世界貿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隨着貿易的發達,東西貨物交匯,華洋客商雲集,蓋樓房、建商店,澳門便從一個簡陋的舶口發展為一個繁榮的港城和東西方文化的交匯中心。
但是,後來由於葡萄牙被後起的荷蘭、法國、英國等殖民勢力超過,海上勢力衰落,加上鴉片戰爭後清朝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個通商口岸,以及香港崛起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澳門國際貿易地位的重要性一落千丈,這個曾經盛極一時的港城便日漸衰退。同時,澳門卻在十九世紀一段相當長的時期裡,成了販賣人口和走私鴉片的重要基地,賭業、妓業、鴉片煙業等特殊行業亦因此得到了畸型發展。到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後,澳門竟以“東方蒙地卡羅”聞名於世。
長期以來,澳門經濟發展緩慢。祇是到本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西方經濟發展的刺激、香港經濟增長的帶動,並在中國和葡萄牙國內形勢發展的有利影響下,澳門政府採取相應措施不斷改進其經濟政策,澳門經濟才開始有轉機,近十多年來更出現了經濟的起飛。國際統計資料顯示,從1971至1981年的十年間,澳門的經濟平均每年增長16.7%的,是世界經濟增長率最高的地區之一;在世界一百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982/1983年的國民生產總值(GNP)統計中,澳門平均每人為2,600美元,佔第五十位,在亞洲的國家和地區中名列第五位。⑦又根據澳門政府統計暨普查司發表的1992年的《澳門資料》計算,1990年澳門居民每人平均本地生產總值(GDP):1989年9,683美元,1990年11,178美元,1991年11,336美元,仍佔亞洲國家和地區的第五位。經濟結搆也從過去的博彩業一枝獨秀,發展成今天以出口加工業、博彩旅遊業、建築業和金融業為四大支柱,澳門已從經濟落後的消費城市逐漸轉變成經濟繁榮的生產與消費結合的城市。
自從葡萄牙人在澳門定居以來,明、清政府一向視澳門主權屬於中國,並設各種衙門及海關、稅館,派駐官員進行管理。同時也將葡人的租借地局限於半島的東南一隅,葡人自己也築城牆為界。但是,1842年鴉片戰爭結束以後,葡國宣佈澳門為自由港,清政府的駐澳衙門及官員被迫撤離,澳葡政府亦不再向清庭繳納租稅,並且先後將氹仔、路環納入澳門地區管治範圍,澳門成為葡萄牙的一個“海外省”。但中葡間始終沒有就葡佔澳門的界址達成協議。
1972年3月中國政府致聯合國殖民化特別委員會主席的信件鄭重聲明:“香港、澳門屬於歷史遺留下來的帝國主義強加於中國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結果。香港和澳門是被英國和葡萄牙當局佔領的中國領土的一部份,解決香港、澳門問題完全是屬於中國主權範圍內的問題,根本不屬於通常的所謂‘殖民地,範疇。我國政府主張,在條件成熟時,用適當的方式和平解決港澳問題,在未解決以前維持現狀。”1974年,葡萄牙“4·25革命”勝利後,葡國歷史開始了新的一頁,新政府公開承認澳門不是殖民地,而是中國的領土、由葡萄牙管理的特殊地區。1979年中葡建交時,兩國政府就澳門問題達成諒解,雙方同意在適當時候通過兩國政府間的談判來解決澳門歸還中國的問題。從此,展開了中葡友好的新篇章。
1987年4月,中葡雙方經過了從1986年6月開始的四輪談判後,兩國總理終於在北京正式簽訂了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中國政府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地區恢復行使主權,屆時將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實行澳人高度自治,其現行的社會、經濟制度和生活方式將保持五十年不變。1988年1月15日,中葡兩國政府在北京互換“聯合聲明”的批准書,澳門進入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過渡的歷史時期。
注釋
①澳門統計暨普查司;澳門《統計年鑒1991》,又據《澳門資料1992年》公佈澳
門地區總面積的最新數字是18.0平方公里,澳門半島面積則是6.7平方公里,
這是近年較大規模填海的成果。
②屈大均《廣東新語》,卷二,澳門。
③印光任、張汝霖《澳門記略》,上卷,形勢篇,1751年刊行。
④同②。
⑤同③。
⑥同③。
⑦引自黃漢強主編:華僑報《澳門經濟年鑒(1984/1986)》第23頁,澳門華僑
報出版,1987。